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绿色发展有助于增强地区综合竞争力
绿色生产力直接关系到一地区的整体竞争力。长期以来,地方政府为了经济快速发展,创造更多的GDP,沿袭传统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在产业发展中,只要能给地方带来大量投资、创造GDP、增加税收的产业,不管其是否对生态环境产生不良影响,都鼓励支持。由此造成资源能源高度消耗,污染问题此起彼伏,生态严重破坏,甚至酿成环境事故,影响地方社会形象,也影响地方领导的升迁;不符合清洁生产造成二氧化碳排放量高,节能减排压力大,反映在国家发布的节能晴雨表中,环境事故的发生等,地方生态环境受到质疑。生产的产品在国内市场缺乏竞争力,在对外贸易中又遭遇绿色贸易壁垒,削弱了地方政府的综合竞争力。
绿色发展不仅有利于转变地方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保护生态环境;更有益于开发低碳产品,进行科技创新,增强地方政府的综合竞争力。地方政府要提高综合竞争力,必须要绿色转型发展,以绿色经济作为地方经济新的增长点,以绿色科技作为地方发展的支撑,发展绿色产业,生产绿色产品,才能抢占国内甚至全球绿色市场;保护生态环境,才能赢得好的声誉,受到人民群众的赞誉。
(二)增加地方政府的绿色政绩
过去对地方政府政绩的考核,以GDP增速和GDP总量为标准,为了增加GDP,以获得好的政绩,地方政府对社会发展、改善民生、环境保护等方面重视不够。一些地方违背科学发展的现象还时有发生,有的对“短平快”的政绩项目兴趣浓厚,大举借债搞“政绩工程”,有的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增长速度,有的仍存在“一任一张新蓝图”的现象。注重数量的增加而忽视质量的提升,忽视了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和生态保育的粗放发展经济已经到了资源难以支撑、环境难以容纳、生态难以恢复的状态,经济持续增长难以实现。
2013年中共中央组织部《关于改进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工作的通知》和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对政绩考核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做出了规定。对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不唯经济增长论英雄,提出“四不”:不能仅仅把地区生产总值及增长率作为考核评价政绩的主要指标;不能搞地区生产总值及增长率排名;不能单纯以地区生产总值及增长率来衡量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发展成效;不再对限制开发区域和生态脆弱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考核地区生产总值。并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强化指标约束考核,加大资源消耗、环境保护、消化产能过剩、安全生产等指标的权重。使考核由单纯比经济总量、发展速度,转变为比发展质量、发展方式、发展后劲,即用绿色来衡量地方发展政绩。
新的考核标准引导地方政府绿色转型发展。《关于改进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工作的通知》不仅能更加客观、公正地评价领导干部的工作,还能使领导干部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压力中解脱出来,着眼于地区的全面发展。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理性地寻找本地区的发展模式,转变过去以高投入、高排放、高污染换取经济增长速度的发展方式,通过发展绿色经济、创新绿色科技、培育绿色产业、增加绿色就业,使经济社会发展建立在资源能支撑、环境能容纳、生态受保护的基础上,把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自然的和谐共处融为一体,真正走出一条个性化、特色化的绿色发展道路。
(三)责任终身追究制约束地方政府粗放发展而激励绿色转型发展
国家制定了责任终身追究制,对领导干部违背科学发展要求、造成资源环境生态严重破坏的要记录在案,实行终身追责;对不顾资源和生态环境盲目决策、造成严重后果的,要严肃追究有关人员的领导责任。把一个地方的生态环境搞得一塌糊涂,再也不能一拍屁股走人,到异地当官。对生态环境破坏的行为机制进行追究,对保护生态环境的行为进行褒奖,激励地方政府绿色转型发展。
地方政府制定发展规划、推动发展方式,要考虑当地的资源、环境和生态实际状况,要建立在资源环境承载力容纳的范围内。地方发展只能摒弃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经济暂时繁荣的发展模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发展模式,以绿色的发展方式来完成工业化、城镇化的目标,通过建设绿色工业、建筑和交通体系,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经济振兴和可持续发展,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持续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