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国家的金融发展都必须和经济发展保持一个合理的比例关系,不能发生过大的偏离。本文主要运用经济货币化的理论来分析我国金融发展与实体经济发展的关联性。经济货币化的含义主要指:相对于自给自足的物物交换而言,货币的使用正在日益增加,也就是指交易过程中可以用货币来衡量的部分的比重越来越大。近年来国内外学者都把经济货币化作为研究重点,戈德史密斯(Raymond W.Goldsmith)、高斯(S.Ghosh)、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和施瓦茨(Anna J.Schwartz)等经济学家就20世纪60年代主要国家经济货币化的比重进行了分析,得出结论:经济货币化比率的差别基本上反映了不同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货币化比率与一国的经济发达程度呈现明显的正相关关系。
经济的货币化指标等于广义货币量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M2/GDP。麦金农(1988)在研究金融深化程度时提出了经济货币化的定义,他指出货币负债与国民生产总值的比率是经济中货币体系的重要性和实际规模的最简单标尺。经济货币化程度能反映出金融发展与实体经济的背离程度,如果比例过高则有可能出现经济泡沫甚至金融危机。用商品化衡量的商品经济发展程度是货币化的基础。商品经济越发达,商品交换、价值分配和价值管理就越复杂,货币的作用力也就越大。商品经济的发展程度决定了货币化程度,而货币化程度的提高又反过来对商品经济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经济的货币化程度高,意味着社会产品成为商品,其价值均通过货币来表现与衡量,商品和劳务均以货币为尺度进行分配。货币的作用范围大,推动力和调节功能强;反之亦然。
表2 我国经济货币化水平 单位:亿元
资料来源:根据历年《中国统计年鉴》整理得出
图1 我国经济货币化水平趋势图
通过比较图1表示的我国经济货币化程度和图2,可以得出以下三点结论。
(1)我国经济货币化程度整体增长较快。运用各层次衡量的货币供应量均于1995年开始呈现出快速上涨的趋势,特别是运用M2衡量的我国广义货币供应量从1995年到2010年增长了几乎一倍,这说明整个经济体系对于广义货币的依赖程度大幅提高,也反映出我国金融工具的不断创新带来了金融市场快速发展。
(2)定期存款和储蓄存款对实体经济的推动作用日益增加。通过对狭义货币化程度M1/GDP的分析,可以看出狭义货币供应量的增长要明显低于广义货币供应量,由于广义货币供应量除了包含狭义货币供应量的范畴,还包括定期存款和储蓄存款,所以说明广义货币中的定期存款与储蓄存款增长较快,意味着这两者对经济的推动作用越来越明显。
图2 我国货币供应量与GDP趋势图
(3)非流动性货币是我国经济货币化的主要力量。狭义货币化程度与广义货币化程度的差距呈现出逐年增加的趋势,说明整个经济体系的货币化程度不断加深。而流通中的现金货币与产出的比值M0/GDP则保持在一个稳定的水平,这说明我国经济的货币化主要是由非流动性货币供给带动的,流动性货币对实体经济货币化产生的作用很小。广义货币M2的增长率明显高于狭义货币M1与GDP的增长率,说明经济的增长中广义货币的作用拉动较大,通过增加广义货币的供应量可以推动经济增长。同时广义货币与国内生产总值的距离逐渐扩大,说明广义货币的效率在逐渐降低,增加相同数量的广义货币所带动的经济增长程度逐渐减小。
(4)狭义货币供应量M1反映实体经济中的现实和最直接的购买力;广义货币M2不仅反映现实的购买力,还反映潜在的和未来的购买力。若M1增速较快,则消费和终端市场活跃;若M2增速较快,则投资和中间市场活跃。从图2可以看出,我国近年来货币供给量M2过高而M1过低,表明投资过热、需求不足,存在一定的经济货币化加深的趋势,经济风险逐步加大。
当前经济的货币化程度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因为现代法定货币是以国家信用为基础的负债,货币的发行越大,国家的负债就越大,同时潜在的国家信用风险和通胀压力就越大,整个经济体系中的风险也越大,不利于宏观经济稳定运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