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非完全要素耦合发展演变分析

非完全要素耦合发展演变分析

时间:2023-07-1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5.2.1 集散旅游目的地城市:南京、苏州、杭州5.2.1.1南京南京入境旅游供需相对发展度演变表5-5显示了南京入境旅游供需相对发展度演变情况。总体上,南京的入境旅游需求呈波动式上升趋势。其中,目的地接待与旅游消费水平之间呈现同涨落态势,这主要是因为受到入境旅游需求及消费的脆弱性与敏感性影响。

5.2.1 集散旅游目的地城市:南京、苏州、杭州

5.2.1.1南京

(1)南京入境旅游供需相对发展度演变

表5-5显示了南京入境旅游供需相对发展度演变情况。总体上,南京的入境旅游需求呈波动式上升趋势。

表5-5显示:入境旅游需求综合评价值Ud由2001年的0.1031增加到2013年的0.3045,增长了195%,年均增长9.4%。入境旅游需求评价值除2003年、2009年和2013年外,呈缓慢的上升趋势 (图5-7)。2003年、2009年和2013年入境旅游需求评价值显著下降,主要是因为2003年SARS对旅游需求造成抑制,2009年国际经济低迷、美国次贷危机加剧直接影响到中国入境旅游需求,以及2013年国际入境旅游持续走低造成入境旅游需求下降明显。

表5-5 南京入境旅游供需相对发展度演变

城市旅游供给综合评价值呈显著的“N”形增长态势,旅游供给综合评价值Us由2001年的0.2822增加到2013年的0.7509,增长了161%,年均增长8.5%。

从入境旅游供需相对发展度E值看,尽管E值波动性较大,但其供需发展类型一直处于供给超前阶段。南京作为江苏省的省会城市,其旅游供给的发展相对较快,而入境旅游需求的发展评价值一直低于供给评价值。这是因为在国际旅游线路推介中,南京并非作为主要的旅游目的地,大多数作为旅游集散地进行推荐,故其入境旅游需求综合评价值相对发展缓慢,落后于城市的旅游供给。

图5-7 南京入境旅游需求与城市供给评价值演变

(2)南京入境旅游需求发展演变

从入境旅游需求发展分项评价值来看 (图5-8),客源国 (地)旅游消费水平、旅游意愿、目的地接待曲线均波动显著,3项评价值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历年评价值依大小排序为:目的地接待>旅游意愿>客源国 (地)旅游消费水平。其中,目的地接待与旅游消费水平之间呈现同涨落态势,这主要是因为受到入境旅游需求及消费的脆弱性与敏感性影响。从年均增长幅度来看,按增长幅度大小依次为:客源国 (地)旅游消费水平>目的地接待>旅游意愿,客源国 (地)旅游消费水平评价值年均增长率最高,达到96%。

图5-8 南京入境旅游需求分项评价值

(3)南京入境旅游供给发展演变

目的地供给方面 (图5-9),除环境外,旅游吸引物、旅游设施服务、旅游基础支持、交通、信息5个指标层评价值均呈现显著的增长态势。

2001年,评价值依大小排序为:环境>交通>旅游基础支持>旅游设施服务>旅游吸引物>信息。2013年排序为:交通>旅游设施服务>旅游基础支持>信息>环境>旅游吸引物。历年均值排序为:旅游设施服务>交通>旅游吸引物>旅游基础支持>信息>环境。按年均增长幅度大小排序为:交通>旅游基础支持>环境>旅游设施服务>信息>旅游吸引物,信息的年均增长率最高,达到13.8%,环境年均增长率最低,为-0.2%。

图5-9 南京城市供给分项评价值

(4)南京入境旅游供需耦合度演变

表5-6中显示了2001—2013年南京入境旅游需求与城市供给评价及耦合发展水平。

表5-6 南京ITD-TDS综合发展水平及耦合协调评价

续 表

研究期间南京的耦合度C值、系统综合协调指数T及耦合协调度D呈现波动时变化。其中C值经历了“磨合—拮抗—高水平耦合—磨合—高水平耦合—磨合”的反复;两系统的综合协调指数 (T)除2009年和2013年显著下降外,其余年份均稳定逐年增长,反映入境旅游需求系统与城市供给系统之间的协调程度越来越强;耦合协调程度总体上时序性上升趋势显著,除个别特殊时间年下降外,由0.34增长到0.60,增长了0.8倍,年均增长率达4.8%,从耦合类型及等级看,南京经历了轻度失调、濒临失调、勉强协调、初级协调、中级协调5个阶段。

2001—2006年耦合度经历了磨合、拮抗、高水平耦合阶段 (2004年达到了高水平耦合阶段),耦合协调度呈现为失调阶段 (2004年除外,因2003年SARS对旅游的抑制造成2004年的旅游反弹,达到了勉强协调)。2007—2013年耦合度经历了磨合与高水平耦合阶段,处于协调阶段,其中2007—2009为勉强协调阶段,2010—2011年、2013年为初级协调阶段,2012年达到中级协调。总体上,南京的旅游供需耦合协调度在时间序列上呈现协调阶段的反复与螺旋式上升态势,这与南京在国际旅游线路中充当集散地角色密切相关。

5.2.1.2苏州

(1)苏州入境旅游供需相对发展度演变

如表5-7所示,苏州的入境旅游需求总体上呈上升趋势,入境旅游需求综合评价值Ud由2001年的0.1275增加到2013年的0.5038,增长了295%,年均增长率为12.1%。入境旅游需求评价值除2003年、2009年外呈显著的上升趋势 (图5-10),2003年、2009年的显著下降,主要是因为2003年SARS对旅游需求产生抑制作用,2009年国际经济低迷、美国次贷危机加剧直接影响到中国入境旅游需求。

表5-7 苏州入境旅游供需相对发展度演变

城市旅游供给综合评价值呈稳定的线性增长态势,旅游供给综合评价值Us由2001年的0.1385增加到2013年的0.6678,增长了382%,年均增长率为14.0%。

从入境旅游供需相对发展度E值看,尽管E值波动性较大,但其供需发展类型大部分年份处于供给超前阶段,仅2001—2002年、2004—2005年为供需同步发展阶段,这是因为苏州作为上海的临近城市,受上海入境旅游溢出效应的影响显著,接受旅游辐射的能力较强,相应的城市旅游供给的发展也较快。但同时,苏州境内缺乏国际机场,进出口岸并非在当地,故入境游客在苏州的停留时间较少,苏州在旅游线路上只是旅游集散地而非旅游目的地,这造成苏州的城市供给高于入境旅游需求,入境旅游需求的发展评价值一直低于供给评价值。

图5-10 苏州入境需求与城市供给评价值演变

(2)苏州入境旅游需求发展演变

从入境旅游需求发展分项评价值来看 (图5-11),客源国 (地)旅游消费水平、旅游意愿、目的地接待均波动显著,其中目的地接待与旅游意愿在2013年显著下降,旅游消费水平则呈现显著增长。

历年评价值依大小排序为:旅游意愿>目的地接待>客源国 (地)旅游消费水平。从年均增长幅度来看,按增长幅度大小排序为:客源国 (地)旅游消费水平>目的地接待>旅游意愿,客源国 (地)旅游消费水平评价值年均增长率最高,达到25.8%。

图5-11 苏州入境旅游需求分项评价值

(3)苏州入境旅游供给发展演变

目的地供给方面 (图5-12),除环境外,旅游吸引物、旅游设施服务、旅游基础支持、交通、信息五指标层均呈现显著的增长态势。

图5-12 苏州城市供给分项评价值

2001年,依评价值大小排序为:旅游吸引物>信息>交通>旅游基础支持>旅游设施服务>环境。2013年排序为:交通>信息>旅游设施服务>旅游基础支持>旅游吸引物>环境。历年均值排序为:旅游吸引物>交通>旅游基础支持>旅游设施服务>信息>环境。按年均增长幅度大小排序为:旅游设施服务>环境>旅游基础支持>交通>信息>旅游吸引物,年均增长率最高的旅游设施服务达到36%,旅游吸引物年均增长率最低,为2.7%。供给指标层中,环境为苏州的供给短板。

(4)苏州入境旅游供需耦合度演变

表5-8显示了2001—2013年苏州入境旅游需求与城市供给评价及耦合发展水平,研究期间苏州的耦合度C值、系统综合协调指数T及耦合协调度D呈现波动式变化。其中C值主要处于高水平耦合状态 (除2003年和2009年为磨合阶段);两系统的综合协调指数 (T)处于稳定逐年增长态势,反映入境旅游需求系统与城市供给系统之间的协调程度越来越强;耦合协调程度总体上时序性上升趋势显著,除个别特殊时间年下降外,D值由0.36增长到0.75,增长了1.1倍,年均增长率达6.3%,从耦合类型及等级看,苏州经历了濒临失调、轻度失调、勉强协调、初级协调、中级协调5个阶段。

2001—2003年耦合协调度处于失调阶段;2004—2013年耦合协调度处于协调阶段,其中2004—2006年为勉强协调,2007—2008年为初级协调,2009年为濒临失调;2010—2012年达到初级协调;2013年为中级协调。总体上,苏州的旅游供需耦合协调度在时间序列上呈现协调阶段的良好上升态势。

表5-8 苏州ITD-TDS综合发展水平及耦合协调评价

5.2.1.3杭州

(1)杭州入境旅游供需相对发展度演变

如表5-9所示,入境旅游需求总体上呈上升趋势,入境旅游需求综合评价值Ud由2001年的0.1769增加到2013年的0.5822,增长了229%,年均增长10.4%;入境旅游需求评价值除2003年、2009年外,均呈显著的上升趋势 (图5-13),2003年、2009年为特殊事件年,入境旅游需求评价值略有下降。

城市旅游供给综合评价值呈显著的线性增长态势,旅游供给综合评价值Us由2001年的0.2649增加到2013年的0.8088,增长了205%,年均增长9.7%。

从入境旅游供需相对发展度看,尽管E值波动性较大,但供需发展类型主要处于供给超前阶段。杭州作为浙江的省会,旅游资源优越,又毗邻上海,受上海的入境旅游溢出效应影响,城市旅游供给的发展速度较快。但同时,杭州在国际旅游线路上较少作为入境旅游目的地,而是多数作为旅游集散地而存在,这造成杭州的城市供给高于入境旅游需求,入境旅游需求的发展评价值一直低于供给评价值。

表5-9 杭州入境旅游供需相对发展度演变

图5-13 杭州入境旅游需求与城市供给评价值演变

(2)杭州入境旅游需求发展演变

从入境旅游需求发展分项评价值来看 (图5-14),客源国 (地)旅游消费水平、旅游意愿、目的地接待3项均波动显著。其中旅游意愿评价值在2003年显著下降,其余年份均维持在一定水平;目的地接待逐年增长态势显著 (除2013年略有下降),说明杭州的入境旅游吸引力逐年强化;旅游消费水平除2013年显著增长,基本保持在一定水平。

2001年,评价值依大小排序为:旅游意愿>目的地接待>客源国 (地)旅游消费水平。2013年评价值依大小排序为:目的地接待>客源国 (地)旅游消费水平>旅游意愿。从年均增长幅度来看,按增长幅度大小排序为:目的地接待>客源国 (地)旅游消费水平>旅游意愿,目的地接待评价值年均增长率最高,达到17.6%。

图5-14 杭州入境旅游需求分项评价值

(3)杭州入境旅游供给发展演变

目的地供给方面 (图5-15),除旅游吸引物、环境评价值相对变动幅度较小外,旅游设施服务、旅游基础支持、交通、信息评价值增长幅度较大。

旅游基础支持评价值在2007—2008年增长迅速。2001年,依评价值大小排序为:旅游吸引物>旅游基础支持>旅游设施服务>交通>环境>信息。2013年排序为:旅游设施服务>交通>信息>旅游基础支持>旅游吸引物>环境。历年均值排序为:旅游设施服务>旅游基础支持>交通>旅游吸引物>环境>信息。按年均增长幅度大小排序为:信息>旅游设施服务>环境>交通>旅游基础支持>旅游吸引物,信息年均增长率最高,达到27%,旅游吸引物年均增长率最低,为-0.1%。

图5-15 杭州城市供给分项评价值

(4)杭州入境旅游供需耦合度演变

表5-10显示了2001—2013年杭州入境旅游需求与城市供给评价及耦合发展水平。

研究期间,杭州的耦合度C值、系统综合协调指数T及耦合协调度D呈现波动式变化。其中C值主要处于磨合和高水平耦合状态,2003年和2007—2008年为磨合阶段;两系统的综合协调指数 (T)处于稳定逐年增长态势,反映入境旅游需求系统与城市供给系统之间的协调程度越来越强;耦合协调程度总体上时序性上升趋势显著,除2003年为特殊事件年下降外,D值由0.45增长到0.81,增长了0.8倍,年均增长率达5.02%,从耦合类型及等级看,杭州经历了濒临失调、轻度失调、勉强协调、初级协调、中级协调、良好协调6个阶段。

2001—2003年耦合协调度处于失调阶段,其中2001—2002年为濒临失调,2003年为轻度失调;2004—2013年耦合协调度处于协调阶段,其中,2004—2005为勉强协调,2006—2009年为初级协调,2010—2012年为中级协调,2013年达到了良好协调阶段。总体上,杭州的旅游供需耦合协调度在时间序列呈出现协调阶段的良好上升态势。

表5-10 杭州ITD-TDS综合发展水平及耦合协调评价

5.2.2 过境旅游目的地城市:无锡、宁波

5.2.2.1无锡

(1)无锡入境旅游供需相对发展度演变

如表5-11所示,入境旅游需求总体上呈上升趋势,入境旅游需求综合评价值Ud由2001年的0.2610增加到2013年的0.4281,增长了64%,年均增长4.2%。入境旅游需求评价值呈扇贝形上升趋势 (图5-16),2003年、2008年、2013年入境旅游需求评价值显著下降。

城市旅游供给综合评价值呈显著的线性增长态势,旅游供给综合评价值Us由2001年的0.1426增加到2013年的0.9497,增长了566%,年均增长17%。

表5-11 无锡入境旅游供需相对发展度演变

续 表

从入境旅游供需相对发展度看,E值波动式下降显著,其供需发展类型先后经历了供给滞后、供需同步、供给滞后、供需同步、供给超前5个阶段。

图5-16 无锡入境旅游需求与城市供给评价值演变

2001—2004年,无锡的入境旅游供需相对发展处于供给滞后状态,城市供给趋于过度利用,旅游供需系统退化。其中,2003年呈供需同步发展状态,这主要是因为无锡在研究初期阶段城市旅游供给相对滞后,而2003年入境旅游呈现典型下滑,造成了旅游供需同步之假象。故在2004年该城市又表现出供给滞后特征。2005—2006年为供需同步发展阶段,城市供给得到了集约利用,系统得到优化。2007—2013年为供给超前发展阶段,城市供给趋于粗放利用,系统退化。

(2)无锡入境旅游需求发展演变

图5-17显示了无锡市的入境旅游需求发展分项评价值变化情况,各分项评价值的时序性波动较大。

图5-17 无锡入境旅游需求分项评价值演变

客源国 (地)旅游消费水平、旅游意愿、目的地接待3项均波动显著。其中,客源国 (地)旅游消费水平评价值呈现出缓慢的上升态势 (除2010年旅游消费水平显著下降);目的地接待评价值时序性增长态势显著 (2003年、2008年特殊事件年除外);旅游意愿评价值总体上升 (去除2003年和2008年),但自2010年之后开始逐年下降;2013年旅游意愿和目的地接待均明显降低。

2001年,无锡市入境旅游需求各分项评价值依大小排序为:旅游意愿>目的地接待>客源国 (地)旅游消费水平。2013年排序为:目的地接待>旅游意愿>客源国 (地)旅游消费水平。从年均增长幅度来看,按增长幅度大小排序为:客源国 (地)旅游消费水平>目的地接待>旅游意愿,旅游消费水平评价值年均增长率最高,达到29.6%。

(3)无锡入境旅游供给发展演变

目的地供给方面 (图5-18),各分项均呈现不同幅度的增长,除旅游吸引物、旅游设施服务两项变动幅度相对较小外,旅游基础支持、交通增长幅度较大。其中旅游基础支持评价值在2007—2008年增长迅速。

2001年,依评价值大小排序为:交通>旅游基础支持>旅游设施服务>旅游吸引物。2013年排序为:交通>旅游设施服务>旅游吸引物>旅游基础支持。历年均值排序为:交通>旅游基础支持>旅游吸引物>旅游设施服务。按年均增长幅度大小排序为:旅游吸引物>旅游设施服务>旅游基础支持>交通,相对来说旅游吸引物年均增长率最高,达到28%,交通年均增长率最低,为11.5%。

图5-18 无锡供给分项评价值

(4)无锡入境旅游供需耦合度演变

表5-12显示了2001—2013年无锡入境旅游需求与城市供给评价及耦合发展水平。研究期间无锡的耦合度C值、系统综合协调指数T及耦合协调度D呈现波动式变化。其中C值主要处于磨合和高水平耦合状态,2002年、2007—2008年和2013年为磨合阶段,其余年为高水平耦合阶段;两系统的综合协调指数 (T)总体上为稳定逐年增长态势,反映入境旅游需求系统与城市供给系统之间的协调程度越来越强;耦合协调程度时序性上升趋势显著,除2008年和2013年下降外,D值由0.41增长到0.71,增长了0.7倍,年均增长率达4.7%,从耦合类型及等级看,无锡经历了濒临失调、勉强协调、初级协调、中级协调、良好协调5个阶段。

2001—2003年耦合协调度为濒临失调。2004—2013年耦合协调度处于协调阶段,其中,2004年为勉强协调,2005年、2008年为初级协调,2006—2007、2009—2010年以及2013年为中级协调,2011—2012年达到了良好协调阶段。总体上,无锡的旅游供需耦合协调度在时间序列上呈现协调阶段的良好上升态势,但在协调等级上出现周期性反复,这说明旅游供需系统之间的耦合度与协调度的等级敏感性较强,易受多因素影响而出现等级的波动变化。

表5-12 无锡ITD-TDS综合发展水平及耦合协调评价

5.2.2.2宁波

(1)宁波入境旅游供需相对发展度演变

如表5-13所示,入境旅游需求呈平缓上升态势,入境旅游需求综合评价值Ud由2001年的0.2213增加到2013年的0.7186,增长了225%,年均增长10.3%。

城市旅游供给综合评价值呈“几字形”增长态势 (图5-19),旅游供给综合评价值Us由2001年的0.1704增加到2013年的0.9522,增长了458%,年均增长15.4%。

从入境旅游供需相对发展度看,E值经历了先增大后下降的发展态势,其供需发展类型先后经历了供给滞后、供需同步、供给滞后、供需同步、供给超前5个阶段。

2001—2005年,宁波的入境旅游供需相对发展处于供给滞后阶段,城市供给趋于过度利用,旅游供需系统退化。其中,2003年为供需同步发展,这主要是因为无锡在研究初期阶段城市旅游供给相对滞后,而2003年入境旅游的典型下滑,造成了旅游供需同步之假象。这与无锡的入境旅游供需相对发展颇为相似,故在2004—2005年又表现出供给滞后特征;2006年为供需同步发展阶段,城市供给得到了集约利用,系统得到优化。2007—2013年为供给超前发展阶段,城市供给趋于粗放利用,系统退化。

表5-13 宁波入境旅游供需相对发展度演变

图5-19 宁波入境旅游需求与城市供给评价值演变

(2)宁波入境旅游需求发展演变

从入境旅游需求发展分项评价值来看 (图5-20),客源国 (地)旅游消费水平、目的地接待均显著上升,旅游意愿却呈现出波动性下降趋势。其中,目的地接待评价值时序增长态势显著,除在2003年之前增长相对缓慢,2004—2013年期间增长迅速;客源国 (地)旅游消费水平评价值呈现缓慢的上升态势;旅游意愿评价值波动性较大,总体下降,2005年旅游意愿评价值达到最高水平。

图5-20 宁波入境旅游需求分项评价值演变

2001年,宁波市入境旅游需求各分项评价值依大小排序为:旅游意愿>客源国 (地)旅游消费水平>目的地接待。2013年排序为:目的地接待>客源国 (地)旅游消费水平>旅游意愿。从年均增长幅度来看,按增长幅度大小排序为:目的地接待>客源国 (地)旅游消费水平>旅游意愿,目的地接待评价值年均增长率最高,达到29.3%。

(3)宁波入境旅游供给发展演变

目的地供给方面 (图5-21),各分项均呈现不同幅度的增长,旅游吸引物、旅游设施服务增长幅度相对较小,交通、旅游基础支持增长幅度较大。其中旅游基础支持评价值在2007—2008年增长迅速。

2001年,依评价值大小排序为:旅游吸引物>旅游设施服务>旅游基础支持>交通。2013年排序为:交通>旅游设施服务>旅游吸引物>旅游基础支持。历年均值排序为:旅游吸引物>旅游基础支持>交通>旅游设施服务。按年均增长幅度大小排序为:交通>旅游基础支持>旅游设施服务>旅游吸引物,相对来说交通年均增长率最高,达到43.4%,旅游吸引物年均增长率最低,为7%。

图5-21 宁波供给分项评价值演变

(4)宁波入境旅游供需耦合度演变

表5-14中显示了2001—2013年宁波市入境旅游需求与城市供给评价及耦合发展水平,研究期间宁波的耦合度C值、系统综合协调指数T及耦合协调度D呈现稳定增长态势,其中C值主要为高水平耦合状态 (2008年除外,为磨合阶段)。两系统的综合协调指数 (T)总体上处于稳定逐年增长态势,表明入境旅游需求系统与城市供给系统之间的协调程度越来越强。

耦合协调程度时序性上升趋势显著,由研究初期的濒临失调发展为优质协调。D值由0.44增长到0.90,增长了1.05倍,年均增长率达6.1%,从耦合类型及等级看,宁波经历了濒临失调、勉强协调、初级协调、中级协调、良好协调、优质协调6个阶段。

2001—2003年耦合协调度为濒临失调;2004—2013年耦合协调度处于协调阶段,其中,2004年和2005年分别为勉强协调和初级协调;2006年、2008—2009年为中级协调;2007、2010—2012年为良好协调,2013年达到了优质协调。总体上,宁波的旅游供需耦合协调度及协调等级在时间序列上出现良好上升态势,说明宁波的旅游供需系统之间的耦合度与协调度发展态势良好,旅游供需系统得到优化发展,形成良性循环。

表5-14 宁波ITD-TDS综合发展水平及耦合协调评价

5.2.3 非完全要素耦合发展演变的类型差异

5.2.3.1 集散旅游目的地城市入境旅游供需耦合差异

(1)集散旅游目的地城市入境旅游需求发展差异

如图5-22所示,南京、苏州、杭州三城市的入境旅游需求评价值差异显著,总体来看,杭州历年的入境旅游需求评价值均在三城市中最高,杭州在入境旅游中的吸引力最高;苏州的入境旅游需求评价值总体上高于南京(除2002—2003年、2009—2010年低于南京)。

从三城市发展差异看 (表5-15),Ud均值逐年增长,说明总体上三城市的入境旅游需求逐年上升;绝对差异呈缓慢上升态势,相对差异的波动性较大,2002—2004年、2010—2012年变异系数值下降显著,说明三城市的入境旅游需求差异减小;2001、2009年尤其是2013年变异系数明显增大,说明南京、苏州、杭州三城市在入境旅游需求中的差异有加大趋势。

图5-22 集散旅游目的地城市入境旅游需求差异比较

(2)集散旅游目的地城市入境旅游供给发展差异

图5-23显示了三城市的旅游供给评价值差异。总体来看,南京的城市旅游供给水平最高,杭州次之,苏州第三。南京的旅游供给评价值在三城市中最高 (除2005、2009和2013年略低于杭州)。苏州的旅游供给水平在三城市中居后。这主要是因为受行政级别影响,南京、杭州分别为江苏省、浙江省的省会城市,属于副省级城市,苏州为地级城市,故在城市旅游供给发展中,苏州的交通、旅游基础支持、旅游服务与设施、信息等方面均落后于南京和杭州。南京与杭州的城市供给中,旅游设施服务、旅游基础支持和信息的评价值杭州较高,交通方面则南京优于杭州。

图5-23 集散旅游目的地城市入境旅游供给差异比较

从三城市的供给发展差异看 (表5-15),Us均值显著逐年增大,表明南京、苏州、杭州三城市的旅游供给水平不断上升;反映绝对差异的标准差和相对差异的变异系数值逐年减小,说明南京、苏州、杭州三城市的供给水平差异逐渐缩减。

表5-15 集散旅游目的地城市入境旅游需求与城市供给评价值差异演变

(3)集散旅游目的地城市入境旅游供需协调度发展差异

图5-24显示了三城市的旅游供需协调度评价值差异。总体来看,杭州的旅游供需耦合协调度水平最高,且呈明显的线性增长态势;南京与苏州的耦合协调度发展水平呈现交替发展态势,2001年、2003—2008年、2013年苏州优于南京,2002年、2009—2012年南京高于苏州。

从耦合协调度的等级来看,南京、苏州、杭州三城市均自2004年始进入协调发展阶段。其中,南京的耦合协调等级出现螺旋式反复上升态势,南京2005—2006年处于濒临失调阶段,2010—2011年、2013年达到了初级协调等级,2012年为中级协调。苏州、杭州的耦合协调度发展均表现为稳定的增长态势,苏州在2013年达到了中级协调等级。杭州的耦合协调等级发展最好速度也最快,其在2010年进入中级协调阶段,并在2013年上升到良好协调阶段。

尽管南京、苏州、杭州作为旅游线路中的旅游集散地,但城市的旅游供需发展差异依然显著,这不仅与城市的自身发展水平、发展速度、政策有关,同时也与城市在旅游线路中的推介程度、与旅游中心城市上海的地理距离远近有着直接关系。

图5-24 集散旅游目的地城市入境旅游供需协调度差异比较

5.2.3.2 过境旅游目的地城市入境旅游供需耦合差异

(1)过境旅游目的地城市入境旅游需求发展差异

如图5-25所示,旅游过境城市无锡、宁波的入境旅游需求评价值差异显著。总体来看,2003年之前,无锡的入境旅游需求评价值高于宁波;2003—2013年宁波的入境旅游需求评价值一直高于无锡,宁波逐年增大,无锡出现周期性增减,表明宁波在入境旅游中的吸引力开始逐渐增强。

图5-25 过境旅游目的地城市入境旅游需求差异比较

(2)过境旅游目的地城市入境旅游供给发展差异

图5-26显示了无锡、宁波两个城市的旅游供给评价值差异。总体来看,无锡与宁波两市的城市旅游供给水平相当,宁波较之无锡的供给水平稍显优越,主要因为:

从行政级别看,宁波是副省级城市、计划单列市,无锡是地级市,两城市的行政级别不同导致城市发展所需的基础支持条件、享受的优惠政策也不尽相同。

图5-26 过境旅游目的地城市入境旅游供给差异比较

从经济发展看,宁波是浙江第二大城市,也是浙江的三大经济中心之一,同时,宁波港是中国货物吞吐量的第一大港口。无锡是东部经济重镇,全国15个经济中心城市和10个重点旅游城市之一。无锡作为中国民营企业之都,是国际先进制造业基地,也是享誉全国的著名工业城市,福布斯“2010中国大陆最佳商业城市”。2011年无锡人均GDP跃居江苏省第一。2001年,无锡人均GDP为31246元,宁波为24121元;2013年,无锡人均GDP为12.46万元,宁波为9.3176万元。宁波旅游基础支持评价值仅在2007—2008年高于无锡。

从旅游业发展情况看,两城市皆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其中宁波是第一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旅游设施服务方面,宁波综合发展水平高于无锡,2001年,宁波高星级饭店数为9家,无锡为12家;旅行社数宁波和无锡分别为91家和68家。2013年宁波高星级饭店数为44家,无锡为29家;宁波旅行社数为292家,无锡为156家;AAAA以上景区宁波有29家,无锡有23家。总体上,旅游设施服务评价值宁波一直领先于无锡。

从交通方面看,无锡一直遥遥领先于宁波。2001年,无锡的路网密度为0.8,宁波为0.6;无锡的交通通达度为0.04,宁波为0.02。2013年,无锡和宁波的路网密度分别为1.7和1.2,交通通达度分别为0.1和0.15。尽管宁波在研究初期的交通通达程度不尽理想,但建设发展惊人。从公路方面看,2007年杭州湾跨海大桥落成,宁波至上海由原先的4小时车程缩短为2小时。同时宁波绕城高速公路 (G1501)、杭甬高速 (杭州湾环线高速,G92)、甬台温高速公路 (沈海高速,G15)、甬金高速公路 (G1512)、甬舟高速公路 (舟山跨海大桥,G9211)等多条高速公路和象山港跨海大桥的相继落成,使宁波成为浙江东部的交通枢纽。从铁路方面看,宁波的主干铁路萧甬铁路复线、甬台温铁路外连浙赣线、沪杭线,内通宁波港区,使宁波具有了接通全国的铁路网。尽管宁波的对外交通发展迅猛,内部交通方面,杭州湾跨海公路大桥仍然制约着宁波的外部交通通达度和运输量,杭州湾跨海铁路大桥、甬舟铁路也还在筹备建设中。故综合来看,宁波的交通发展水平远远滞后于无锡,成为制约宁波发展的短板。

综上,宁波的旅游吸引物和旅游设施服务方面优先于无锡的发展水平;无锡的旅游基础支持和交通发展水平领先于宁波,宁波的交通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无锡。

(3)过境旅游目的地城市入境旅游供需协调度发展差异

图5-27显示了无锡、宁波两个城市的旅游供需协调度评价值差异。总体来看,宁波的旅游供需耦合协调度水平最高,且呈明显的线性增长态势;无锡的旅游供需耦合协调度呈波动发展态势。

图5-27 过境旅游目的地城市入境旅游供需协调度差异比较

从耦合协调度值看,宁波仅2005年低于无锡,其余年份均高于无锡,并有差异增大趋势。

从耦合协调度的等级来看,两城市2004年之前均处于濒临失调阶段,2004年均达到勉强协调。两城市在2004—2013年协调发展阶段中均出现了协调等级的反复,无锡在2011—2012年达到了良好协调,但在2013年降为中级协调;宁波在2007年开始出现良好协调,但协调等级并不稳定,2008—2009年又降为中级协调,2010—2012年达到良好协调,此后2013年又上升为优质协调。

综上,无锡和宁波作为国际旅游线路中的旅游过境地,城市的旅游供需发展差异尽管显著,但旅游供需系统呈现显著的良性发展态势。两城市的供给发展中还存在短板,无锡的旅游吸引物、旅游设施服务的发展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而宁波的交通仍需加大建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