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的绿色消费现状
1.绿色消费需求不断增长
中国多次发生的产品质量安全事件,使中国消费者基于产品质量安全的绿色消费大大增加。例如,三氯氰胺毒奶粉事件发生后,中国消费者漂洋过海到国外抢购安全奶粉,或者在国内,也只买国外厂家生产的奶粉。在药品、个人护理用品方面,同样也有众多消费者基于质量安全与健康影响考虑,纷纷采购国外的高价商品。另外,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也使高收入阶层青睐健康更有保障的绿色产品、环保商品。例如,张志民(2011)2010年以东莞为案例点的绿色消费调查表明,越是高收入阶层越是经常采购绿色产品(见表8-4)。从表8-4可以看出,“从不”购买绿色商品的居民,都属于月收入低于4000元的中低收入阶层;在月收入4001~6000元的人群中,有购买绿色产品习惯的达51.3%;月收入600110000元的人群中,有购买绿色产品习惯的达68.8%;月收入1000120000元的人群中,有购买绿色产品习惯的达70.0%;月收入20000元以上的则是100%有购买绿色产品的习惯。
表8-4 各收入阶层对绿色产品的购买情况
资料来源:张志民.东莞居民绿色消费现状调查与分析[J].东莞理工学院学报,2011,18(4)
2.绿色产品的市场供应大大增加
顺应市场绿色消费趋势,中国商家也在大力开发绿色产品,绿色产品的市场供应大大增加。例如,近年来国家为促进资源节约,多次调整了水资源、能源资源的价格,而许多家庭为节约水电等资源的开支,采购节水、节电的家用电子产品,导致节水省电、健康环保、迷你多用成为近几年家电市场设计的主流。再如,在中国的绿色食品市场,绿色食品的生产厂家和年供应量也大大增长。1997年,中国绿色食品国内销售额240亿元,产品出口额7050万美元;而到了2013年,绿色食品的国内销售额增加到3600亿元,增长了14倍,产品出口额也增加到26亿美元,增长了近36倍(见图8-2)。
图8-2 1997—2013年中国绿色食品销售额和出口额
数据来源:杜海洋,梁志超,修文彦,等.中国绿色食品发展现状及展望[J].农业展望,2014(10)
3.绿色消费的政府管理不断加强
近几年,中国政府对绿色消费的管理已经不再局限于以前的健康影响角度的质量安全管理,而是扩大到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社会责任等,管理手段也不再是单纯的经济处罚,而是与法律规范、经济诱导、社会示范、文化建设的相结合。例如,在法律规范方面,先后制定了数部与绿色消费相关的法律:2002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2006年的《可再生能源法》,2008年的《节约能源法》,2009年的《循环经济促进法》,等等,这些法律法规在不同层面上都对促进绿色消费作出了相关规定,具体的规定主要体现在以下一些条文里。比如,《循环经济促进法》第10条指出了“公民要增强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的意识,合理消费,节约资源”。除了以上提到的几部法律外,还有《政府采购法》第 9条也指出“政府采购应有助于实现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政策目标,包括环境保护等”;“政府采购应当优先采购高科技和环境保护产品,促进环保企业发展,保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这些法律法规的存在促进了绿色消费在我国大力发展,同时也监督了政府进行绿色采购,这就为绿色消费提供了明确的法律依据。另外,我国还有一些相关的法规规章对绿色消费起到了促进作用,如国务院办公厅于 2007年发布的《关于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通知》及《深圳经济特区环境保护条例》、《贵阳市建设循环经济生态城市条例》等地方政府制定的法规规章,这些法律制度及政策都从不同的角度推进了绿色消费。
在经济诱导方面,推进了资源产品阶梯价格制度、绿色税收制度以及旨在促进绿色消费的其他相关政策。从2012年开始,我国先后在各地实行了阶梯电价、阶梯水价、阶梯气价等,这些阶梯性资源品价格促进了我国资源产品领域的绿色消费。各地政府还在促进绿色消费上进行了不断创新。例如,在北京,买车摇号一直是一个难题,而政府为了推进绿色消费和解决雾霾等大气污染环境难题,通过提高新能源汽车的摇号中签率、不限行等措施促进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消费。
(二)中国绿色消费的存在问题
1.绿色消费的社会责任意识低下
中国目前的消费者尽管也喜好“绿色消费”,但对绿色消费所赋予的社会责任意识认识低下。目前,我国消费者绿色消费的基本动机在于有益于自身的“健康安全保障”、“节省生活开支”、“提高生活品质”等,而对绿色消费的社会责任意识理解并不深。例如,许多高收入阶层虽然采购绿色食品,但是他们对列入保护范围的珍稀动植物也照吃不误,很少有保护珍稀动植物、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社会责任意识;再如,很多消费者采购低污染的环保商品,但是对商品使用后的废弃物对环境的影响丝毫没有概念,很少从减少使用、减少排放这个角度去考虑,而是想用多少就用多少,一旦用旧马上换新。
2.较高价格抑制了绿色消费需求
虽然近年来中国绿色产品不断增长,但总体来说,比例还不高。正是由于真正的绿色产品还不够丰富,绿色产品的价格普遍高于普通商品。例如,绿色有机河虾高出普通河虾价格的4倍;绿色猪肉价格比同类产品高出50%;变频空调虽然节能,但一般价格都要高出普通空调几百元甚至上千元(王渊博,2011)。这样的价格让许多消费者望而却步。加上绿色产品消费市场管理不完善,挂羊头卖狗肉、鱼目混珠现象时常发生,导致消费者基于产品质量风险考虑而选择了普通商品。
3.绿色产品市场管理认同程度较低
目前中国绿色产品市场管理制度不尽完善,绿色产品市场认同程度较低,从而影响了绿色消费。各行各业产品的“绿色程度”客观上需要一定的评价标准和认证程序,目前,中国的绿色产品中除了食品、化妆品、电子产品、建筑材料等几类产品在绿色认证评价方面较为完善外,其余产品在“绿色程度”的评价与认证上都不尽完善;更由于贿赂、寻租、监督不完善等因素,许多有着绿色产品称号或标志的商品其实名不副实,存在质量安全和健康危害等隐患,导致消费者普遍不信任、不选择绿色产品。
(三)中国绿色消费问题的症结
1.消费者社会责任意识的缺乏
在中国的消费者教育中,大部分还是“如何识别假货”、“如何挑选合适商品”、“如何省钱更划算”等教育,对于消费中的环境影响、社会效应以及个人行为调节还很少涉及。这种现象导致消费者在消费时社会责任意识低下,过分放大自身的消费需求而忽略了社会影响,从而对绿色消费的理解只是基于自身的健康而没有涵盖社会群体的健康。今后应从教育、法律、文化等角度,加强对消费者的环境知识教育和消费中的社会责任意识教育。
2.绿色生产科技有效供给不足
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目前绿色产品价格过高是由于绿色科技供给不足。相对于传统的生产技术,绿色科技是一种“突围”、“突破”,因而创新成本较高。加上目前绿色科技创新组织体系不发达,许多企业单打独斗自己研发创新,因而创新成本高上加高,而创新成本计入企业的生产成本,这就自然推高了企业所生产的绿色产品价格。另一方面,正是由于市场同类绿色产品少,才使生产企业敢于以比普通商品高得多的价格出售其生产的“绿色产品”。因此,市场上绿色产品的高价格从另一个角度折射出目前绿色生产科技的不发达现状。
3.绿色消费管理制度相对滞后
相对于国外的绿色消费管理制度,我国的绿色消费管理制度还比较落后。国外综合运用各种制度去管理,法律的、经济的、教育的、科技的、文化的、社会的……绿色消费作为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支撑,已渗透社会管理制度的方方面面,而且十分详尽、具体,涉及更深层次的技术、知识问题。反观我国的绿色消费管理制度,法律上的规定还停留在原则陈述上,缺少对各种产品消费中可能产生的环境、资源问题进行分门别类的详尽管理,而且目前也没有建立起配套的管理实施细则去完善它、补充它;税收、价格制度中目前的管理对象也只限于能源等资源性产品,而且主要针对消费中的环节,对于生产环节、废弃物处理环节还远没有涉及;教育制度中,口号宣传、道德灌输多于科学知识教育和管理技术传授;认证与监督管理制度中,金钱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冲破严格的技术标准门槛……以上都说明,我国今后对绿色消费的管理应该走向细化、完善化和理性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