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全民投资房产热
美国“次贷危机”又称次级房贷危机,也被译为次债危机。它是指一场发生在美国,因次级抵押贷款机构破产、投资基金被迫关闭、股市剧烈震荡引起的风暴。它致使全球主要金融市场隐约出现流动性不足危机。
说到美国次贷危机还得从2000年起的第一个五年说起。
为了应对2000年前后的互联网泡沫破灭和2001年“9·11”事件的冲击,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从2001年1月至2003年6月,连续13次下调联邦基金利率,使利率从6.5%降至1%的历史最低水平。美元处于长期的贬值阶段。随着美元的贬值,资产证券化和金融衍生产品创新速度不断加快,加上弥漫全社会的奢侈消费文化和对未来繁荣的盲目乐观,为普通民众的借贷超前消费提供了可能。这使得美国民众蜂拥而上,纷纷进入房地产领域,而在房价只涨不跌的预期下,房贷规模进一步扩大,就此埋下了危机的隐患。
在2006年之前的5年里,由于美国住房市场持续繁荣,加上前几年美国利率水平较低,美国的次级抵押贷款市场迅速发展。买房真是太容易了,甚至出现过这样极端的个例:在狱中连一百美元都借不到的“不良人士”,出狱以后,竟然通过贷款,顺利地买下了一套房子。
人们通过房地产市场只涨不跌的神话,看到了海市蜃楼般的美景,于是乎大量不具备还款能力的消费者纷纷通过按揭手段,借钱涌入住房市场。不少地方房地产的价格因此上涨了一倍以上。房地产价格的上涨让人们看到了高额“利润”,显然比租房子住要划算得多。就这样,房子在突然之间成了“投资”热门。于是,不管是自用还是投资,不管是投资还是投机,买房子的人越来越多,资本源源不断进入房地产业,房价也越炒越高。飞涨的房价又进一步刺激了开发商的欲望,向银行贷来更多的钱开发新的住宅区。
就这样,在各类金融保险政策和金融衍生物的推动下,在各路资金疯狂进入的背景下,美国的房地产业犹如脱缰的快马,将美国的经济以令人眩目的速度向前推进。
2. 两房事件引发美国次贷危机
可是,好景不长,房地产的泡沫不断膨胀,将无数人笼罩其中。2005年美国房价的普遍下跌,以及利率的上调,使贷款买房者无力还款,造成了次级贷款违约率上升,直接引发了次贷危机。危机之下,也造成了房地产持有者将房地产低价抛售,来自四面八方的资本由蜂拥而至转为蜂拥而退,纷纷撤离房地产市场,直接引发了次贷危机。
资本的一进一出之间,美国房地产业一片惨淡,今非昔比,恍若隔世。2008年美国房地产市场损失严重,市场总值缩水高达3.3万亿美元。有超过1/6的业主手中的房产由于贬值而变成“负资产”。有报告表明,2008年全美国平均房价下跌11.6%,降至19.2万美元。全美房价下跌最厉害的是拉斯维加斯,跌幅高达26.8%。
美国“次贷危机”是早在2006年春季就开始逐步显现的。2007年8月席卷美国、欧盟和日本等世界主要金融市场。从2007年8月开始,美联储做出反应,向金融体系注入流动性以增加市场信心,美国股市也得以在高位维持,形势看来似乎不是很坏。
然而,2008年8月,美国房贷两大巨头——房利美和房地美股价暴跌,持有“两房”债券的金融机构大面积亏损,宣告了美国“次贷危机”的极端严重性,房利美和房地美股价暴跌是美国“次贷危机”的最惊心动魄的部分。
两房是指房利美和房地美,而这两个都只是中文译音的简称。房地美中文全称为联邦住房按揭贷款公司,房利美中文全称为联邦国民按揭贷款协会,两房当初是美国政府解决老百姓的住房问题而组织的两个住房贷款公司。一开始是国有的,后来变成私有的了,但享受很多优惠的政策,金融危机爆发前是由私人控股的公司,但由于发生金融风暴,得到美国政府出手援救,由美国财政部和美联储接管“两房”,现在两房的大部分股权已归美国政府。
房利美不直接向购房者放贷,而向商业银行收购住房抵押贷款,部分留存于自己的投资组合内,其余“打包”成债券,向投资者发售。银行获得现金,可用于发放新贷款。据美国《纽约时报》报道,房利美成立之初负债150亿美元,如今已经增加至8000亿美元。
房地美全称“联邦住宅贷款抵押公司”,由美国国会立法创立于1970年,旨在打破二级住房抵押贷款市场上房利美“一家独大”的垄断状况。房地美与房利美不同,创立之初就定性为企业,1989年成为上市企业。
房地美与房利美作为相互竞争的姐妹机构,同属“政府资助机构”(GSE),业务内容、范围和模式大致相同,截至2006年年底有雇员5000人,运营收入440亿美元。
房利美成立于1938年,是最大的“美国政府赞助企业”,是美国已故前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新政”创举之一。房利美从事金融业务,用以扩大资金在二级房屋消费市场上流动的资金的专门机构。
房利美成立的初衷,是为了纾解美国家庭的住房苦难,向住房抵押贷款市场注入流动性以圆一部分美国国民的住房梦,实现居者有其屋的理想。
由于缺乏抵押贷款资金的持续供给,当时美国有数百万的家庭无法拥有自己的住房,或者面临失去住房的风险。政府成立房利美的目的是增加抵押贷款资金的流动性,降低购房成本。最初,房利美作为一个政府机构,只被授权购买经过联邦住宅管理局担保的抵押贷款。1968年,房利美成为私营公司,其权力扩大到了购买未经联邦住宅管理局担保的抵押贷款。房利美在国会要求下致力于为中低收入的美国居民拥有房屋所有权提供支持。
房利美是美国住房行业的一个组成部分,在美国二级抵押信贷市场运作,确保住房抵押贷款银行和其他贷款机构有充足的资金以低利率出借给住房购买者。房利美虽然不直接为房屋购买者提供贷款,但是通过购买各种贷款机构(这些机构直接为房屋购买者提供贷款)的房屋抵押贷款来为房贷资金提供支持。与房利美有业务往来的贷款机构是初级抵押贷款市场的组成部分。初级市场贷款者包括抵押贷款公司、存贷机构、商业银行、信用合作社以及国家和地方的住房信贷机构。这些贷款者在二级市场卖出抵押贷款。二级市场投资者包括房利美、各种养老基金、保险公司、证券经销商以及其他金融机构。房利美的任务是为贷款者提供稳定的抵押贷款资金流。
房利美通过抵押贷款投资组合、单人家庭担保、住宅和社区开发这三个主要的业务单元来为市场提供服务。
房地美与房利美就像在政府信用与市场资金之间建起的两座桥梁。房地美与房利美同房贷证券化结合,让低信用等级的美国人也拥有房产,长期以来,人们盛赞这一制度的公平、善意与有效。
作为美国最大的两家住房抵押贷款融资机构,“两房”一直是美国房产市场的中流砥柱,持有或担保大约5万亿美元住房抵押贷款,占全美12万亿美元抵押贷款总额的42%。“两房”购买各银行和住房贷款机构的住房抵押贷款,为房产市场注入资金,供银行和房贷机构发放新贷款。购入房贷后,“两房”把它们打包成债券,自己持有或出售,以利差方式盈利。美国金融机构一度持有超过3万亿美元“两房”债券,外国机构持有1.5万亿美元。
房利美和房地美所发行的抵押贷款债券风险上升,是推高住房抵押贷款利率的“黑手”。向“两房”出售抵押贷款的银行则获得资金,能够继续向购房者提供贷款。“两房”发行的债券所担负的风险高低因此间接影响发放住房抵押贷款的成本高低。
终究,一切泡沫终属虚幻,只有市场规律永存。
3. 美国政府重新接管“两房”
美国次贷危机发生后,美国房地产市场顿时进入“冬季”,因为房价低迷,美国房地产建造业几乎全面萎缩,房地产市场持续低迷。一方面,房屋止赎申请数居高不下带来的供给压力和价格压力,同时房地产市场的需求也徘徊在低谷。另一方面,失业率居高不下造成房贷违约进而造成止赎数量不断上升。两房早已资不抵债,政府已经接管了两房80%以上的股份,并且持续亏损使得市场认为其未来带来收益的可能性非常低,股价表现也达不到交易所的要求。房地产市场低迷趋势难改,给两房造成巨大的损失。
受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美国房地产抵押贷款巨头房地美于2008年7月身陷700亿美元亏损困境。虽然股东将背负部分损失,但由于大量抵押房产断供,“两房”的巨额负债仍可能让美国纳税人承受损失,金额估计在百亿美元以上。
两房事件说明,利用政府信用办市场之事,最终会产生巨大的道德风险,以及可怕的金融灾难。两房虽然上市成为公众公司,虽然从国有转为私有,政府却从未停止哺育两房,投资者投资两房就是冲着政府托底的信用去的。
金融危机发生后,政府也只能托底,两房无法维持市场化企业的假象。政府的力量再次显现。
美国政府2008年9月7日宣布,从即日起接管陷入困境的美国住房抵押贷款融资机构房利美。根据接管方案,美国财政部将向房利美注资,并收购相关优先股;机构的首席执行官被限令离职,政府相关监管机构接管机构的日常业务,同时任命新领导人。美国财政部长保尔森表示,房利美的问题使金融市场面临系统性风险,接管这两大机构是当前保护市场和纳税人的“最佳手段”。
面对由次级债风暴引发的信贷危机进一步蔓延的风险,美国政府不得不启动了可能是有史以来干预房地产市场的最大规模行动:动用2000亿美元全面接管风雨飘摇中的房利美和房地美。专家们说,美国政府托管“两房”,就意味着把80%~90%的华尔街的问题和美国地产暴露出来了,算是提前引爆美国最大的一个地雷。
接管两房涉及资金规模庞大、影响深远,堪称美国政府为重振经济开出的一剂“猛药”。
美国财政部公布的接管“两房”具体措施,主要是为了实现两个目标。
第一,拉低抵押贷款利率,刺激低迷不振的美国房地产市场。
第二,释放两房不会倒闭的信息,确保其所发行债券安全,从而恢复市场信心,缓解金融市场流动不足的压力。
美国政府措施会改善房地产市场环境并有助于减轻信贷市场创伤,但短时期内不会全面扭转经济形势,接管两房难愈信贷创伤。
两房由美国政府接管后,美国国内的金融机构和个人成了两房相关MBS的最大持有者,持有比例超过50%,美联储、财政部也持有大量的两房相关MBS。可见,在美国经济中的重要性很高。
美国金融危机,两房受到冲击,美国政府在向AIG和两房注资之后,使得它们再度部分国有化了,因为两房将房贷打包而发行大量债券,总金额是5.2万亿美元,其中美国自己占了3/4,1/4是海外投资者持有。而在这1/4里面,中国占比最大,最高的时候,是3976亿美元,其余的被欧洲很多大银行买了,主要原因是准政府债券,其信用等级一般认为和美国国债无异,但回报高于美国国债,所以,世界各国央行大量持有,美国政府出于种种考虑,两房中美国占大头,若破产的话,美国经济就得崩溃;美国救“两房”,就给了准政府信用,也就是“两房”的债券,有美国政府财政担保着,世界各国的债权人心里就踏实多了。这就是说,美国政府的救“两房”完全是为了救自己,而且是非救自己不可的。
两房是支持美国房地产市场发展的重要机构,它们担保了绝大多数房地产按揭贷。两房对于美国金融系统的运行至关重要,两房发行和担保的MBS已经渗透到了全球金融市场的各个参与者。美国国内的金融机构和个人是两房相关MBS的最大持有者,持有比例超过50%,美联储、财政部也持有大量的两房相关MBS。可见,在美国经济中的重要性很高。
两房被美国政府接管一年多之后,2010年6月16日,美国两大房地产抵押贷款巨头房地美、房利美收到美国联邦住房金融局指令,将从纽约证券交易所退市。
伯南克在国会山上的证言,道出了“两房”退市的根源,他们担心经济二次探底。
退市后,“两房”股票未来将在场外柜台交易系统交易,但实际上不会再有大的机构投资者持有,流通量也将大减。
美国前财长保尔森在自传中指出,“外国投资者持有超过1万亿美元的由两房发行或担保的债券,其中以日本、中国和俄罗斯为主”。市场普遍认为,美国国内持有“两房”债券的80%,按目前“两房”债券的规模,外国投资者持有量应在1.2万亿美元左右。在次贷危机爆发时,保尔森自传中透露,俄罗斯、中国大幅卖出美国政府担保的债券包括“两房”债券。俄罗斯几乎全部卖光,约1700亿美元,而中国卖了500亿美元。
“两房”在2008年9月遭联邦政府接管以来,多数月份的交易价格皆不符合纽约证交所30日均价需高于1美元的规定。据称,“两房”从2007年开端严重亏损,美国政府接管后,迄今已注资1450亿美元,市场预测纾困金可能上看1万亿美元。
由于房地美和房利美的股价早已暴跌至无可再跌的地步,因此宣布取消挂牌并未对市场带来震荡。
4. 两房所爆出的惊天丑闻
房地美和房利美的管理混乱和监管漏洞,其实在多年前就为它的衰败埋下了伏笔。
在美国“次贷危机”出现之前的2003年、2004年,房利美和房地美曾经爆出过惊天会计丑闻。
2002年6月一个晴朗的星期一,在亚特兰大南边破旧的街区,布什总统正站在圣保罗非洲人卫理公会新教圣公会教堂里。当时,房利美公司首席执行官弗兰克林·雷恩斯和房地美公司首席执行官勒兰德·布兰德塞尔均位列上座。总统要在那里公布一项行动计划,目的是在2010年前帮助550万少数族裔家庭购买住房。他说:“促进购房,是让美国安全的一个因素。”
雷恩斯和布兰德塞尔之所以出现在总统讲话的现场,正是因为促进购房是这两家国会特许成立的公司的分内之事。房利美和它的姊妹企业房地美通过从银行手中购买上千亿抵押贷款,帮助这些金融机构周转资金,使它们能向未来的购房者提供更多的贷款。起码从理论上说,这两家公司就是干这个的。
雷恩斯是有名的民主党人,可这并不能妨碍他讨好新上任的共和党总统。30多年来,房利美出入商、政两界,特别重视同政府要员的关系。2001年,雷恩斯在《华尔街日报》上写了一篇专栏文章,称赞布什“基于信仰”的计划。他还和布什在宗教界的支持者拉关系,包括在总统就职典礼上为布什做祷告的休斯顿牧师考德威尔。2002年10月,雷恩斯和考德威尔都出席了白宫少数族裔置房会议,都因为各自的工作受到了布什的热烈赞扬。
谁曾想,亚特兰大那个晴朗的日子之后还不到三年,就发生了如此大的变化!两家公司都爆出了涉及数十亿美元的会计丑闻,布兰德塞尔和雷恩斯也随之遭到解职。布兰德塞尔于2003年下台,政府监管部门指控房地美为修匀收益瞒报了数十亿美元利润。晚些时候,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裁定房利美违反了会计法规,称它自2001以来,虚报了估计为90亿美元的利润,相当于公司同期全部盈利的40%。在这两家公司中,房利美更大,地位更重要。雷恩斯当了六年首席执行官,拿到的薪酬总计超过9000万美元,其中大部分是在他实现了利润目标之后才得到的。他拼命想保住职位,可最终无济于事。首席财务官蒂姆·霍华德也被迫离开公司。受雇于房利美36年的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也遭解聘。从前,房利美是全美最有政治势力的公司,在国会里有唯令是从的死党。谁都知道,国会从不对房利美严加管束,一有批评它的声音,国会反而急忙出面摆平。如今,无论在商界还是政界,房利美都遭到了削弱。无论它在丑闻过后会有怎样的发展,都永远不会像从前那样不可撼动了。
不过,房利美的故事并不等同其他会计丑闻。没错,它像安然、泰科、世通等公司一样,违反了会计法规,编造了稳定的收益。可这只是房利美故事的六个情节中的一个。在这个故事里,我们还可以看到:一家忘记了最初使命的公司;权力政治的横行无忌、政界与商界的火热勾结;公司的巨额债券震惊政府高官,招来意识形态的敌对;一场意在压制一家金融巨头的协同幕后运动;一位监管人员反击比自己强大得多的对手。
除了这些,房利美的故事还说明了一点:房利美自认为与众不同、强大无比,谁也奈何不了。事实证明,这是大错特错。
5. 两房事件的影响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两房事件用过去20年的失误向全球金融和地产界提出了忠告,也提出有助于今后全球经济和房地产业健康发展的警示。
诚然,两房“兼具政府机构和私营公司”的优势,它们利用高额利润吸引本该对它们加以控制的政界人士,结交朋友,铲除异己,从而成功防止了管理措施的升级。
管理“两房”的机构根本不是对手:它们缺乏资金和人手,也不具备开展有效监管所需的老练经验和政治支持。
不过,最重要的是,华盛顿普遍认为它们的成功与住房自有率的提高密不可分。“两房”受到了上述信任情绪的保护,同时又积极助长这种情绪。许多议员和管理者的观点已经根深蒂固,以致忽视了“两房”失败可能造成的危险。
1992年10月,众议院围绕一项旨在为“两房”设立新的管理机构的议案展开了简短辩论。一方以吉姆·利奇为首。这位艾奥瓦州的共和党议员担心国会根据“两房”的要求束缚这个新管理机构的手脚。
他警告说,“两房”正在“从服务于大众的机构变成少数股东的赚钱机器”。
另一方的领军人物是马萨诸塞州的民主党议员巴尼·弗兰克。他说,“两房”是为公众服务的。它们降低了抵押贷款的价格。
国会决定设立一个软弱无力的管理机构:联邦住宅企业监督办公室。该机构的预算必须经国会批准,管理银行的机构则可以自行确定预算。如此一来,“两房”在国会的盟友就可以轻而易举地施加压力。
十多年后,联邦住宅企业监督办公室在一份关于房利美的报告中说:“房利美的说客展开行动,确保我们得不到充足的资金,只能在年度拨款程序当中把我们的预算交由国会审批。高级管理层的目的显而易见:迫使我们严重依赖房利美的资讯和专业技巧,其实就是让房利美自己管理自己。”
国会还希望让“两房”不受约束地购买抵押贷款,于是明确规定,“两房”不需像其他金融机构那样在手头持有大量资金。
最后,国会要求“两房”必须持有更多的资金,以防在投资于高风险债券时蒙受损失。然而,该规定不是当年就职的克林顿政府制定的,而是直到9年之后才出台。
克林顿政府想要增加拥有自有住房的美国人的数量。在整个20世纪80年代,其比例始终没有超过65%。该计划的一项关键内容就是促进“两房”的扩张。
时任住房和城市发展部长的亨利·西斯内罗斯说:“我们开始把提高住房自有率作为美国这个历史时期的明确目标。房利美和房地美成为了该计划的一部分。”
由此造成的结果是,“两房”在一段时期内出现无节制的扩张。在向投资者销售捆绑抵押贷款的领域,它们成为了领军企业。随着投资者的需求猛增,它们的利润也大幅度增长。
克林顿政府接近尾声时,一些官员得出结论认为,“两房”扩张得过大,单是其规模已经对金融系统构成了风险。
1999年秋天,财政部长劳伦斯·萨默斯警告说:“政府资助企业的规模大,增长迅速,应该把它们纳入关于系统风险的讨论。”
这是个重要时刻。一位政府官员在此前公开表示,“两房”可能会构成危险。
2000年春天,为了控制“两房”的扩张,根斯勒在国会作证,支持一项要求财政部暂缓购买房利美和房地美各22.5亿美元债务的议案。
房利美的一位发言人说,根斯勒的话导致20.6万美国人失去了购买住房的机会,因为市场已经把“两房”视作高风险投资。
面对公众的压力,财政部退缩了。
政界人士乃至“两房”的批评者日益形成共识,认为房利美可能是对的。越来越多的人把“两房”看作住房市场繁荣兴旺的动力所在。“两房”也越来越不肯接受哪怕是实行小规模改革的意见。
早在1996年的年初,国会预算局就发表报告指出,“两房”利用政府的支持大发横财,而不是尽可能降低抵押率。
不过,该报告得出结论认为,如果斩断政府与“两房”的关系,将对住房市场造成损害。预算局以罕见的生动语言写道:“一旦我们同意与熊同乘一条船,就很难再让它下船,除非征得它的同意或者把全身弄湿。”
房地美和房利美虽然不能直接印钞票,但其实也差不多了。这两家公司以低于市场水平的利率借款——因为大家都认为有政府担保偿还,然后用这笔钱购买按市场利率支付的抵押贷款。
因此,“两房”盈利能力的最大风险不在于普通金融机构关注的利率升降或借贷人违约。它们的风险是政治上的,即担心政府可能取消它们的特殊地位。
所以,这两家公司越来越利用自己的横财开展一场保护自己地位的大规模运动。
房利美首席执行官富兰克林·雷恩斯在1999年与投资者召开的一次会议上说:“我们管控政治风险的力度不亚于管控信贷风险和利率风险。”
房利美已经深深陷入华盛顿错综复杂的政治结构,房地美也是一样,尽管程度稍弱。它们是前政府官员发财致富、同时等待在联邦政府担任新职的去处。房利美高管的合同里都有相应条款,说明如果他们离开公司担任公职能得到多少退职福利金。
“两房”还慷慨捐助自己偏爱的政客竞选。
但是,房利美换取的不仅仅是影响力。该公司还向政府官员兜售“房利美”这个品牌就等同于拥有私人住宅的想法。该公司每年花掉的广告费达上亿美元。
就连和财政部官员一样担心“两房”无限增长的格林斯潘多年以来也一直避免用自己的“神坛”地位敦促政府采取行动。他也希望美国的房地产市场热火朝天。在和政客结盟并把自己包裹在美国国旗之下的过程中,房利美竭力与政客分享投资于社会的功劳。
2003年6月,房地美投下一颗炸弹:该公司低报前三年的利润,数字高达60亿美元。
联邦住宅企业监督办公室的官员对此视而不见。几个月以前,该机构曾宣布房地美的会计管理“准确可靠”。
因为这一丑闻蒙羞的联邦住宅企业监督办公室主任阿曼多·小福尔肯劝说白宫花钱请外部审计到房利美查账。该机构2004年称,房利美也在账目上造假:夸大利润。
“两房”顿时没了底气。它们的操作破绽大白天下。
很快,“两房”就面临在参众两院新提出的加强监管的法案。布什政府采取最强硬立场,坚持要成立新的强势管理机构,要求有权在“两房”垮掉后对其进行破产清算。这表明政府可能不会出手救援。
“两房”高层决定采取一切所能采取的手段再次逃脱。他们策划组织了一场写信运动,参与者是它们的传统盟友,包括房地产经纪人、住宅营造商和抵押贷款放贷者。
该公司最为依赖的是在国会的支持者。在参院,来自犹他州的共和党议员罗伯特·贝内特加入一条修正案,让国会有权阻止清算,把这项法案削弱到白宫不再支持的程度。贝内特当年的第二大捐赠者就是房利美:他儿子当时担任房利美驻犹他州区域办事处的副主任。
房利美甚至劝说纽约证券交易所允许其股票继续交易。该公司一年都没有按要求公布财务情况报告。按照纽约证交所的规定,应该将房利美摘牌。于是,纽约证交所创造了一个例外,因为“摘牌将严重损害国家利益”。
这条修正案得到证券交易委员会的批准。房利美继续在纽约证交所交易。
当“两房”试图从会计丑闻中恢复过来的时候,新一个致命威胁出现了。但是,警告再一次被忽视得太久了。
“两房”开始购买遇到信贷问题的贷款者的贷款。
“两房”的市场份额不断被华尔街银行夺走,后者做的是新兴都市的生意,把这些风险较大的贷款打包。作为抵押贷款融资巨头,“两房”希望从中分一杯羹。
不久,“两房”自己的报告就提到组合投资的风险加大。“两房”购买贷款的月度总结在联邦住宅企业监督办公室的桌上堆积起来
“两房”一位公司雇员说,2004年,联邦住宅企业监督办公室就常常谈论一个问题:监管部门什么时候会注意到?
“不需要很精明就会注意到这些贷款的质量发生了什么问题。任何人都可能看出来,”这名员工说,“但外人甚至连问都不问。”
布什总统承诺创造一个“人人拥有住房的社会”,“两房”则在帮助政府实现让1000多万美国人拥有自己第一套住房的目标。
“两房”对高风险贷款的胃口越来越大。到联邦住宅企业监督办公室2007年1月亮起示警时,很多贷款者都在拖欠还款,不出几个月,“两房”就将没钱填补亏损。
最后,随着信贷危机的升级,国会两个月以前通过一项法案,建立新的强势监管机构。但已经太晚了。
“两房”事件的教训是深刻的,除了管理和监管的问题,交织在其中的政界人士与企业高层的勾结和贪婪带来的恶果尤其值得人们警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