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所有新闻报道和舆情信息都能够抓住公众眼球、产生轰动效应的,所以需要策划出具有震撼力的创意,挖掘出以前没有被发现的价值。而这需要企业和策划者的共同努力,需要紧追热点,结合品牌特点,灵活变通。利用舆情进行营销最好的形式是思维创新、品牌传播和事件营销三个层面的有效结合。这就需要遵守以下三个特性,以更好地发挥炒作的魅力。
(1)故事性
大量的事实证明,事件最具有传播力。因此,“事件营销”被称为舆情营销第一利器。在没有事件的情况下,如何制造新闻事件,并借助这个新闻事件进行传播,对新闻推广人和公关公司,都是一个严峻考验。契合热点事件传播原则就是利用热点事件开展借势传播,是新闻推广的重要策略,巧妙借势可以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比如,最近一段时期,消费者普遍对企业的售后服务表示不满,这个时候,企业就可以顺势推出企业服务措施并予以传播。
(2)独创性
独创性关键在一个“创”字,若想使新闻一出来就获得轰动效应就要有大创意。只有前所未有的,让大众耳目一新,看了就非常感兴趣,乐意向别人作大量宣传的新闻炒作才是成功的炒作。这种炒作主要以事件的独创性为主,在体裁上往往运用新闻体,具备新闻六要素,使事件更加真实可信。碧桂园为何能从“死火”状态下死而复活,能成为中国最具魅力的楼盘,这就是在炒作时运用了独创性。王志纲通过《碧桂园——“可怕的顺德人”》《碧桂园——“让父母高枕无忧,让后代再创成功”》《碧桂园——“中国最大的家居系统工程”》《碧桂园——“给你一个五星级的家”》《碧桂园——“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等一系列炒作,跳出房地产进行炒作,把房地产开发与办名校、五星级酒店服务、新生活方式进行联系,一系列具有新奇性的炒作一下子把人们的目光会集在碧桂园上,碧桂园从此火爆起来。
对于舆情炒作来说,它缺少的不是新闻,而是一种创新思维。房地产销售不利——办名校、星级服务——新闻炒作,这之间的联系具有跳跃性,是一种创新思维。在一般行销方式无法奏效的情况下就要走一条非寻常的路,使炒作事件找到公众兴奋点,只有这样才能很好地把产品“卖”出去。
(3)多样性
不管黑猫白猫,抓得住老鼠的就是好猫。新闻“炒作”也一样,新闻“炒作”的方式具有多样性,但只要能对品牌提升有用就具有可行性。新闻“炒作”时并不一定要把自己作为事件的主角,有时事件中的配角反而会受到人们的关注。2007年8月下旬,媒体大量报道郑州“李俊杰超常教育机构”收取十万零一元的天价学费事情,产生了很大的反响。“天价学费”成了街头巷尾热议的话题。同时,天价幼儿园的出现把沉寂已久的“超常教育”话题重新“惹火”。天价学费事件出来后,上海爱心城堡家具有限公司对此进行了大量炒作,同时对此提出的“超常教育”作了否定,提出了对儿童教育的正确认识,用自己一贯坚持的“本真教育”与“超常教育”抗衡,掀起了“本超之争”。“本超之争”立即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引发了一场排山倒海般的唇枪舌战,收到了始料不及的效果。从对他人进行“炒作”,再慢慢转变为对自己的“炒作”,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高招。
所以说,新闻“炒作”不一定要炒自己,商家通过对别人的妙炒同样能得到理想的效果。如我们可以炒作整个行业来实现个体利益。“不做总统,便做广告人”就是一个很经典的炒作案。它通过提高广告人的整体身价来达到个体形象的提升,不仅整体受益,也使个体受益。新闻炒作不拘泥于对自身的炒作,有时自己上镜率太高,反而会给别人留下不良印象,这就需要通过巧妙的多样性炒作,来达到想要达到的目的。
(4)稳定性
舆情营销为什么要稳定,这主要是说这一营销方式能对品牌提升发挥持续作用,对下一次营销有铺垫作用。它不是杀鸡取卵,也不是恶意营销。杀鸡取卵性营销只能一时吸引别人注意,但不利于品牌的长期发展。两代“标王”的败落给了我们很大的反思。秦池酒厂和爱多VCD曾是多么的风光,但它们一味加强营销,保持高上镜率,眼里只盯着“标王”和大众眼球,在获得了巨大注意力和绚丽的表象之后,最终昙花一现。仅仅为了知名度的营销有用吗?在获得知名度后,它们却忽视了修炼内功,把产品质量、管理水平、服务水平放在了一边。策划人要避免这种盲目营销,在进行营销时也要注意内功修炼。只为一时的风光,而不注重长期效果,或太过于急功近利,营销就失去了它本来的意义,品牌的发展也就不稳定。
同样,恶意营销也是我们不提倡的。恶意营销有三大弊端,第一是违背基本的社会道义。第二是侵犯了受众作为消费者的“知情权”。第三是损害了品牌的长期发展。恶意营销的结果是:捧得越高,摔得越重。要使品牌稳健发展,新闻营销时就要注意稳定性。
所以,我们要把握好舆情传播,使新闻营销有效,既能为品牌扩张服务,又能对社会大众负责,就不能忽视以上三大特性。创造才有发现,总结才有积累,新闻营销也要在实践中总结经验,不断积累,把事件营销做到最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