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雷德里克·泰勒在《科学管理原理》中,将工厂生产效率不高归咎于管理部门。[49]他一反当时普遍接受的“工人磨洋工导致效率低下”的观点,认为责任在于管理部门。他要求管理部门科学地设置工人必须完成的任务,同时提出适当的激励方法。彼得·德鲁克认为,对任何一个组织而言,管理阶层是组织生命体中的“器官”,是使组织具有生命活力和成长动力的“器官”。[50]彼得·德鲁克强调,“企业需要的不是工作做得过得去就行,它需要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能力”。彼得·德鲁克进一步指出,如果一个企业经营不佳,那么,企业主所能考虑和采取的措施必然是换掉管理者,而不是换掉工人。西奥多·莱维特也认为,如果一个行业停止了增长,那么,其原因一定不是因为市场饱和了,而是因为管理的失败,那些制定长远目标和政策的管理者应该对失败负责。[51]这意味着管理者是一种具有较高风险的职业。
迈克尔·波特认为,战略制定的本质就是在企业与外部环境之间建立联系。[52]由于经营环境日益复杂多变,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面临越来越大的挑战,人们也越来越关注企业的战略问题,即从企业整体视角考虑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问题,这个责任毫无疑问地落在了高层管理者身上。战略管理的集大成者肯尼斯·安德鲁斯在《公司战略概念》一书中指出,一个企业最终只能有一个战略家,这个战略家就是CEO,他承担制定和实施企业战略的责任。[53]彼得·德鲁克是最早关注并研究战略问题的先驱者之一。他指出,“重要的决策,即真正要紧的决策,是战略性决策。它们既涉及认识目前的情势并改变这种情势,又涉及认识资源是什么以及应该是什么……任何一位管理者都必须作出这样的战略决策,他在管理等级中所处的层次越高,他必须作出的这类决策也就越多”[54]。不过,与人们通常的认识不同,彼得·德鲁克认为,“重要而困难的工作决不是找到正确的答案,而是发现正确的问题”。这无疑是管理者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
如果经常关注工商业界就会发现,频繁撤换CEO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在公司经营业绩不佳时,撤换CEO尤其常见。例如,诺基亚在最终被微软收购前曾多次撤换CEO,柯达在最终申请破产保护前也曾多次撤换CEO。早在2007年,博思艾伦咨询公司发布的全球大型企业CEO继任情况的年度调查报告显示,CEO更换频繁,而且近三分之一的CEO属于非自愿离职,而在十年前仅有八分之一的CEO被迫离职。博思艾伦对2500家大型上市企业的调查发现,CEO离职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公司经营业绩不佳,CEO必须对此负责;二是公司并购活动增加,导致CEO离职率上升;三是企业董事会对CEO不再有宽容和耐心,他们对业绩不佳的CEO撤换速度加快。[55]此后,公司撤换CEO的原因越来越多样化,并不限于博思艾伦公司所发现的三个主要原因。2011年美国IT网站eWeek曾经撰文建议,微软、雅虎、戴尔、索尼、三星、思科、美国在线、RIM、诺基亚、谷歌等十大高科技企业都应当迅速撤换现任CEO,以改变企业现状,适应行业发展趋势。此外,高管行为不当或违背商业伦理都有可能导致CEO被撤换。例如,由于沃尔玛墨西哥子公司行贿案以及高管掩盖贿赂事实,沃尔玛CEO被撤换,以平息公众舆论的怒火,挽回公司声誉。近几年来,日化消费品行业的霸主宝洁一直处于持续衰落的阴霾中,为了挽救失败的命运,四年内已经4次更换CEO了。[56]
管理者不但面临很高的职业风险,而且还可能会付出生命的代价。例如,1999年5月23日,河南春都集团董事长高凤来因劳累过度心脏病突发离世,终年61岁;2001年7月1日,青岛啤酒集团副董事长兼总经理彭作义因心脏病突发离世,终年56岁;2004年3月1日,北京大中电器总经理胡凯因心脏病突发离世,终年52岁;2004年11月7日,均瑶集团董事长王均瑶因病离世,年仅38岁;2005年9月1日,网易代理首席执行官孙德棣因病离世,年仅38岁;2006年2月1日,赣粤高速董事长吴绍明因突发心脏病离世,终年56岁;2008年4月29日,涌金集团董事长魏东自杀身亡,终年41岁;2008年7月22日,北京同仁堂股份董事长张生瑜因心脏病突发离世,年仅39岁;2008年10月15日,中谷糖业集团董事长庞贵雄跳楼身亡,终年46岁;等等。据统计,在2010年1月到2011年7月的19个月里,知名上市企业中就出现了19名总经理/董事长级别的高管离世。在这19名逝者之中,因患病而亡者的比例最高,为12位,达到63%;因抑郁原因自杀身亡的有4位,占21%;另外3位则系意外身亡。据全景网2014年4月5日报道,近三年内已有78名上市公司高管因病离世,且呈年轻化趋势,令人担忧。[57]当然,这种情况并非中国独有。2011年,美国苹果公司的创始人史蒂夫·乔布斯因病去世,年仅56岁。企业高管因压力过大患病离世的现象已成为社会关注的问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