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权,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权利和义务不对称的选择权,是一种基于标的物价格过程的衍生证券。所以,期权的内容和形式可以千变万化。与此相对应的应该是各式各样的期权定价模型。而经典的B-S期权定价模型只给出了若干种基本期权的定价公式。现实需要促进了理论的繁荣。同时,经典模型过于简单的前提假设也和真实的金融世界存在差距。由此,在经典模型的基础上,期权定价理论沿着这两条脉络不断发展。
1.B-S期权定价模型
假设蕴含着模型的理论前提、实践含义和应用背景;同时,模型的推导依赖于金融逻辑、数学逻辑。所以有必要理清楚B-S期权定价模型的前提假设。
①证券价格遵循几何布朗运动;
②可以买空卖空;
③市场是无摩擦的,即无交易费用和税收,且所有证券都是可以无限分割的;
④没有红利支付;
⑤市场是无套利的;
⑥证券交易时间是连续的;
⑦风险利率为常数且不随时间变化。
这些假设一方面是客观现实的抽象,另一方面也是出于理论分析的方便。有些假设是出于理论上的需要而不是事实的浓缩,放宽这些严格的假设使得更接近客观事实,是期权定价理论最重要的发展方向之一。模型里的重要参数,如股息、常利率、服从几何布朗运动的标的物价格过程的标准假设被不断放宽。代表性的研究有:Merton(1973)通过将常数变量推广到随机情形的思路,建立了股息和利率都是随机过程的期权定价模型;Rubinstein(1976)和Brennan(1979)基于一般均衡的思想,从代表性投资者的效函数出发,得到了关于离散时间下的Black-Scholes偏微分方程数值解;Cox,Ingersoll &Ross(1985)利用期权工具分析考察了利率的定价问题;Merton(1976)注意到了突发事件对期权定价的影响,最早研究了服从带跳跃的几何布朗运动的资产的期权定价模型;Hull &White(1987)则建立了波动率为随机的期权定价的一般框架,Melino &Turnbull(1990)以波动率为随机的期权定价模型分析了外汇期权的定价问题;Heston(1993)给出了波动率为随机的期权定价的解析解;Scott(1997)将带有跳和随机波动率两个因素纳入到了期权定价框架,并进行了系统研究;Bates(1996)研究应用带有跳和随机波动率的外汇期权的定价问题,Bakshi,Cao &Chen(1997)和Kallsen &Taqqu(1998)从实证角度,检验了模型的适用性,进一步研究了带有跳和随机波动率的期权的定价问题。
2.期权定价模型的拓展
经典的期权定价模型是在理想的市场环境下建立的,这当然和真实市场有差异。一直以来,关于市场的假设条件不断被突破,以寻求更贴近真实市场环境的期权定价模型,取得了一系列优秀研究成果。
如果市场环境假设由完全市场放宽为不完全市场,则股票的卖空就有了限制,市场交易必然有了税收等交易成本,这当然将更接近真实的市场,但代价是其定价模型的数学形式也复杂得多。Thorpe(1973)从实证的角度检验了卖空限制条件;Ingersoll(1976)和Scholes(1976)分析了交易成本的影响,侧重于比较资本收益和股利的不同税率效果;Leland(1985)建立了有交易成本的期权定价模型;Boyle &Vorst(1992)则建立了在离散时间市场环境下有交易成本的期权定价模型;Naik &Uppal(1994)在离散时间的市场环境下,分析了交易成本和卖空限制对期权定价的影响;在相对容易的离散定价模型的基础上,Broadie &Soner(1998)讨论了连续时间市场环境下,有交易成本的期权定价问题;存在卖空限制且标的物为非交易资产的期权定价问题被Detemple &Sundaresan(1999)建立起来了;随后Constantinides &Zariphopoulou(1999,2001)从效用函数出发进一步研究了有交易成本的衍生证券定价模型。
3.期权类型的不断丰富
标准的欧式期权和美式期权只是期权的一种基本形式。基于这样的认识,本质上期权是一种权利和义务不对称的选择权。那么可以有各式各样的期权被设计出来。这也是金融工程的主体内容之一。一系列金融产品,如多资产期权、一揽子期权、亚式期权、非标准美式期权、远期期权、复合期权、任选期权、障碍期权、两值期权、回望期权、交换期权等纷纷面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