汇率、利率(或存款准备金率)、税率,三率的每一丝变动都关乎曹老板,以及与他类似的很大一部分外向型企业,甚至整个产业的存亡。这既是以曹老板为典型代表的中国制造业的现状,也是代加工外向型经济的悲哀。
对于曹老板的出口业务来说,汇率波动的影响是最为直接的,有时甚至是致命的!结售汇处理得好,能节省财务费用,为企业创造利润。相反,如果不采取有效的汇率风险防范措施,企业可能白忙乎一场,到手的利润化为泡影。更为重要的是,在汇率波动仍将持续的未来,企业如果不改变经营模式,不关注内需市场,不调整内外销销售贡献结构,而是纯粹地将鸡蛋装在出口的篮子里,也许企业在明天将不复存在!
千万利润被蒸发,汇率浮动存隐忧
No.1
2010年1月,金融危机刚刚企稳,曹老板签了一单大合同,他非常开心。合同履约后,6月份他将到账1000万欧元,获取的利润回报将达到15%,曹老板打起了如意算盘,想着这笔利润该如何安排。但现实却非常残酷!2010年6月,当曹老板结汇时,他发现15%的利润一晃变成了倒赔2%。他做梦也没有想到,到手的山芋瞬间变成了“狗屎”。原因是这样的,2010年1月,欧元即期结汇价为9.7436,但到了2010年6月,欧元兑人民币的即期结汇价跌至8.3245。由于曹老板当时没有采取任何汇率风险防范措施,他不得不以8.3245的即期结汇价卖出欧元。因此,本该到手的9743.6万元,变成了8324.5万元,损失高达1419.1万元人民币,损失占合同总金额的15.3%。原本高达15%的净利润,一晃变成了倒赔2%。为此,曹老板失眠了一个多月,他不停地感叹,生意真的不容易做……曹老板的损失归根结底是由于缺乏汇率风险意识、对银行结售汇业务缺乏了解和研究、不了解金融衍生产品、没有采取有效的汇率风险防范措施导致的。但是,从公司管理角度而言,曹老板的企业属于典型的家族化管理,这是中国大多数中小型民营企业的通病。企业的财务由老板娘担任,而老板娘多数文化水平低,公司的财务管理停留在简单的流水账管理水平。老板娘普遍缺乏财务专业知识,对汇率可能的变化趋势无法掌握和预判,更不懂得如何借助金融衍生工具规避汇率风险。因此,职能部门专业水平低下是造成损失的隐性原因。
曹老板千万利润灰飞烟灭的惨痛教训,在很多外销型企业和刚刚开始步入国际市场的企业中还在上演。残酷的现实告诉我们,摸准浮动汇率机制变革后的人民币升值趋势,掌握一些资本运作和理财的“秘籍”,对于企业经营,将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
No.2巧打组合拳危机变契机
浙江双友物流器械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以外销为主的企业,年销售额约3亿元人民币,公司产品80%出口欧美。董岩法是公司的财务总监,2009年下半年,他预感到人民币汇率在金融危机期间经历了较为平稳的2008—2009年后,升值的国际压力将快速加大,公司将面临很大的汇率损失风险。2010年年初,董岩法建议公司董事长,采取了三项措施。一年下来,公司不仅没有汇率损失,而且借助金融衍生工具,为公司创造了150万元的利润。2011年,董岩法预计将创造300万元利润。尽管他所需要做的工作只是每天上网看看中国银行公布的远期结售汇牌价表,轻轻地点击鼠标。为此,老板对他大加赞赏,春节前,董岩法通过自己的智慧,赢得了一个大大的红包。董岩法主要采取了三项措施: 一是公司外销部门签订出口合同后,他马上安排财务人员拿着业务合同找银行做保理融资,并签订了2年期优惠利率协议,在原材料飞速上涨和利率上调的时候,提前透支这笔资金;二是董岩法与中国银行签订了15个月的远期结汇协议,并锁定了远期汇率;三是召集外销部门开专题会议,推动国际贸易部门调整报价方式,将汇率损失预估纳入报价体系,打包进行报价,结汇后,实际转化为公司的毛利。
笔者结合董岩法的操作,总结出“汇率避险董氏组合拳”,即保理融资+远期结汇+汇率损失补偿加价。但需要注意的是,汇率变化与国际政治经济局势紧密相关,专业性非常强,属于金融学范畴。远期结汇属于金融衍生产品,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基础才能进行有效操作,不能盲目照抄。
“董氏三招”让曹老板羡慕不已,但要掌握操作要领并非易事。
5年浮动,人民币对美元升值超过20%
充电站汇率也称汇价,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货币兑换另一国家或地区货币的比率,是以一种货币表示另一种货币的价格。
人民币汇率改革(简称“汇改”),是指在不同的时期,为了适应中国自身发展与对外贸易的需要而不断调整中国的法定货币人民币与其他货币的汇率及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变更的过程。
随着中国GDP(国内生产总值)和出口贸易的持续增长,人民币汇率逐渐成为西方高度关注的问题。2000年,西方即有论调指出人民币“被低估40%”;此后的几年里,美国、日本和欧盟联合施压要求人民币升值,直至2005年中国推出汇率制度改革。
2005年7月21日起,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揽子货币调节、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2008年金融危机,中国暂停了人民币循序升值。2009年以来,美元对人民币汇率被低估,人民币升值的呼声再次响起。2010年,中美人民币汇率之争全面升级。2010年6月19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对人民币汇率浮动进行动态管理和调节。
2005年汇率改革后至2011年8月31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累计升值近28%。
人民币升值仍将持续
综观历次汇率变革,笔者认为对企业经营而言,影响最大、最直接的还是2005年开始的浮动汇率制。看看浮动汇率制变革后的汇率变化就不难发现,2005年7月到2010年12月,汇率波动达到24.15%。其中,金融危机期间,我国出口受阻,国际贸易顺差大幅下降,人民币升值基本停止。2009年年底,中国逐步走出金融危机,人民币升值速度加快。
2011年,人民币汇率浮动进一步加快,预计2011年全年浮动将达到5%。
笔者认为,企业经营者可以通过以下几个直观的角度来判断汇率变化趋势,从而更好地掌握汇率风险防范措施。
美国等西方国家一直致力于全球供应链的价值整合,鼓励金融业和高科技产业发展、制造业转移,扮演创造大国的形象,结果导致高技术人才集聚,普通老百姓失业率居高不下,贸易逆差扩大,债务危机加剧。而中国改革开放后,较长时间推行以出口为导向的经济发展模式,鼓励出口,依靠丰富的劳动力和自然资源,扮演制造大国的形象,结果导致创新性不足,贸易顺差加大。2004年开始,我国贸易顺差额快速增长;2005年浮动汇率制改革启动,人民币升值加快;一直到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贸易顺差额下降,人民币升值压力减小,汇率基本稳定;2010年下半年,国际贸易重新恢复,人民币升值压力加大,汇率浮动加剧。
中国的崛起让美国感到自己的控制力量受到了威胁,因而逼迫人民币升值成为美国遏制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为了避开遏制,中国一方面寻求突破美元单一货币体系;另一方面,也不得不调整经济发展方式,尽可能地避开与欧美的贸易摩擦。2011年,我国正式启动“十二五”发展规划。“十二五”期间,GDP增长调整为7%,这意味着我国将放缓经济增长速度,淘汰一批产能落后、技术含量低的企业。因此,经营企业的老板们必须认真关注国家政策导向,思考企业转型突围的出路。
美国是全球最大的债务国,人民币升值将会让美国政府心安理得地赖去更多债务。同样,欧盟很多成员国、日本也正在遭受主权债务危机。而中国是美国和欧盟重要的贸易合作伙伴,国际贸易总额和借给美国的国债总额都非常高,人民币升值是美国最好的“赖账”办法。
总之,人民币升值近期不可避免,企业必须借助金融衍生工具规避汇率风险,减少贸易损失。
人民币快速升值时代的“避险稻草”
企业理财秘籍——巧借“远期结售汇”业务规避汇率风险
No.3
某企业2007年办理了1000万美元1年期远期结汇业务,其签约价为7.500左右。2008年企业办理的远期结售汇业务到期时,市场即期人民币汇率为6.9650,在一年的时间内人民币对美元升值7%左右。如果企业前期没有办理远期结售汇业务,而是全部按照收汇时的市场价结汇,企业损失将超过500万元。
充电站远期结售汇业务,是指银行与客户协商签订远期结售汇合同,约定将来办理结汇或售汇的外币币种、金额、汇率和期限;到期外汇收入或支出发生时,即按照该远期结售汇合同订明的币种、金额、期限、汇率办理结汇或售汇的业务。换一种说法就是,企业通过远期结售汇把外汇价格固定,间接地固定了成本,便于企业风险管理。
当然,远期结售汇也存在自身的缺陷,即它对企业判断汇率走势的准确性要求较高,且费率并不便宜。因此,企业财务高管必须具有较强的汇率操作专业知识和汇率走势判断力,否则也可能在汇率操作中亏损。
企业规避人民币升值风险的其他方法
汇率风险对利润影响较大,因此,企业要采取有效措施把风险控制在较小范围内。根据公司的具体情况,可以采取三种方法: 一是要管理好美元净资产和美元净现金流入;二是采用金融衍生工具对冲风险,金融衍生产品有外汇远期、外汇期货、外汇掉期和外汇期权等;三是巧用货币互换。
综上所述,尽管我们有很多策略和方法来规避汇率风险,但是必须清醒地看到,人民币升值和汇率的波动绝不是以任何一个企业经营者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涉及很多复杂的国际政治、经济因素,是国家与国家之间博弈的结果。因此,对于企业经营者来说,国际政治的风险因素是难以避免的。企业必须培养国内市场,调整经营策略,实现国际、国内两条腿走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