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系统提出执行力概念的是格伦·克利顿和查尔斯·梅森(Cleeton&Mason,1946)。当时的历史背景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随着政治、社会和经济条件的迅猛变化,出现了新的工业秩序,执行力的问题显得日益突出。我们的前途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那些执行官们的才智、视野和领导力。在文明国家中,未来的社会调节计划在当时看来是非常不确定的。但不管将来经济哲学如何演变,执行力总是需要的。发现并培养执行力,将是新的社会秩序中最重要的任务。一百多年来,工业企业在美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在经过一个短暂的调整期后,随之而来的便是一个迅猛扩张和发展的新时期。在扩张的初期,有可能出现一个大规模发现和开发自然资源的热潮。随后的繁荣期则是建立在利润分配的基础上的,而这一切都来源于劳动效率的提高、技术的进步和市场的扩大。我们不能够以老办法来开创一个产业发展的新时代,而只有对自然资源、劳动力、技术和市场进行创造性的管理,才能够前进。创造性的管理需要高超的执行力。
Cleeton和Mason指出,自从亚当·斯密(Adam Smith,1776)以来,经济学家已经认识到了企业家的极端重要性,因为这些人能够把资本、劳动力和物质等诸要素结合起来,而且他们自身拥有能够创造性地支配这些要素的能力。要想满足人类的需求,只有利用这些要素来进行生产;而生产的效率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执行的技巧与知识,进而将其应用于生产的各个要素之中。管理不善往往导致社会资源的浪费。由于执行力有其客观必要性,因此发现并培养它就显得非常重要了。对执行力重要性的高度重视,是当前最根本的社会问题。发现并培养执行力的重要性并不局限于那些想利用执行能力的企业组织或者想通过培养并推销这些能力而谋生的个人,而是具有极大的社会意义。一些社会问题的最终解决——诸如一些商业问题的解决——必须靠那些懂得如何把事情做好以及如何展现执行力的人们的努力。
我们注意到,Cleeton和Mason把管理与资源联系起来了,认为管理不善往往导致社会资源的浪费。事实上,这一观点回答了“为什么需要管理”的问题。每个人大概都会同意,自然资源是有限的,而人的欲望则是无限的。这两者之间的矛盾在一定的条件下就会激化,甚至可能达到不可调和的地步,从而危及正常的资源配置秩序和人类社会的生存环境。面对着这种可怕的前景,人类需要采取一些措施,积极地协调这个矛盾,从而使人类社会能够持续、健康、稳定、和谐地发展。因此,“为什么需要管理”并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问题。
纵观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我们可以把协调方式总结为四种:生产、战争、道德和管理。如图2.1.1所示。
●生产:通过劳动向自然界索取资源,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满足自身欲望;
●战争:通过掠夺他人资源来扩展自身资源,从而满足自己的欲望;
●道德:通过教育约束每一个人的欲望,使有限的资源足以满足人的欲望;
●管理:通过科学的方法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力求以有限的资源满足尽可能多的欲望。
图2.1.1 管理的必要性
执行力与管理有着紧密的联系。人类社会如果不需要管理,也就不需要执行力。在某种特定的条件下,上述四种协调方式都会起作用。但是,这四种方式的效率和效果是完全不同的。例如,战争只在短时间内可以满足一部分人的欲望,但带给其他人的则是无穷的灾难;生产和道德的作用也是非常有限的。因此,我们必须要选择好的协调方式——管理。管理也有好坏之分,什么是好的管理?我们用一句话来回答,有效率和有效果的管理就是好的管理。企业作为一种社会与经济组织,是自然资源的直接利用者,也是社会财富的直接创造者,同时也是管理者施展才干的舞台,必须千方百计地提高执行力。换句话说,企业执行力的本质就是要使企业所拥有的全部资源的利用效率最大化,以得到最佳的效果。这就是我们需要执行力这个概念的现实背景。
执行力建立在管理理论与领导理论的基础之上,并且特别强调执行的效率和效果。所谓效率和效果,都是指企业对资源的配置与使用的结果,其理论基础是企业资源理论。该理论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彭罗斯(Penrose,1952∕1953∕1955)于20世纪50年代所做的一系列创新性工作。后来,纳尔逊(Nelson&Winter,1982)、利普曼(Lippman&Rumelt,1982)、维尔纳夫特(Wernerfolt,1984)、温特(Winter,1987)、普拉哈拉德(Prahalad&Hamel,1990)和哈默(Hamel,1993)等人又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使该理论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企业资源理论把企业看作具有不同适用性的各种资源的集合,企业绩效的决定性因素或竞争优势源于企业的特有资源,而竞争对手很难模仿或购得它们。成功的企业战略依赖于积累专门化的资源,并且通过设置业务单位来开发利用资源,使资源与市场机会相匹配。企业的任何资源都是有限的,这就是为什么需要管理的根本原因。企业对于资源配置和使用的效率和效果,取决于企业的执行力。因此,研究企业执行力的根本目的,就是要有助于解决企业所面临的两大基本矛盾:资源的有限性与欲望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管理的效率与效果之间的矛盾。如果企业的执行系统比较好地解决了这两个矛盾,那么就说明该系统具有整体有效性,即具有强大的执行力。如图2.1.2所示。
管理理论丛林已经是一个客观的现实了(Kootz,1961/1980),每一位研究管理学和领导学的研究者们都为他们自己所钟爱的理论付出了辛勤努力,有的甚至终身孜孜以求。这种追求真理的精神是可嘉的,但这些真理对于实际的企业领导者们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仍然是一个未解之谜。每一个企业领导者梦寐以求的事情,莫过于能够快速而持久地改进自己所领导企业的执行力。本文所研究的执行力问题,其理论基础就是管理理论与领导理论。从这个角度来说,笔者似乎并不是特别对“理论丛林”感到担忧。而恰恰相反,正是由于走进了“丛林”,才看到了各种各样有趣的新鲜事物。而且这一路走来,使笔者获得了许多灵感,它们有助于笔者凭借着执行力这柄拐杖走出“丛林”,也有助于笔者驾驶着执行力这个思想的飞行器飞上天空,居高临下地审视一下这个“理论丛林”的全貌。
图2.1.2 执行系统的整体有效性
与其从各种理论向执行力推进,不如反其道而行之,从提高执行力的现实需要反观各种理论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研究企业执行力的根本目的,就是要有助于解决企业所面临的两大基本矛盾:资源的有限性与欲望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管理的效率与效果之间的矛盾,如图2.1.3所示。
图2.1.3 从管理实践到执行力
所谓执行力,就是强调领导、管理和执行的效率和效果的统一。效率和效果这两个词是研究企业执行力的核心概念。只有既有效率又有效果的执行,才是真正的执行力。执行力本身是一种非财务指标,但它的强弱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生产率和组织绩效,而后者又是由经营效果和经营效率来衡量的。生产率就是考虑资源利用所获得的工作绩效的数量和质量,经营效果用来衡量经营的产出或者完成目标的指标,经营效率用来衡量与所完成的任务有关的资源成本的指标。
要给出一个执行力的定义是很困难的事情,因为它不可能满足所有方面的要求。因此,对这个术语的定义只能对今后的描述和讨论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虽然企业及其成长依赖于财务管理,经济头脑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是必需的,但它并不是执行力。在现代企业组织中,标准化与专业化已经成为一句流行的口号了,而且企业也确实通过标准化与专业化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是,标准化与专业化只是管理的工具而非管理的本质,同样,它们也不是执行力的主要特征。执行力是一种全方位的能力。揭开执行力之谜的关键是:执行官是有血有肉的凡人,心理测试表明,他们并没有超常的智力;但是,他们在健康、干劲、判断力、反应力以及领导力方面确实有其过人之处。这些都是执行力的潜力。但要作为一名成功的执行官,尚需要把能力、知识和个性等诸要素恰当地组合起来(Cleeton&Mason,1946)。Cleeton和Mason对执行力的解释,表明他们仅仅是从个人能力的角度来看待执行力这一概念的,这显然是片面的,因为他们忽视了企业的组织功能,也没有把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考虑进去,同时也没有对企业的战略和文化予以足够的重视,因此并没有说明企业执行力的实质。
Bossidy和Charan(2002)没有使用“执行力”这个术语,而是使用“执行”这个术语。他们认为应该把执行作为公司的战略和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它是目标和结果之间“缺失的一环”。从这个意义上说,执行就是一名企业领导者的主要工作。作为一名领导者,如果不知道如何去执行,那么他所做的所有工作都将无法取得预期的结果。Bossidy和Charan对执行的本质阐述得非常清楚,但他们只是说明了“执行”的重要性,而没有说明具备什么样的能力才能“执行”好事情。换句话说,他们没有揭示出执行与执行力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事实上,对于企业的各级管理者来说,执行力才是最重要的,因为如果他们知道了什么是执行力,就应该知道从哪些方面去提升和改善企业和自身的执行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