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应用研究与基础研究视野下的科技与产业协同实践

应用研究与基础研究视野下的科技与产业协同实践

时间:2023-07-1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粤桂“省际跨区域”应用研究主要是针对某些特定领域的科技和产业发展目标,将理论成果转化成为实际运用的形式。图6-1粤桂区域治理和区域协同发展的框架模型

粤桂“省际跨区域”应用研究主要是针对某些特定领域的科技和产业发展目标,将理论成果转化成为实际运用的形式。一般而言,企业承担较多的是以实用目的为主的应用研究,虽然产业化效果明显,但在未来的科技竞赛中,将可能面临后劲不足的问题。这时,高校的基础研究领域优势就充分体现出来了。粤桂两省(区)通过机制的创新,合作建立一批开放式的高校基础研究所,吸引全球的优秀团队。一方面,支持企业参与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承担国家科研基地建设任务;鼓励企业建设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载体,推进企业产品在开发过程中形成对技术的需求,并将这种需求向创新链的上游传递。另一方面,增强高校(研究院所)源头创新能力,布局建设一批水平先进的科技基础设施,形成重大源头创新与前沿突破的强力支撑。

粤桂两地应用研究既有强强联合的基础又有资源互补的优势,协同提升科技与产业创新能力的潜力巨大,在深入开展重点领域实质性合作研究、技术成果开元共享、智库与人才共享等方面还有很大发展空间。

第一,在粤桂区域协同创新发展规划的统一框架下,本着“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协同发展”的原则,建立粤桂应用研究合作工作机制,实现专家资源共享与信息维护。粤桂两地实现交换专家,共享专家资源;建立评审专家库,实现专家资源共享。以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基地为载体,设立合作专项,推进重点领域的实质性合作。充分发挥各领域专家的智力支撑作用,共同组织开展应用研究规划和项目指南的编制,建立行业(企业)战略联盟,推动技术创新。

第二,提高科技资源在粤桂两地的充分利用与开放共享,推动科技创新资源的流动。探索建立“珠江—西江产业带”科技资源共享体系,实现共性应用研究项目成果的开元共享;进一步完善粤桂两地专家资源交换机制,充分利用专家智力资源;建立“珠江—西江产业带”政策共享机制,召开双方科技与产业工作对接会议,交流政策经验,为科技与产业创新积聚活力。

第三,发挥粤桂各自特色优势,“立足实践应用,把握学术前沿”,推动“珠江—西江产业带”高校院所在应用研究领域的合作,促进粤桂两地科研人员特别是青年科技工作者的交流合作,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构建区域协同创新的平台,同时为科技工作者和政府决策部门管理人员提供科技成果发布与交流的平台,为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模式增添重要阵地和手段。

例如,肇庆学院“道地南药、壮药研究与开发省级创新团队”联合粤桂地区生物制药企业,开展项目申报和成果转化,建立了粤桂地区中药数据库和种质资源库,保存南药、壮药材种质资源。采取“制药企业+高等院校+种植基地公司+农户”的模式,组建粤桂地区特色药材种植技术示范基地,加强植保技术研究,发展绿色药材,推动中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学院还创建了省级重点平台——“粤西林产化学工程技术开发中心”、“广东林产化学工程与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松脂深加工共性技术支撑平台”等,以西江流域松脂产业为基础,旨在提升原材料加工技艺和水平,增加产品附加值,提升粤桂地区松脂产业的整体水平。“中心”协同西南林业大学、中南林业大学等高校与广东华林化工有限公司等十多家企业联合开展创新开发攻关,为企业提供技术咨询、产品研发等服务,研发的多项技术填补了粤桂地区林产化工行业的空白。

图6-1大致勾勒了“粤桂省际跨区域协同”的宏观理论架构,包括依次实现省际跨区域协同的三个基础架构以及基于三大理论体系的区域一体化整合,从宏观意义上提供一个关于区域治理和区域协同发展的框架模型。

图6-1粤桂区域治理和区域协同发展的框架模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