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恩斯从利率设置了投资和生产增加的极限,对投资和生产增加起着障碍的作用这个论点,进一步引申出“食利阶级消亡的理论”。他说:
……坐收利息这个阶级的确会慢慢自然死亡,资本家也逐渐不能再利用资本的稀少性扩大其压迫力量,在今日情形之下,利息与地租之性质相同,并不是真正牺牲的代价。资本所有主之所以取得利息,乃是因为资本稀少……在长时期中,资本稀少的必要理由并不存在。
故我认为,资本主义体系中之有坐收利息阶级,乃是一种过渡时期现象,其任务完毕时即将消灭。坐收利息阶级一经消灭,资本主义便将大为改观。我的主张还有一极大好处:坐收利息阶级以及毫无用处的投资者之自然死亡,并不是骤然的,而只是把最近在英国已经可以看到的现象慢慢延长下去而已。故不需要革命。
故在实际施政时,不妨确立两个目标:第一,增加资本数量,使得资本不再有稀少性,毫无功能的投资者从此不能再坐收利益。第二,建立一个直接税体系,使得理财家、雇主以及诸如此类人物之智慧、决策、行政技能等,在合理报酬之下为社会服务。(14)
我们最好说,资本在其寿命中,会产生一个收益,超过其原来成本;而不说资本是生产的,因为资产在其寿命中,所以会产生劳役,且此劳役之总价值大于其原来供给价格者,唯一理由,只是因为资本稀少;资本之所以稀少,因为有货币利率之竞争。设资本之稀少性减少,则收益超过原成本之数渐减……
故我同情经典学派以前的学说:其说以为一切皆由劳动产生,帮助劳动者,乃(a)古之所谓工艺,今之所谓技术;(b)天然资源,若天然资源丰富,则使用无代价,若稀少则付地租;以及(c)过去劳动之具形于资产者,其价格亦视其稀少性或丰富性而定。我们最好把劳动(当然包括雇主及其助手之个人劳役在内)看作唯一的生产元素,在一特定的生产技术、天然资源、资本设备以及有效需求等环境之下工作。(15)
综括上面凯恩斯关于消灭食利阶级的各段引文,其主要论点可分析如下:
(1)理由:他摒弃了资本的生产性的观念,同情劳动价值学说,即一切都是劳动创造的,利息是单纯依靠财产的稀少性而取得的,是不劳而获的收入,并不是真正牺牲的代价,取得利息收入的人,并没有执行社会生产之必要的职能。
(2)办法:“充分就业”维持30年左右,资本财富大量积累到不再稀缺,利息率逐渐下降到零;这须和平地慢慢地实现。
(3)结果:食利阶层一经消亡,资本主义便将大为改观,不再需要革命。这使阶级关系发生一次“小革命”(16)。它是他用来代替马克思主义的一种改良主义方案。
这种论点貌似新颖,而实际上却是十分肤浅而错误的一种痴心妄想,现在让我们试作如下的评议。
首先,在继续保存资本主义剩余价值剥削体制的条件下,要单独把利息降到极低,甚至到零,从而消灭食利阶层,这是绝对不可能实现的。现从下列两方面加以论证:
(1)从借贷资本对资本主义发展所起的作用方面来看,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借贷资本和执行职能的资本(产业资本和商业资本)彼此密切结合,执行职能的产业资本和商业资本经常而迫切地需要从掌握大量货币资本的金融市场和资本市场取得资金的融通,才能维持其业务的顺利运行,资本主义愈发展,生产技术结构愈复杂;生产规模愈庞大,国际国内市场愈扩展,职能资本对借贷资本的依赖程度也愈密切而深沉。试设想,在当今资本主义高度发展阶段,假使一旦把资本市场和金融市场加以关闭,则资本主义的生产和流通势必阻滞重重,甚至可能趋于停顿。
(2)从资产阶级内部结构方面来看,借贷资本家、产业资本家和商业资本家可以说是一种三位一体的紧密关系。三者存则共存,亡则共亡。资本主义愈发展,掌握着大量借贷资本的金融界对产业界、商业界愈居于一种控制和支配的地位。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统治阶段,金融寡头对整个国民经济的统治更是日益强大而巩固。凯恩斯妄想要在保存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单独把融通借贷资本的这些巨大金融集团加以消灭。
其次,凯恩斯提出消灭食利阶级这样一个倡议的目的,在于消除投资增加的障碍,使资本边际效率降到很低的时候,资本仍有活力;即预期利润率很低时,投资仍会继续不断地增加,生产仍然蓬勃发展,整个经济仍很繁荣。他这种企图是完全违反资产阶级唯利是图的本性的。追求利润是资本家的中心目的。退一万步说,即使产业资本家和商业资本家完全没有支付利息的负担,当企业的资本边际效率极低时,他们肯定会缩减营业规模,甚至停业。凯恩斯完全没有认识到资本主义生产的真正限制在于资本自身,却把货币利率看成资本主义生产增加的极限,妄图用消除这个所谓“极限”的办法,求得资本家不管资本边际效率低落到何等境地,仍然将不断增加生产,永葆充分就业。这完全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
最后,凯恩斯所面临的中心问题是就业不足(经济危机和失业严重),生产不能充分发展,生产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这种资本主义痼疾。他多方面地诊查这种痼疾的原因,并开具处方,讲究对策,试图解救这一厄困病症。但他并不能得心应手,甚至连连碰壁。
凯恩斯在他《就业通论》一书中最初找出消费方面有效需求的不足,归因于消费倾向基本心理法则,并且特别强调它,说“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要从这个法则去找”,随后找出投资方面的有效需求不足;但又断定消费倾向在短期内是比较稳定的,难以大量增加,这就使就业愈增长,则消费与收入之间所形成的差距愈大,有效需求愈感不足。这是他在增加就业和生产这个问题上的第一次碰壁。
于是他把重点转移到投资方面,乞灵于改善投资引诱,增加投资去填补增大了的上述“消费与收入间的差距”,解救日益严重的失业问题。但他随后找出投资方面的有效需求不足,不得不承认投资和就业增加,就有一种趋势:资本边际效率会趋于下降,就业会趋于减少,这就使投资不能顺利增加。这是他在就业增加这个问题上的第二次碰壁。
然后他又断言:货币利率设置了投资和就业增大的极限。他找出货币的“奇异特性”,货币利率“粘性”使之下降比资本边际效率下降为慢,这就使货币利率对投资和就业的增加起着障碍作用。货币利率水平确立了一个限度,资本边际效率不能跌落到这个限度以下。新增财富的生产就停止在这个限度的极限点上。这是他在就业和投资增大这个问题上的第三次碰壁。
于是他提出对策:自称倾向于同情劳动价值学说,认定利息是基于资本稀缺、不劳而获的收入,应该逐渐降低到零,消灭食利阶层。从而消除投资和生产增加的极限,使资本财富大大丰富,资本边际效率降低到零,投资和生产能够毫无限制地继续增加下去,这是他在增大有效需求以达到充分就业这个使他头痛的问题上,连连碰壁以后,最后异想天开,编造出这样一个毫无实际意义的改良主义幻想,这反映他对资本主义前景的一种苦闷心态和盲目乐观情调。
总之,凯恩斯把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关系完全弄颠倒了。如前所述,在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斗争中,他毫不讳言,要站在“有教养的资产阶级”一边。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的剩余价值剥削这种生产关系及其相应的分配关系,使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的消费支付能力受到严格的限制,从而市场相对狭隘,这也就正是凯恩斯所标榜的“有效需求不足”的实质内情。“而实际情况却是,投在生产上的资本的补偿,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那些非生产阶级的消费能力;工人的消费能力一方面受工资规律的限制,另一方面受以下事实的限制,就是他们只有在他们能够为资本家阶级带来利润的时候才能被雇用。”(17)如前所述,商品生产的最终归宿点,在一般情况下(18),不论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都在于消费。消费市场的相当狭隘,归根到底,必然制约着、阻碍着生产和就业量的增加。资本主义就业和生产增加的真正限制,正是在于这种资本关系自身。凯恩斯对这种真理完全不能理解,完全抹煞资本主义制度上的这一根本因素。他却节外生枝,在资产阶级内部,在金融资本家阶层与产业资本家阶层之间,寻找对立关系,并尽量加以夸大,妄图使金融资本家阶层自然趋于消亡,使资本主义经济进入他的所谓“乐观世界”。这是对资本主义社会阶级关系的严重歪曲,这无疑是垄断资产阶级的一种乌托邦幻想。如前所述,他的嫡传弟子琼·罗宾逊明确指出其为“白昼梦”(daily-dream),(19)这种评价揭示其肤浅庸俗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境界。
* * * *
综括前面三章对凯恩斯投资引诱理论的介评,其中确实包含着忽视、抹煞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这个实质性因素的根本错误及其他缺陷。但是,他对企业家投资决策生意经的具体动态所进行的观察和概括,从现象形态和次要因素的描述这个角度来判断和评价,除“乐观世界”远景幻想而外,大多是具有现实感的;同自由经营论经济思潮新老各流派的有关理论相对比,确实有其比较切合现实情况的相对优势。这是不可否认的,值得加以肯定。下面将在第十四章“论凯恩斯就业一般理论的历史地位”时对它们及其他相对优势进一步加以评论。
————————————————————
(1) 凯恩斯:《就业通论》,徐毓译,商务印书馆1977年版,第250页。
(2) 凯恩斯:《就业通论》,徐毓译,商务印书馆1977年版,第140~142页。
(3) 凯恩斯:《就业通论》,徐毓译,商务印书馆1977年版,第140~142页。
(4) 凯恩斯:《就业通论》,徐毓译,商务印书馆1977年版,第140~142页。
(5) 流动偏好(Liquidity Preference)。“流动性”一词,在经济学中,特别在会计学中,特指各种资产在转换成现金时的难易程度而言,难者,流动性小;易者,流动性大。现金的流动性最大,可以说具有100%的流动性。例如在会计学中资产负债表的各个项目,就是按其流动性之大小而顺序排列的。有人把它译为“灵活性”,实不确切。“灵活性”一词是日常生活中的语言,不是经济学,特别不是会计学中的语言。
(6) 凯恩斯:《就业通论》,徐毓译,商务印书馆1977年版,第125页。
(7) 凯恩斯:《就业通论》,徐毓译,商务印书馆1977年版,第144、160、168页。
(8) 凯恩斯:《就业通论》,徐毓译,商务印书馆1977年版,第144、160、168页。
(9) 凯恩斯:《就业通论》,徐毓译,商务印书馆1977年版,第144、160、168页。
(10) 凯恩斯:《就业通论》,徐毓译,商务印书馆1977年版,第184、187页。
(11) 凯恩斯:《就业通论》,徐毓译,商务印书馆1977年版,第184、187页。
(1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278页。着重点是原有的。
(1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287~289页。
(14) 凯恩斯:《就业通论》,徐毓译,商务印书馆1977年版,第179~180、319~320页。
(15) 凯恩斯:《就业通论》,徐毓译,商务印书馆1977年版,第179~180、319~320页。
(16) 狄拉德在阐述凯恩斯就业一般理论时称此为“小革命”。见狄拉德:《凯恩斯经济学》,陈彪如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145页。
(17)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547~548页。
(18) 即除战争武器消耗和地震洪水等天灾人祸等的物资损耗而外。
(19) 参见本书第一章第四节:“社会哲学与‘乐观世界’的远景幻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