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试析外贸贷款风险问题

试析外贸贷款风险问题

时间:2023-07-1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扩大出口创汇是改善我国外汇收支状况的主要途径,而改进银行和外贸企业的经营管理工作,提高外贸信贷资金的使用效益则是扩大出口创汇的重要措施。本文试就现阶段我国外贸贷款风险问题作一粗浅的探讨。由于外贸贷款的流动性和盈利性较差,因此存在着很大的风险。老账还不上,新债又增加,严重影响企业出口的积极性,进一步加重了外贸贷款的风险。

扩大出口创汇是改善我国外汇收支状况的主要途径,而改进银行和外贸企业的经营管理工作,提高外贸信贷资金的使用效益则是扩大出口创汇的重要措施。然而,近年来外贸信贷资金营运的实际表明,有时其使用效益并不十分明显,外贸贷款根据地域和投向的不同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风险,如果不及时加以解决,必然影响扩大出口创汇和我国外汇收支状况的改善。本文试就现阶段我国外贸贷款风险问题作一粗浅的探讨。

一、外贸贷款风险的表现形式

所谓外贸贷款风险,是指外贸企业由于国际国内客观经济环境条件和有关政策变化或因自身经营管理不善而无力偿还银行贷款的行为所造成的外贸贷款本息到期收不回来的风险。

近年来,外贸企业资金不合理占用额日益增大,主要表现在:(1)出口换汇成本高于人民币汇率而产生的出口亏损,计划内的补亏不及时,计划外的没有补亏来源,只有大量挤占银行贷款;(2)商品资金占用比例失调,尤其是出口商品库存结构不合理,滞销积压商品数量不断增多;(3)结算资金占用偏大,逾期应收国外账款和国内拖欠款额进一步上升;(4)外贸企业自有流动资金不足,银行流动资金被挤占挪用现象严重。这些不合理资金占用边清边增,而增大于清,大大减缓了资金周转速度,阻碍了外贸贷款使用效益的进一步发挥。外贸企业自有资金仅占全部外贸贷款总额的2%左右,而中国银行由于历史的原因,人民币资金自给率低。在资金供求矛盾十分突出的情况下,外贸企业的资金实力和承受经营风险的能力十分薄弱。加上企业经营管理不善及其他一些客观因素(主要是政策性因素)的影响,促使其还贷能力呈萎缩和下降态势。由于外贸贷款的流动性和盈利性较差,因此存在着很大的风险。尤其在新外贸体制改革方案实施后,这种风险将变得更大。目前,外贸贷款风险的主要表现形式是:

(一)外贸未拨补亏损挂账和库存商品积压严重。外贸企业必须在实现新的出口不再亏损的基础上,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消化老的亏损和库存积压。而这对普遍负债经营,自有流动资金微乎其微的外贸企业来说,的确是勉为其难。由于有些出口商品由国家定价,造成政策性亏损,增加了企业补亏的难度。在这种情况下,创汇越多,亏损越大。老账还不上,新债又增加,严重影响企业出口的积极性,进一步加重了外贸贷款的风险。

(二)出口核销制度的实行,措施是对的,但却放慢了收汇和结汇速度。诚如所知,中国银行机构网点相对较少,且远离大中型出口生产企业,国际结算所使用的时间较长。中间手续增多后,势必使单据周转放慢,无形中加重了企业的资金占压负担(利息支付加大)。

(三)由于外汇留成利益机制的影响,地方层层加码,外贸企业向经贸部承包的出口创汇计划大大小于实际执行的计划。超计划出口不退税,退税指标不够,使企业陷入两难的境地。因为企业若追加计划,势必加重第二年承包任务完成的难度,若不追加计划,则有一部分退税无保证。

(四)实施新外贸体制后,补贴取消了,而税率相对较高,退税只占上缴税的1/3,实际上增加了企业的负担,增加外贸贷款的风险。

二、外贸贷款风险形成的原因

外贸贷款风险的形成,既有国际因素,又有国内因素,既有客观经济环境因素,也有外贸企业主观因素。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国际经济、贸易与金融环境变化的影响

首先,自80年代后半期以来,世界各国经济已相继进入调整、改革与均衡增长时期。随着各国产业结构的进一步优化组合和资源、劳动力、资金的逐步合理配置以及新的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世界商品市场发生了很大变化,新的国际贸易格局已初步形成。其次,世界经济一体化、区域化和集团化的发展,进一步促进了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使贸易成交条件更为苛刻。再次,由于美国财政、贸易“双赤字”的不断扩大和世界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以及潜在的发展中国家的债务危机和其他威胁国际和平的不稳定因素剧增,使得国际金融市场更加动荡,汇率变化幅度更大,预测难度也加深。因此,国际市场的相对狭窄,出口商品在品种、质量和价格上的强烈竞争以及汇率的频繁波动,使外贸出口形势更为严峻,企业偿还贷款面临着销售风险、竞争风险和汇率风险。

(二)国内经济政策因素的影响

前几年,我国经济出现了通货膨胀。一方面,过多的货币发行造成外贸信贷资金相对贬值,出口商品和非商品资金占用额急剧上升,贷款需求量激增,迫使银行投放更多的贷款。另一方面,物价上涨使得外贸企业高价抢购和库存出口商品,一旦国际市场行情有变,企业又纷纷压价竞销,积压商品能出亏也出,不能出就转内销。呆滞商品造成大量拖欠或占压出口生产企业的资金和银行贷款。由于实际换汇成本居高不下,而国家核定的换汇成本和补亏基数一定三年不变,跟不上物价上涨速度,导致潜在性亏损占用资金超常增加,而国家财政几乎连年赤字,无力解决外贸亏损问题。结果,企业计划内出口亏损往往得不到及时拨补,计划外出口亏损又没有补充来源,只有挤占银行贷款。作为超亏弥补来源的留成外汇,由于通货紧缩而调剂不出去,再加上国家挂账冻结,无偿上划一部分留成外汇,致使其补亏作用十分有限。因此,在通货膨胀的条件下,外贸企业负盈不敷亏,使外贸贷款的物价风险和亏损风险陡增。

(三)外贸出口体制因素的影响

我国外贸商品出口体制的基本特征是实行收购制,也就是说,出口商品生产企业将产品交由外贸部门统一归类,集中出口。它的缺陷在于出口透明度不高,出口生产企业往往对国际市场价格和销售行情,外商对产品的质量、花色品种、包装设计等具体要求了解甚少,无法以销定产,以产促销,容易发生产、购、销脱节。具体反映在:一是出口商品结构不够合理,农副产品仍占相当比例,原材料和初级产品的技术加工深度不够,较低的附加值和换汇率直接影响贷款效益;二是出口商品数量虽然逐年递增,但是花色品种变化小,产品更新换代步履缓慢;三是具有一定优势的拳头产品居少,某些产品在质量上粗制滥造现象严重等。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销售风险和竞争风险。

(四)外贸企业自身因素的影响

产生外贸贷款风险的原因主要在于企业的经营管理不善。第一,收购风险。由于对国际市场行情及变动趋势预测不够,企业进货盲目性大,常常购进一些以劣充好,价高冷销商品。第二,结算风险。企业重出口,轻收汇思想严重,对售货和结算方式选择不当,预购或赊销甚至不惜一切代价竞相出口而不管卖掉与否,对逾期国外账款催收也不积极。这种过度的超计划出口偏好和规模,加剧了资金供求矛盾和出口商品价格上涨风险,推动了出口成本和物价轮番上涨。第三,低创汇率风险。当企业亏损严重,出口环境不利时所出现的大量商品出口转内销的短期行为,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也是外贸贷款使用上的一种风险。第四,企业成本核算不实,管理不严,在一定程度上人为地加大了出口成本和费用或是掩盖了企业虚盈实亏状况,给外贸贷款的管理和收回造成相当大的困难。第五,未及时增补自有流动资金,特别是企业自主权扩大后,任意支配留利基金,以压缩生产性开支来力保基建和福利开支,从长远看,企业既发展后劲不足又不断占压银行贷款,从而增加了外贸贷款的挪用风险。第六,粗放型经营方式和“等、靠、要”思想扩大了贷款需求,而企业资金管理失当,加大了内部挖潜、清理多角债务链和资金不合理占用以及消化亏损的难度。

(五)银行信贷管理因素的影响

第一,中国银行人民币信贷业务75%以上是外贸贷款,这种比较单一的贷款投向结构,本身的安全性就很差。第二,信贷管理计划严肃性较差。由于受行政干预或企业资金需求“饥饿症”压力,有时突破信贷规模放款,甚至短贷长投,不注意资金的期限搭配,增加了贷款失控的风险款。第三,坚持“区别对待,择优扶持”的原则不够,重贷轻管、以贷谋私现象时有发生,使银行在处理银贸关系中处于消极被动的地位。第四,“审、批、管”三权合一,责任不明,贷款一遇到风险就相互推诿。对于“贷前调查、贷时审查、贷后检查”走形式,尤其是对缺乏担保的企业也照贷不误。缺乏一个严格管理和监督的机制是外贸贷款风险增大的又一重要因素。第五,信贷人员业务素质较差,缺乏依法放贷和依法收贷的观念。有的信贷人员不按贷款的原则和规章办事,与企业签订的贷款合同在法律上属无效合同,使一些企业和个人投机得逞,严重影响银行依法收贷,自然构造出外贸贷款的风险。

三、外贸贷款风险的防范对策

(一)通过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综合运用价格、税收、信贷、利率等经济杠杆调节外贸企业的自身经济利益,并对外贸企业出口和生产经营活动实行宏观控制,积极为外贸出口创造一个良好的宽松环境,是防范外贸贷款风险的基本前提

1.抑制通胀,稳定物价。内容包括:(1)推行保障价格稳定的货币政策。首先,严格控制货币发行量和信贷规模;其次,扩大人民银行在实行货币政策上的自主权;再次,发挥信贷和利率在调整出口商品生产结构和稳定物价中的杠杆调节作用。(2)在调整产业结构中大力发展短线行业和短线产品生产,增加商品供给,缓和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矛盾。(3)加强企业经营管理,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和设备与资金的使用率,使企业在讲求经济效益的基础上走内涵式发展之路,减少因新增固定资产而扩大对流动资金的需求量。(4)进一步理顺价格关系,有计划地调整某些产品的不合理价格,使价格较能正确地反映商品的价值和社会供求状况。同时,还要加强对物价的监督和管理。

2.努力实现财政的自求平衡,防止财政挤银行的现象发生。在财政发生赤字时,外贸企业亏损由财政解决是不现实、不可能的。因此,从今年起新发生亏损和一部分属于经营管理不善性的亏损挂账及其利息支付应由外贸企业自行逐步消化,另一部分属于政策性的亏损挂账,财政应逐步予以弥补。具体办法是:(1)财政对外贸亏损补贴取消后,应坚持奖优限劣政策,通过对上缴利税统一平衡和综合运筹,对一些不符合产业发展政策经济效益较差的亏损企业灵活运用利税杠杆限制其发展,同时从外贸出口长远利益着想,适当对外贸企业予以倾斜和优惠。(2)合理调整外贸企业利税比例,使之既有利于加强经济核算,改善经营管理,又有利于降低亏损,使企业利润多时不增税,利润少时不减税。使企业增强从税后利润中逐步解决挂账亏损的能力。(3)进一步健全出口退税制度,既要及时如数地退税给企业,又要防止企业为力争多退税而盲目超计划出口冲动,保持适度出口规模。(4)积极参与金融市场,以发行债券形式筹措资金,从中抽出一部分用以弥补外资挂账亏损和一次性增补外贸自有流动资金,使企业在新外贸体制改革中具有一定的承受风险能力,从而有效地支持外贸扩大出口创汇。

3.深化金融体制改革。(l)充分发挥人民银行的宏观调控作用,加强信贷计划管理,严格控制贷款总量和资金结构,盘活资金存量,促进贷款良性循环,严格执行缴存准备金制度,增强专业银行承受信贷风险能力;利率自主决定,逐步扭转存贷利率倒挂;利用再贴现和临时贷款等政策工具和调节手段,调节资金供应;增强人民银行在国民经济中相对独立的地位,使专业银行有强大的资金依托和后盾,提高抵御和承受信贷风险的能力。(2)进一步发展金融市场。通过吸收社会资金满足企业日益增长的资金需求,以证券形式帮助企业清解相互拖欠债务链。同时,使银行减轻来自财政和企业的资金挤占压力,将信贷风险向社会分散,使专业银行从人民银行的“双控”和企业资金需求增大的两头受挤状况中解脱出来,不断增强自身的经营活力和协助人民银行宏观调控,确保资金的使用效益。(3)专业银行企业化经营。专业银行应根据盈利、流动和安全三性原则搞双重经营目标:既考虑国家的社会经济效益,又考虑银行的自身效益。在双重经营目标的前提下发放贷款才有可能加快信贷资金周转,发挥贷款的效益。

(二)通过建立外贸宏观管理和经营体系,调整出口产品结构和出口市场结构,增强出口商品的国际竞争能力,这是防范外贸贷款风险的重要环节

1.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和出口商品发展序列以及市场变化情况,制订对外贸易发展规划,多重出口商品结构与多重市场结构相结合,以此为基础,有计划、有重点地发展出口商品的生产。

2.改革外贸企业经营方式,将外贸同生产企业和科研部门以代理进出口、联合经营或组建企业集团等形式紧密结合。一则实现生产、销售和出口一体化,加强对外贸易的垄断性和统一性,避免内部高价抢购,削价竞销。二则引入竞争机制,限制一些经营管理不善,经济效益较差的外贸企业发展,形成一个国内国外相衔接的良好的出口态势和经营机制。三则增强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应变能力,使外贸进出口规模适度合理化。

3.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在调整出口结构中,要进一步加强对国际市场行情的分析和预则与出口商品质量管理,努力降低产品成本,要加速科技新成果向生产力的应用和转化,不断开发新产品,要大力发展附加值高,出口效益好的高科技产品和机电产品出口,要加快出口商品生产基地建设,尽快形成一批拳头产品商品,使外贸出口有稳定的来源和基础。

(三)逐步健全外贸企业自我发展和自我约束机制,使其真正做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这是防范外贸贷款风险的关键条件

1.外贸企业要主动进入金融市场,面向社会筹措资金。外贸企业要转变作风,彻底克服依赖银行供应资金的“等、靠、要”思想,积极采用发行股票或债券等形式向社会筹措资金。这是在信贷规模趋紧,亏损补贴没有来源的条件下获得资金以保证出口创汇任务完成的有效途径,有利于减轻银行压力,有助于增强企业资金风险意识,督促企业努力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2.在总结外贸体改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1)将补充自有流动资金指标、亏损消化指标、企业留成指标和出口收汇指标紧密结合起来,不断完善指标考核体系;(2)加强各项承包基数的科学测定,使之既有利于承包任务的完成,也有利于鞭策企业改善经营管理;(3)应明确承包各方职责,在充分调动企业积极性的同时,强化企业的责任感和危机感。

3.加强经济核算和出口商品收购管理,严格控制成本和费用,优化资金占用结构,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四)充分发挥中国银行作用,调整和优化外贸信贷结构,促进外贸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是防范外贸贷款风险的保证条件

1.牢固树立存款立行思想,大力发展人民币储蓄业务,提高银行资金自给率,实现信贷资金的良性循环,以缓解资金供求矛盾。

2.以国家产业政策为导向,确保重点和信贷资金投向合理,避免发生新的不合理贷款。发挥金融宏观调控作用,促进外贸企业结构和出口商品结构的进一步调整。信贷投向重点应转向工贸、农贸、技贸及出口商品生产企业,从根本上调整出口商品结构,将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同时,分散贷款风险,支持出口商品生产基地建设和三资企业的出口创汇,做到外汇贷款和外贸贷款配套使用。

3.运用信贷、计划、现金、利率和汇率杠杆,配合以行政、法律手段,加强资金的计划管理,协助、督促外贸企业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4.推行信贷责任制,清收逾期贷款,避免信贷资金的重复投放和使用。逾期贷款在一定意义上就是信贷资金的重复投放和使用,是失控的信用扩张,不可等闲视之。因此,工作中应严格执行贷款“三查”制度,合理确定贷款期限,严肃贷款合同。

5.为企业提供优质服务,帮助企业改善资金结构。例如,开拓新的业务品种,方便外贸企业搞活资金,加速资金周转,帮助企业加强资金管理,树立“少投入、多产出”观念,提高经济效益,帮助出口商品生产企业开展技术革新和新产品开发,增强市场竞争能力,充分发挥中国银行信息灵敏的优势,帮助企业研究市场营销策略,并通过产品结构的调整去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需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