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全要素耦合发展演变分析

全要素耦合发展演变分析

时间:2023-07-1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从整体论视角出发,将长三角城市群作为一个大的旅游目的地,研究其旅游供需系统的耦合发展演变。说明长三角地区对入境旅游者的吸引力强度一直保持在较高的水平,区域的整体吸引力较大。这一时期,长三角城市群通过一系列措施加快了区域旅游发展力度。

从整体论视角出发,将长三角城市群作为一个大的旅游目的地,研究其旅游供需系统的耦合发展演变。城市群作为一个大的旅游供给面,其供给为完全旅游供给特征,故城市群的旅游供需耦合是全要素耦合模式。依据全要素耦合评价指标体系,将长三角地区城市群 (16个城市)的供给和需求指标进行加权和处理,计算2001—2013年长三角城市群ITD-TDS系统耦合度及耦合协调度。

5.1.1 城市群

5.1.1.1 入境旅游供需相对发展度演变

如表5-1所示,长三角城市群的入境旅游需求总体上呈波动式上升趋势,入境旅游需求综合评价值 Ud由2001年的0.1513增加到2013年的0.7190,增长了375%,年均增长13.9%。入境旅游需求评价值除2003年和2009年显著下降外,呈现出线型增长变化 (图5-1)。2003年SARS在中国大面积暴发对旅游需求抑制显著;2009年国际经济低迷、美国次贷危机加剧直接影响到中国入境旅游需求,故2009年入境旅游需求下降明显。

城市群的旅游供给综合评价值与入境旅游需求评价值呈显著的同步线性增长态势,旅游供给综合评价值Us由2001年的0.0116增加到2013年的0.7198,增长了6205%,年均增长41.1%。

表5-1 长三角城市群入境旅游供需相对发展度演变

从入境旅游供需相对发展度E值看,E值呈现显著线性下降态势,其供需发展类型经历了供给滞后、供需同步、供给滞后、供需同步4个阶段。2001—2008年、2010—2011年,长三角城市群的入境旅游供需相对发展度处于供给滞后发展状态,城市供给趋于过度利用,系统退化;2009年和2012—2013年,长三角城市群的入境旅游供需相对发展度处于供需同步发展阶段,需求促进并推动城市供给发展,城市供给趋向集约利用,系统得以优化。

图5-1 长三角城市群入境需求与目的地供给评价值演变

总体来看,长三角城市群的入境旅游供需相对发展度大部分年份处于供给滞后发展状态,但同时也开始初显供需同步发展态势。说明长三角地区对入境旅游者的吸引力强度一直保持在较高的水平,区域的整体吸引力较大。供给的发展水平的直线增长,也使得城市群的供需同步态势初显,城市供给利用逐步集约化。

5.1.1.2 入境旅游需求发展演变

从入境旅游需求发展分项评价值来看 (图5-2),旅游动机、客源国(地)旅游消费水平、客源国 (地)HDI、旅游偏好、旅游意愿、目的地接待6指标准则层均波动显著,出现不同程度的增长。

2001年,按评价值大小排序为:旅游意愿>目的地接待>旅游偏好>客源国 (地)HDI>旅游动机>客源国 (地)旅游消费水平。

2013年,按评价值大小排序为:目的地接待>旅游动机>客源国 (地)HDI>客源国 (地)旅游消费水平>旅游偏好>旅游意愿。

历年均值排序为:目的地接待>旅游意愿>旅游偏好>客源国 (地)旅游消费水平>旅游动机>客源国 (地)HDI。

从年均增长幅度来看,按增长幅度大小排序为:客源国 (地)旅游消费水平>旅游动机>客源国 (地)HDI>旅游偏好>目的地接待>旅游意愿。客源国 (地)旅游消费水平评价值年均增长率最高,达到24%;旅游意愿评价值年均增长率最低,为3.3%。

图5-2 长三角城市群入境旅游需求分项评价值

5.1.1.3 入境旅游供给发展演变

图5-3显示了2001—2013年长三角城市群的供给分项评价值变化。总体来看,旅游吸引物、旅游设施服务、旅游基础支持、交通、环境、信息与营销6项指标均呈现出显著的线性增长态势。

图5-3 长三角城市群目的地供给分项评价值

2001年,供给分项依评价值大小排序为:交通>信息>旅游基础支持>旅游设施服务>旅游吸引物>环境。

2013年,供给分项依评价值大小排序为:旅游设施服务>交通>旅游吸引物>旅游基础支持>信息>环境。

历年均值排序为:旅游设施服务>旅游吸引物>交通>旅游基础支持>信息>环境。按年均增长幅度大小排序依次为:旅游设施服务>旅游吸引物>环境>旅游基础支持>交通>信息。6个供给分项中年均增长率最高的旅游设施服务达到42.5%,信息的年均增长率相对最低,为32%。

5.1.1.4 入境旅游供需耦合度演变

表5-2显示了2001—2013年长三角城市群入境旅游需求与目的地供给评价及耦合发展水平。

表5-2 长三角城市群综合发展水平及耦合协调评价

研究期间,长三角城市群的耦合度C经历了低水平耦合、磨合、高水平耦合3个阶段。2001—2002年,耦合度C发展等级为低水平耦合;2003—2005年,耦合度C等级为磨合;2006—2013年达到了高水平耦合阶段。说明长三角城市群入境旅游需求与目的地供给两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程度由弱变强,2006年起,旅游供需系统之间达到了良性共振耦合,旅游供需系统开始同步发展。

两系统的综合协调指数 (T)也逐年增长,T值由0.08增长到0.72,反映入境旅游需求系统与目的地供给系统之间的整体协同效应越来越强。

耦合协调程度上,时序性上升趋势显著,D值由0.08增长到0.85,增长了10倍。从耦合类型及等级看,长三角城市群经历了极度失调、中度失调、轻度失调、濒临失调、勉强协调、初级协调、中级协调、良好协调8个阶段。

失调阶段 (2001—2004年)。这一时期,我国对外开放的步伐加大,中国加入WTO,上海首次召开的APEC会议,提升了旅游目的地国际形象,极大促进了入境旅游规模的扩张。尽管长三角城市群也加快了供给投入建设,但相对于入境旅游需求强度,长三角旅游目的地的供给水平还远远不能满足入境旅游需求,城市群的旅游供需耦合协调度经历了极度失调、中度失调、轻度失调、濒临失调4个阶段,目的地的旅游供给严重滞后,供给设施趋于过度利用。

协调阶段 (2005—2013年)。这一时期,长三角城市群的旅游供需系统之间的协调发展水平逐年提高,发展态势持续良好,先后经历了勉强协调、初级协调、中级协调、良好协调四阶段。

这一时期,长三角城市群通过一系列措施加快了区域旅游发展力度。旅游资源方面,高级别景区数量激增,AAAAA级景区占全国总数的17%;新增两处世界遗产——杭州西湖 (2011年)、中国大运河 (2014),增强了城市群旅游目的地的整体吸引力。旅游基础设施方面,长三角城市群的经济总量在全国居前列,历年GDP占全国GDP总量的25%以上,为旅游发展提供了雄厚的经济支持。

境内的交通也较为发达,拥有上海浦东、上海虹桥、杭州萧山、宁波栎社、南京禄口、无锡苏南硕放国际机场等六大国际机场;沪宁铁路、沪杭铁路、京沪高速铁路贯穿内外部交通;等级公路和路网密度发展较快,境内有沪宁、宁杭、苏嘉杭、沪杭、杭甬、锡澄、江苏沿江等高速公路。

此外,政府在旅游业发展上给予更多的优惠政策,如建立长三角旅游合作机制,资源共享、客源互送,增强区域的整体竞争力,使得城市群旅游供需系统走向良性循环。

5.1.2 核心旅游目的地城市:上海

根据全要素耦合入境旅游需求与目的地供给水平的计算公式以及耦合测度原理,计算上海市2001—2013年ITD-TDS系统耦合度及耦合协调度。

5.1.2.1 上海入境旅游供需相对发展度演变

如表5-3所示,上海的入境旅游需求总体上呈波动式上升趋势,入境旅游需求综合评价值Ud由2001年的0.2450增加到2013年的0.6305,增长了157%,年均增长8.2%。入境旅游需求评价值呈扇贝形变化 (图5-4),2004年和2009年为显著的增长、下降点。2004年入境旅游需求的显著增长主要是因为2003年SARS对旅游需求造成抑制并在2004年呈现报复性增长;2009年国际经济低迷、美国次贷危机加剧直接影响到中国入境旅游需求,故2009年入境旅游需求下降明显。

表5-3 上海入境旅游供需相对发展度演变

城市旅游供给综合评价值呈显著的线性增长态势,旅游供给综合评价值Us由2001年的0.1390增加到2013年的0.7751,增长了457%,年均增长率15.4%。

从入境旅游供需相对发展度E值看,E值呈现波动式下降态势,其供需发展类型经历了供给滞后、供需同步、供给超前、供需同步四阶段。

2001—2005年,上海的入境旅游供需相对发展度处于供给滞后发展状态,城市供给趋于过度利用,系统退化;2006—2008年和2010—2013年,上海的入境旅游供需相对发展度处于供需同步发展阶段,需求增长并推动城市供给发展,城市供给趋向集约利用,系统得以优化。2009年为城市供给超前发展阶段,这主要是因为入境旅游需求受国际经济形式低迷影响而缩减,同时上海为举办2010年世博会加大城市供给的相关配套设施,故2009年入境旅游供需相对发展表现为供给超前状态。

总体来看,上海的入境旅游供需相对发展除2001—2005年期间处于供给滞后状态外,其余年份基本处于供需同步发展状态。

图5-4 上海入境旅游需求与城市供给评价值演变

5.1.2.2 上海入境旅游需求发展演变

从入境旅游需求发展分项评价值来看 (图5-5),旅游动机、客源国(地)旅游消费水平、客源国 (地)HDI、旅游偏好、旅游意愿、目的地接待曲线均波动显著,呈现不同程度的增长。

2001年,依评价值大小排序为:目的地接待>旅游偏好>旅游意愿>客源国 (地)HDI>旅游动机>客源国 (地)旅游消费水平。2013年依评价值大小排序为:旅游意愿>目的地接待>旅游动机>客源国 (地)旅游消费水平>旅游偏好>客源国 (地)HDI。历年均值排序为:目的地接待>旅游意愿>旅游偏好>客源国 (地)旅游消费水平>客源国 (地)HDI>旅游动机。从年均增长幅度来看,按增长幅度大小排序依次为:客源国 (地)旅游消费水平>旅游动机>旅游意愿>目的地接待>旅游偏好>客源国 (地)HDI,客源国 (地)旅游消费水平评价值年均增长率最高,达到24%。

图5-5 上海入境旅游需求分项评价值

5.1.2.3 上海入境旅游供给发展演变

图5-6显示了2001—2013年上海市的城市供给分项评价值变化情况。总体来看,旅游吸引物、旅游设施服务、旅游基础支持、交通、环境、信息与营销6项指标均呈现出显著的增长态势。

图5-6 上海城市供给分项评价值

2001年,供给分项依评价值大小排序为:旅游吸引物>旅游基础支持>旅游设施服务>交通>信息>环境。2013年供给分项依评价值大小排序为:旅游设施服务>旅游吸引物>交通>信息>环境>旅游基础支持。历年均值排序为:旅游设施服务>交通>旅游吸引物>旅游基础支持>信息>环境。按年均增长幅度大小排序依次为:环境>交通>信息>旅游设施服务>旅游吸引物>旅游基础支持,六大供给分项中年均增长率最高的环境达到47%,旅游基础支持的年均增长率最低,仅为1.8%。

5.1.2.4 上海入境旅游供需耦合度演变

表5-4显示了2001—2013年上海入境旅游需求与城市供给评价及耦合发展水平。

研究期间上海的耦合度C值均达到了较高水平。两系统的综合协调指数 (T)也逐年增长,反映入境旅游需求系统与城市供给系统之间的协调程度越来越强。

耦合协调程度上,时序性上升趋势显著,D值由0.40增长到0.83,增长了1.1倍,年均增长率达6.3%;从耦合类型及等级看,上海经历了濒临失调、勉强协调、初级协调、中级协调和良好协调5个阶段。

表5-4 上海ITD-TDS综合发展水平及耦合协调评价

濒临失调阶段 (2001—2002年)。2001年首次在上海召开的APEC会议对入境旅游需求的刺激作用很大,这一时期,入境旅游需求超前于城市供给水平,城市供给趋于过度利用。

勉强协调阶段 (2003—2004年)。尽管2003年的SARS对入境旅游需求具有直接的抑制作用,但相对于城市供给的综合发展水平,2003年入境旅游需求的综合评价值还是超前于城市供给发展水平。同时,入境旅游需求具有高反弹性的特点,使得该时期2004年入境旅游需求开始反弹,超前于城市供给的发展。这一时期,城市供给也在不断增长,尽管入境旅游需求评价值高于供给,城市的全要素耦合已进入勉强协调阶段。

初级协调阶段 (2005—2009年)。这一时期,入境旅游需求评价值在2008—2009年略有下降,城市供给显著上升,T值和D值除2009年下降外,均呈上升态势。2008年奥运会在北京举办,上海作为协办城市对旅游的直接影响作用较大,故2008年的T值和D值为此阶段最高。2009年国际经济的低迷对国际旅游的消极影响也较大,使得入境旅游需求评价值显著下降,T值和D值相应下降。除2005年供给滞后、2009年供给超前外,总体上,这一时期入境旅游需求同步于城市供给的发展。

中级协调阶段 (2010—2012年)。这一时期的入境旅游需求与城市供给呈同步发展态势。一方面,2010年的世博会国际大事件及后世博会对入境旅游需求具有直接推动作用;另一方面,入境旅游需求促进了城市供给水平的提升。故这一时期,入境旅游需求与城市供给两系统的响应程度较高。

良好协调阶段 (2013年)。尽管上海的入境旅游人数总体上较往年下降,但由于其国际知名度较高,入境旅游需求与城市供给发展水平仍处于同步发展状态。2013年,D值达到0.83,处于良好协调阶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