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英国世纪年代独特的长期慢性萧条

英国世纪年代独特的长期慢性萧条

时间:2023-07-1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英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解除战时经济管制,恢复市场自由经营,于是,被战时经济压抑了的消费需求,因此而大幅度增加,同时也由于建筑物和资本设备的大量更新,商品销售畅旺,英国从停战到1920年中期,是工商业繁荣时期。英国20世纪20年代的长期慢性萧条,同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相对照,具有十分明显的独特性。英国战时通货膨胀严重,物价普遍上涨。

英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解除战时经济管制,恢复市场自由经营,于是,被战时经济压抑了的消费需求,因此而大幅度增加,同时也由于建筑物和资本设备的大量更新,商品销售畅旺,英国从停战到1920年中期,是工商业繁荣时期。但好景不长,英国战后繁荣为时十分短暂,到1920年下半年就爆发了战后第一次经济危机,而且年复一年,长期得不到复苏,整个20年代英国经济陷入了独特的长期慢性萧条。

英国20世纪20年代的长期慢性萧条,同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相对照,具有十分明显的独特性。20世纪20年代的美、日、法、意等国的工业都有相当大的增长,其中日本、美国和意大利增长最大,而英国经济在整个20世纪20年代却是停滞不前的,到1929年,英国的工业生产才勉强达到1913年的水平。现列举这些国家的1913—1929年加工工业生产指数(表2-1),以资对比。

表2-1 1913—1929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加工工业生产指数

资料来源:国际联盟:《工业化和对外贸易》,日内瓦1945年英文版,第134页。

从上表可以看出,日本和意大利两国经济在这期间内取得了很大发展,法国也有相当大的发展,连战败国的德国也有所发展,唯独英国处于长期停滞的慢性萧条困境,这是十分突出的特殊景况。

整个20世纪20年代英国经济慢性萧条的主要特征是:开工不足,生产设备闲置,传统工业品生产没有恢复到战前最高水平,出口萎缩,高失业率,经济效率低。现举若干统计数字(3)具体加以说明:到1929年,英国的工业产量才勉强达到1913年的水平。工业生产指数,1913年为100,1929年为100.5。英国出口指数,1913年为100,1929年为87,主要传统工业部门,例如,煤炭业、冶金业、造船业和纺织业,1929年同样没有达到战前水平。就产量来说,只有依靠所谓新兴工业部门——机器制造业、电机制造业、化学工业、汽车制造业和航空工业,才使整个工业生产勉强达到战前水平。20世纪20年代,英国许多生产部门开工不足。如黑色冶金企业开工只有一半。其他如煤炭、造船、机器制造业等也开工非常不足。这些慢性萧条行业的在业工人人数大为减少,如1923年到1930年期间,英国煤炭工业的工人数目减少30.8%,纺织业减少24.9%,黑色冶金业减少21.2%。生产停滞,这就必然会导致工人大量失业。

整个20世纪20年代英国失业问题十分严重。英国在1914年以前,每年平均失业率一般不超过3%或4%,而1921—1929年期间,除1924年外,年失业率从未低于10%。凯恩斯在《关于扩张计划》(1929年5月(4),普选日)一文中指出:“这个国家(指英国——引者)的劳动人民,至少有1/10,八年以来(中间除1924年在恢复金本位前夕一个短促的复苏时期以外),没有能够获得就业机会。这是在我们历史上空前的一个现象。自从1923年劳工部建立统计以来,经常获得劳动保险的人们列入失业项下的人数,从来没低于100万关口,在今天(1929年4月),失业者一共是140万。”(5)

英国20世纪20年代这种萧条困境,一方面,是同英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所受严重打击和损失有关;另一方面,是同英国统治阶级对战前“黄金时代”的怀旧情调和战后各届政府实行的保守经济政策是分不开的。现把这些因素的具体情节分别介述如下:

关于英国国势、特别是经济力量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所受的严重打击和损失。第一次世界大战是英国殖民帝国由强盛转趋衰败的一个重大转折点。在一种意义上,英国是这次大战的胜利者;但在另一种意义上,却是失败者。英国为保卫其殖民帝国的既得利益而参战,但在战争的严重打击下,却损失了许多重大的既得利益。两相对比,实属得不偿失。

从国内经济状况来分析,英国为战争付出了极为沉重的代价。庞大的军费开支使财政赤字剧增,从而国债大量增加。同时增加了货币发行量,停止银行券的黄金兑现,实际上放弃了传统的金本位制度。英国战时通货膨胀严重,物价普遍上涨。在生产方面,战时英国工业的发展极不平衡。由于大批劳动力被抽调到军队和军火企业中去,以及原料不足和机器设备的日益陈旧,传统的重要工业部门减产了。煤产量从1913年的28026万吨减少为1918年的22770万吨。造船业产量也急剧下降,1913年英国制造成的船只总吨位为120万吨,而1918年减为77.2万吨。战时英国生产的增长,主要是依靠扩大所谓新兴工业部门,如化学工业、汽车工业、航空工业、制造军火的工业以及供应兵工厂金属的炼钢工业而取得的。(6)

在国际经济方面,英国战时出口贸易大幅度下降,同时由于从国外购买大量军需物资和居民生活资料,英国战时输入大量增长。如1913年英国进口总值为69.6百万英镑,而1918年竟增到131.6百万英镑,几乎增加1倍。这就使英国战时国际收支急剧逆转。英国不得不出卖自己原来持有的一部分国外有价证券和向美国借债,弥补国际收支逆差。这次大战使英国和美国在国际金融中的相对地位恰好颠倒过来:英国从对美国的债权国变为美国的债务国,纽约成了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伦敦不再是世界首要金融中心,英镑的稳定地位也随之发生了动摇。

战争给英国带来的严重经济后果,不能不使战后经济陷入十分困难的境地。英国20世纪20年代的经济困难主要在于传统商品的输出领域。一方面,在这次大战期间,英国的海外传统输出市场落于他国之手;另一方面,战争与战后数年间,工资与利润都几乎上涨了3倍,物价——包括输出品的价格也有同样幅度的上涨,而其他国家的工资和物价却上涨较少,于是英国出口商品的竞争能力大为降低。结果,20世纪20年代的输出额只及战前水平的2/3,传统的输出工业——煤炭、纺织和造船业受打击最重。英国战前输出占国民收入的1/5,战后输出锐减,这就必然对生产和就业产生极为严重的不利影响。

面对战后初期和20世纪20年代这种独特的经济困境,英国统治阶级朝野人士广泛地存在着十分浓厚的怀旧情调:留恋着大战前的经济兴旺景况,希望摆脱困境,恢复战前经济的原有优越地位。大英帝国在1914年以前,国际地位确实很优越,英国统治阶级战后对这种优越地位的怀恋,是自然的,也是必然的。

尽管20世纪初期已是英国经济“极盛时代”(7)的尾声阶段,但就英国国内经济的一般状况而言,20世纪初期(直至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英国的经济基本上是繁荣的。1907年的经济危机,生产下降和失业增长,在程度上比较温和,而且持续时间不长,不久就转入复苏。在经历了1907—1908年经济波动之后,英国工业很快又继续扩大生产能力和增加产量。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英国资本输出和出口贸易额都是增加的。从1880年到1913年,英国按人口平均的国民收入增加了1/3。英国历届政府的基本政策目标是维持帝国的现存地位和既得利益。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英国是第一殖民大国、第一海军大国、第一金融和贸易大国,伦敦是首要国际金融中心,来自美国和德国的对英国国际经济地位的实际威胁只是初露端倪,还不算严重。既然英国国内经济仍处于增长、繁荣之中,英国统治阶级的朝野人士对此感到相当满意,认为19世纪后期以来的政策对维持英国国势的优越地位,能够继续行之有效,无须加以修改。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英国统治阶级朝野人士满足于维持现状的保守思想,直接影响到战后年代英国正统思想界的那种“回到1914年”的恋旧情调。在战后经济困难的年代里,英国正统经济思想界中占统治地位的仍然是对1914年以前兴盛优势的留恋。(8)他们认为,那时具有常态和均衡。为了重新回到那种幸福境界,当时的制度和政策都应当恢复。具体地说,就是按旧英金平价恢复并维持金本位制、恪守健全财政原则——平衡预算、坚持自由贸易和遵守政府同企业的关系中的最严格的自由放任政策。同时,在经济学界里,在理论方面,以萨伊定律——“供给创造它自身的需求”为理论基础,以充分就业为假定前提,以均衡价格分析为中心内容的,以马歇尔为代表的剑桥学派经济学教义,占着统治地位。这种以19世纪自由资本主义为背景而编制成的传统经济学教义,是典型的自由放任经济政策的理论依据。这种教义在英国当时是根深蒂固的,它为英国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所推行的各种经济措施尽力进行辩解。这就大大地增强了这些政府措施的保守性和顽固性。英国各届政府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和20世纪20年代主要采取了如下几项重大政策措施:

(一)坚持健全财政原则:节约开支,减低税收,平衡预算,并厉行经济紧缩政策

如上所述,英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战费开支浩大,入不敷出,一方面国债大大增加,另一方面货币供应量也有所增长,从而引起通货膨胀,物价上涨。这是战时经济的必然结果。英国在战争结束后,在军队进行复员的同时,按照常规惯例,财政金融方面也要进行整理和改革,使之回到平时经济的正常轨道:紧缩开支、降低税收、力求平衡预算,并做到留有一定盈余去偿还战时遗留下来的公债。这是所有交战国在战后初期必须、而且应当遵循的共同原则,不仅英国如此。这里值得特别注意的是,英国战后希求“回到1914年”的怀旧幽灵,强烈地支配着战后经济政策的独特格调。其他如美、法、日等国却没有战前“黄金时代”那种历史包袱,在迅速完成财政金融的复原任务以后,经济政策特别是货币金融政策,都是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适当地扩张信用,特别在经济衰退的年份,不仅不追求预算平衡,而且不惜举债去应付困难。在这种扩张政策的影响下,这些国家的经济在20世纪20年代都有相当大的发展。而英国呢,不论在20世纪20年代初期的经济危机中,还是随后的长期慢性萧条期间,都是在传统经济理论的指导下,不论在财政方面还是货币金融方面,都是始终贯彻着紧缩政策。在财政领域内,坚持以健全财政原则为中心内容的“财政部观点”,即使在经济衰退、失业人数大增的困难年份,也要紧缩开支,强求每年都做到预算平衡,并且还要继续偿还公债。同时,在金融领域则紧缩信用,厉行通货紧缩政策。历届政府推行这种紧缩政策的意图,在于希图藉此来为市场经济提供一个健全的环境,使其能自动调节,恢复到1914年以前经济稳定而繁荣的兴旺局面。但是,结果适得其反,不仅战前繁荣得不到恢复,而且使英国经济长期陷于慢性萧条的困窘境地。凯恩斯则坚决反对这种通货紧缩政策,围绕着“通货膨胀还是通货紧缩”这个具有战略意义的关键性经济政策问题,在整个20世纪20年代,以至20世纪30年代前半期,长期地、经常地、越来越强烈而深入地同传统经济学教义展开针锋相对的论争。凯恩斯1923年出版的《货币改革论》和1931年出版的《劝说集》“第二部分: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所收集的各篇文章对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的经济影响进行了细致的分析,认为两者都会导致物价水平的变动(上涨或下跌),导致财富重新分配,而使一些阶级得益,另一些阶级受损;认为通货膨胀有欠公平,而通货紧缩则必然会造成经济衰退和失业增加,危害很大;从而权衡利害得失,在两者中宁取前者(假若比较温和的话),而坚决反对后者。这些分析和主张完全是以英国整个20世纪20年代,以至20世纪30年代历届政府推行财政金融紧缩政策导致失业问题严重为其时代背景的。

(二)恢复金本位制,而且回到战前平价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交战国家乃至中立国家,暂时脱离了金本位制,但各国脱离金本位的方式,却不一致。以英国而论,在大战期间,英镑的金平价并未变更,但停止银行券的黄金兑现,实际上等于结束了传统的金本位制。

英国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和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初期通货膨胀是严重的,物价普遍上涨,战时经济复原计划必须控制通货数量的增长,藉以遏制通货膨胀。英国朝野人士怀恋战前物价水平的稳定,进而寄希望于恢复战前的金本位制,此其一。英国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输出贸易处境困难,大战期间许多传统的海外市场被别国夺去,同时,英国出口商品因价格高昂,在国际市场中竞争能力低落,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输出总值只及战前的2/3。而英国出口贸易在国民经济中素占很大比重,输出锐减使英国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国民经济遭到很大困难。英国统治阶级怀恋战前“世界第一个贸易大国”的原有优越地位,希望恢复金本位制,能够提供一个自动调节的市场机制,消除或减小英国国际贸易逆差的失调病态,此其二。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国在国际金融关系中的地位大为降低。英镑的国际信誉大受损害;世界黄金储备的40%被美国所掌握,纽约一跃而成为国际金融中心。英国政府决定恢复金本位制,是寄希望于提高英镑汇率,使英镑价值固定在黄金上,从而达到提高英国在国际金融中的信誉,巩固伦敦作为世界金融中心的地位等目标。此其三。这些考虑中,第三种意图是最重要的。战时和战后,由于英国金融实力的削弱和国际金融地位的下降,战前英镑的稳定地位发生了严重动摇。英国政府希望通过恢复金本位制来恢复战前英镑的稳定地位,使之再成为世界贸易和国际金融的主要通货,并恢复伦敦在1914年前的世界首要金融中心的优越地位。

恢复黄金的昔日地位,作为国际的标准价值,是战后六七年来通货政策的正常目标。经过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几年的筹划和酝酿以后,终于1925年4月由当时财政大臣温·丘吉尔决定:恢复金本位制,并且恢复到战前的金平价,即提高英镑的外汇价格10%。

按战前金平价恢复金本位制的后果,事与愿违,使英国输出商品价格昂贵,进口商品价格低廉,国际贸易逆差变本加厉。凯恩斯对恢复金本位制一向持反对态度,尤其坚决反对使英镑汇率回到战前金平价。他早就明确指出,这种措施将会使输出更加困难,国际贸易和国际收支更趋恶化。他这种论断没有得到英国政府的重视和采纳。但是,他这种见解后来却完全得到证实,英国不得不于1931年9月放弃金本位制,实行英镑贬值。

(三)工人运动的高涨,强行降低工资激起空前大罢工

战争使英国垄断资本组织大发横财。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们的利润增加了47亿英镑。战争年代,英国矿业主的利润达到1.6亿英镑,而他们的全部投资据估计仅为1.35亿英镑。这是战时阶级结构的一个极端。

而在另一个极端,战争给英国劳动人民带来了无可计量的牺牲和灾难。英国在战争中损失相当惨重,就人力而言,死亡近75万人,受伤近170万人;如包括殖民地和自治领地的军队在内的整个大英帝国而论,死伤人数就更多了。其中绝大多数当然是劳动人民。战时英国劳动人民的生活水平大大降低。以1900年的实际工资指数为100,1914年为90.1,1917年降为62,(9)下降幅度之大实堪惊人!政府工潮委员会的报告中,这样描述战争结束时英国工人的悲惨状况:“三年来工人一直在从未有过的条件下干活,工作时间很长,所有工作都极度紧张,速度也非常高。他们连一点休息和恢复体力的机会都没有……工厂工作的繁重条件,微薄,甚至有时极不合理的工资,恶劣的居住条件和生活条件,由于战争和严重损失造成的灾难,昂贵的食品价格,税务官的粗暴行为等,都使工人和他们的亲属的神经受到损害。”(10)这是英国政府官方报告中承认的悲苦状况,实际上比这种描述还要严重。

战争使国内阶级矛盾大大地尖锐化。在战争最后阶段的1918年,罢工运动规模壮阔;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几年和20世纪20年代,罢工运动更是声势浩大。随着罢工运动的蓬勃开展,起来同资产阶级进行斗争的工人,感到有联合起来的必要,工会的数目日益增加;同时,争取合并工会的运动也日益高涨。大战期间,矿工工会、运输工人工会和铁路工人工会达成了互相支援的协议,成立了三角同盟(Triple Alliance),这对于英国工会运动具有重大的意义,特别是对1926年的全国总罢工起了十分重大的作用。

成立三角同盟的目的是要制定下列共同要求:确定全国矿工、运输工人和铁路工人的劳动条件,废除当时调整煤炭业、运输业和铁路工人劳动条件的合同,并向各该企业主团体提出三角同盟的要求,在必要时三个部门的工人阶级将同时举行总罢工,强迫企业主接受他们的要求。总之,三角同盟的成立,反映英国广大工会群众越来越迫切地要求利用总罢工作为达到其政治经济目的的手段。

英国工人运动的蓬勃发展,受到了俄国十月革命的巨大鼓舞。同时,当英国及其他各国资产阶级联合进攻苏维埃社会主义俄国时,英国工人阶级坚决反对干涉苏俄,成立了“不许干涉俄国”全英委员会及地方委员会,进行了各种富有进步意义的活动,起了积极支援苏俄的作用。

英国工人于1900年建立工党的时候,原想有一个自己的政党。但工党一开始就落入反动工会领袖和小资产阶级政客的手里。十月革命以前,英国就发生过共产主义运动。英国工人中富于战斗性的革命分子,首先是车间代表,认为必须进行无产阶级革命和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同时,英国有着大量的社会主义小组和知识分子的团体,其成员基本上站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上,并有结成革命的工人政党的要求。1919年共产国际的成立,是使英国共产主义分子的活动积极起来的新动力,它导致了大量新共产主义小组的产生。

英国共产党的成立,是英国工人阶级在战后工人运动高涨时期的巨大成就。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使工人阶级的智慧和思想发生了重大转变,它标志着马克思列宁主义战胜了机会主义和社会民主主义。十月革命在政治上给予英国工人阶级以巨大的影响,加速了在英国建立英国共产党的力量的成长。1920年7月31日至8月1日,英国共产党举行了成立大会,把各种组织的共产主义者团结到党的队伍里。总之,共产党的成立是英国工人阶级之最重大的成就。正是由于英国工人阶级在战后革命运动高涨年代中阶级斗争的结果,建立了共产党。这标志着英国工人阶级革命运动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英国20世纪20年代长期慢性萧条时期,工人失业问题严重。资产阶级谋求复苏工业,解救失业问题。英国剑桥学派经济学家认为失业是由于工资过高,只要工人肯降低工资,资本家就能降低成本,增加利润,从而增雇工人,失业问题就能得到解救。英国战时和战后工资增长,使工资水平比德法等国的工资水平为高,这就削弱了英国输出商品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能力,英国统治阶级朝野人士早就着眼于降低工资去改善输出贸易的不利景况。1925年4月恢复金本位制以后,紧接着于同年6月,英国煤矿业资本家为了加强同德国煤矿业的竞争,要求取消最低工资限额,并减少工资的10%,以后又决定将工作日7小时延长到8小时。英国煤矿工人坚决反对这种无理决定,声明要以罢工相报复,而且为了自卫而复活了三角联盟,铁路工人和运输工人拒绝运煤加以声援。英国政府被迫暂时让步,作为缓兵之计:由政府拨款对煤矿给予津贴(到1926年5月1日为止)以降低矿主的成本,而不降低工资,并组织一个皇家委员会对煤矿工业进行调查,使这一劳资冲突暂时延缓。1926年3月该委员会提出报告,建议上项津贴在原定时限必须停止。政府采纳了这一建议。4月底矿主宣布降低工资、延长工时,并以大批解雇工人相威胁。英国工人阶级于5月4日开始全国性总罢工——除矿工外,铁路、运输、机械、建筑、印刷、电力等行业的工人都参加罢工,全国交通断绝,整个国民经济瘫痪。这次总罢工历时九天,煤矿工人单独坚持罢工,则持续了大约半年。英国劳工运动高涨,这次大罢工是这一高涨的必然结果。这一方面显示工人阶级团结的巨大力量,另一方面使英国经济遭受了严重的损失。

凯恩斯早就反对用强行降低工资的办法去谋求输出贸易的好转,也早就预言和警告过:强行降低工资势将引起劳资纠纷。他的论断没有受到重视和采纳。结果,在英国历史上空前的总罢工爆发了。凯恩斯目睹当时整个国民经济陷于瘫痪的那种危殆局势,基于他对英国资本主义制度的衷心热爱,当然感到痛心疾首,同时也基于他一向坚信英国当时的病症是可以治好、容易治好的这种虚妄信念,更加努力地力图对病症进行更“正确”的诊断——理论体系,开具更“有效”的处方——政策主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