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据核心—边缘理论,将长三角地区的旅游目的地初步划分为核心和非核心旅游目的地两种类型。在非核心旅游目的地中,旅游目的地城市因资源区位、经济区位、交通区位的差异,使得其在区域内部的地域分工中也表现出显著的差异性。综合上述对旅游目的地的线路出现频率、停留时间及网络结构的分析,可将长三角地区非核心旅游目的地城市在入境旅游中的旅游地域分工划分为两种类型,即集散旅游目的地城市和过境旅游目的地城市。如表3-13所示。
表3-13 长三角地区旅游地域分工类型
3.4.1 核心旅游目的地城市:上海
上海在旅游线路出现频次、频率最高,游客在上海的停留时间也最长,上海在国际旅游中的吸引力最大,是区域内最大的旅游目的地。同时,上海的网络中心度也是区域内16个旅游节点中最高的,说明上海的国际旅游流的内聚力与辐射力均很强,对区域内的其他旅游节点的旅游辐射作用很大,同时也是区域内最大的集散中心,具有连接其他旅游节点的“桥梁”作用,处于旅游网络的核心地位,其他15个旅游节点城市对上海的依赖程度较强。
上海作为区域内最大的旅游目的地和旅游集散地功能兼备的旅游地,又被称为核心旅游目的地城市。
3.4.2 集散旅游目的地城市:苏州、杭州、南京
南京、杭州分别是江苏、浙江的省会城市,属于副省级城市。它们在各自省内承担着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功能,也是省内的交通枢纽,其在区域内的集散功能非常强大,在旅游线路中承担了一部分的门户和出境功能。
南京因距上海、苏州等旅游中心城市较远,且毗邻的旅游地缺乏高知名度的旅游资源,在旅游线路中常被作为出境旅游地,故在其他旅游节点间的核心地位不高,但南京在区域内承担了旅游通道的功能,起到了沟通较低等级景区或旅游节点 (如扬州、镇江等)的作用。杭州的中心度指数与结构洞值均高于南京。杭州因临近上海,而一般旅游者会选择上海作为门户和出境旅游地,所以杭州的内向中心度要高于外向中心度,一定程度上在区域内充当旅游流的辐射源。
苏州虽然在行政区划上属于地级城市,但由于苏州距上海市区仅80km,不仅是江苏省的东南门户,而且是上海的咽喉,是苏中和苏北通往浙江的必经之地,区位条件十分优越。苏州也是江苏重要的经济、对外贸易、工商业和物流中心,与南京一起成为江苏的双核心城市。但是在入境旅游发展上,苏州明显超越了南京,2013年,苏州的入境旅游人次与旅游外汇收入远远超过南京,分别是南京的3.6倍和3.4倍。在旅行社推荐的旅游线路中,苏州的出现频率为14.32%,南京为5.97%,而在旅游者停留时间上,南京平均为2.85天,苏州则为1.81天,主要是因为苏州市境内并没有民用机场,航空交通主要利用临近无锡硕放机场、上海浦东和虹桥机场。
3.4.3 过境旅游目的地城市:无锡、宁波
过境旅游目的地的判别主要依据旅游路线出现频率、停留时间、网络结构等指标综合衡量。一般来说,旅游过境地因为连接旅游目的地之间的必经之地,在旅游路线中出现的频率并不低,但因其资源并不是高等级、高知名度的,旅游者的停留时间一般较短,在旅游线路中不会出现在旅游第一站或最后一站,而是作为旅游线路的中途旅游地出现。网络结构中因承担着旅游节点间的内外联系,而表现为中心度和中介性较高。
无锡和宁波在旅游线路中出现的频率分别为2.15%和2.39%,停留时间为1.15天和1.13天,在旅游线路中都仅作为中途旅游地出现。
网络结构中,无锡的外向程度中心度指数较高,这与其在旅游线路中对外主要承担着向南京、苏州、上海中转旅游流有关,无锡的中介性指数较高,达到32.583,说明无锡在与旅游节点间的连接上充当着重要的“桥梁”“通道”作用。
宁波的内向程度中心度要大于其外向程度中心度,表明宁波在区域内部的节点间的主导作用要大于对外节点连接功能,旅游线路中宁波主要承担杭州、上海的外向连接城市,内部则主要作为舟山、杭州、嘉兴、湖州、绍兴旅游节点的连接城市。故宁波的中介性相对较高,达12.000,宁波在旅游线路网络中更多的是为杭州转移客源,缓解供给压力,也是舟山的旅游中转地。
相对来说,无锡作为过境旅游目的地的发展情况好于宁波,两城市在旅游线路中虽然出现频率相当,但无锡也是旅游目的地,宁波在旅游线路中更多的是充当浙江省内的住宿地,景区的到访、停留人次相对较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