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印度一直在寻找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经济发展模式,但由于历史、政治、经济、社会、宗教、国际等多方面原因的影响,中国与印度选择了不同的发展路径,经济增长的道路也不尽相同。
与其他研究不同的是本书不仅研究了经济增长的收益,更加考察了经济增长的成本,综合地分析了经济增长的优劣程度,定量地研究分析了中印的经济增长质量,研究比较了中印采取不同经济增长模式所带来的效率、公平与稳定以及可持续方面的成效。本书找出了经济增长质量提升的软肋,研究了中印政府不同的经济战略、调节政策对经济增长质量的不同影响,为未来中国政府制定战略理论依据和现实,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借鉴。
【注释】
[1]卡马耶夫. 经济增长的速度和质量 [M]. 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3.
[2]程虹,李丹丹. 一个关于宏观经济增长质量的一般理论—基于微观产品质量的解释 [J].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79-86.
[3]Barro R J. Quantity and Quality of Economic Growth [R]. Central Bank of Chile Working Papers, No.168, 2002.
[4]Hong Y. The quality of economic growth and the effect of population [J]. Chinese Journal of Population Science, 1994, 6(1): 13-18.
[5]刘树成. 论又好又快发展 [J]. 经济研究,2007(6):4-13.
[6]Stefan G. Considerations on the Theory of Economic Growth and Development [J]. Procedia - 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2012(10): 280-284.
[7]任保平,王蓉. 经济增长质量价值判断体系的逻辑探究及其构建 [J]. 学术月刊,2013(3):88-94.
[8]任保平. 经济增长质量:经济增长理论框架的扩展 [J]. 经济学动态, 2013(11):45-51.
[9]钞小静,任保平.中国的经济转型与经济增长质量:基于TFP贡献的考察 [J].当代经济科学,2008(7):23-29.
[10]李冻菊.区域创新能力与经济增长质量的关系—以河南省为例 [J]. 社会科学家,2013(7):67-72.
[11]赵可,张炳信,张安录. 经济增长质量影响城市用地扩张的机理与实证 [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10):76-84.
[12]沈利生,王恒. 增加值率下降意味着什么 [J]. 经济研究,2006(3):59-66.
[13]郑玉歆. 全要素生产率的再认识—用TFP 分析经济增长质量存在的若干局限 [J].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7(9):3-11.
[14]钞小静,惠康. 中国经济增长质量的测度 [J].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9(6):75-86.
[15]胡艺,陈继勇. 基于新评价标准的中美经济增长质量比较 [J]. 经济管理,2010(2):12-17.
[16]龚志民,张月朗. 基于消费结构变动的中国经济增长质量研究 [J].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7):56-61.
[17]刘丹鹤,唐诗磊,李杜. 技术进步与中国经济增长质量分析(1978-2007) [J].经济问题,2009(3):30-33.
[18]Azman-Saini W N W, Ahmad Zubaidi Baharumshah, Siong Hook Law.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economic freedom and economic growth: International evidence [J]. Economic Modelling, 2010(9): 1079-1089.
[19]傅元海,唐未兵,王展祥. FDI溢出机制、技术进步路径与经济增长绩效 [J].经济研究,2010(6):92-104.
[20]随洪光. 外商直接投资与中国经济增长质量提升—基于省际动态面板模型的经验分析 [J]. 世界经济研究,2013(7):67-72.
[21]Wu J, Deng Y, Huang J, Morck R, Yeung B. Incentives and Outcomes: China’s Environmental Policy [R]. NBER working paper, W18754, 2013.
[22]楚尔鸣,马永军. 消费增长能否提升经济增长质量—基于全要素生产率的分析 [J]. 当代经济研究, 2014(4):53-59.
[23]纳鹏杰,纳超洪. 中国投资水平与经济增长质量研究 [J]. 云南社会科学,2014(3):66-69.
[24]赵文军,于津平. 贸易开放、FDI 与中国工业经济增长方式—基于 30 个工业行业数据的实证研究 [J].经济研究,2012(8):18-31.
[25]李娟伟,任保平. 国际收支失衡、经济波动与中国经济增长质量 [J]. 当代财经,2013(1):23-31.
[26]刘海英,赵英才,张纯洪. 人力资本“均化”与中国经济增长质量关系研究 [J].管理世界,2004(11):15-21.
[27]何强. 要素禀赋、内在约束与中国经济增长质量 [J]. 统计研究,2014(1):70-77.
[28]代谦,别朝霞. FDI、人力资本积累与经济增长 [J]. 经济研究,2006(4):15-27.
[29]赵立斌. FDI、异质型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基于新加坡的数据分析 [J]. 经济经纬,2013(2):67-71.
[30]李冻菊. 区域创新能力与经济增长质量的关系—以河南省为例 [J]. 社会科学家,2013(7):67-72.
[31]陈佳美. 组织创新对中国经济增长质量提高的影响分析 [J]. 经济学家,2013(12):36-41.
[32]黄志基,贺灿飞. 制造业创新投入与中国城市经济增长质量研究 [J]. 中国软科学,2013(3):89-100.
[33]Hava Tamer H, Ramazan Erturgut. An evaluation of education relations together with technology, employment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components [J]. Procedia - 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2010, 2(2): 1771-1775.
[34]覃思乾. 中国教育投入与经济增长 [J]. 统计与决策,2008(16):96-98.
[35]Zhang Changzheng, Kong Jin. An empirical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ducational equity and the quality of economic growth in China: 1978-2004 [J]. Procedia - 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2009: 189-194.
[36]李俊江,彭越. 日本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模式的演变分析 [J]. 现代日本经济,2015(1):86-94.
[37]Dulal H, Kalim U Shah, Chandan Sapkota, Gengaiah Uma, Bibek R. Kandel. Renewable energy diffusion in Asia: Can it happen without government support? [J]. Energy Policy, 2013 (59): 301–311.
[38]Wonglimpiyarat J. Government programmes in financing innovations: Comparative innovation system cases of Malaysia and Thailand [J]. Technology in Society, February–May 2011: 156-164.
[39]Nee V. Organizational Dynamics of Market Transition:Hybrid Forms, Property Rights, and Mixed Economy in China [J].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1992(37): 1- 27.
[40]宋瑛,陈纪平. 政府主导、市场分割与资源诅咒—中国自然资源禀赋对经济增长作用研究 [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9):156-162.
[41]Maria Sarigiannidou. Government Interven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D]. University of Tennessee–Knoxville, 2010(12). http://trace.tennessee. edu/utk_graddiss/911/
[42]Jalilian H, Colin Kirkpatrick, David Parker. The Impact of Regulation on Economic Growth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A Cross-Country Analysis [J]. World Development, 2007, 35(1): 87-103.
[43]Happaerts S, Karoline Van den Brande, Hans Bruyninckx. Subnational governments in transnational networks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J]. Int Environ Agreements, 2011(11): 321–339.
[44]高向飞,高春婷. 政府干预的效率分析:一个新制度主义视角 [J]. 经济体制改革,2009(6):11-16.
[45]乔尔·赫尔曼,马克·施克曼,王新颖编译. 转轨国家的政府干预、腐败与政府被控—转型国家中企业与政府交易关系研究 [J].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双月刊),2002(5):26-33.
[46]Lin C, Sonia Man-lai Wong. Government intervention and firm investment: Evidence from international micro-data [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Money and Finance, 2013(2): 637-653.
[47]张保柱,黄辉. 考虑政府干预的企业R&D行为研究 [J]. 财经论丛,2009(5):9-14.
[48]张璟,沈坤荣. 地方政府干预、区域金融发展与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型—基于财政分权背景的实证研究 [J]. 南开经济研究,2008(6):122-141.
[49]王晓姝,孙爽. 创新政府干预方式治愈产能过剩痼疾 [J]. 宏观经济研究,2013(6):35-40.
[50]王松涛. 中国住房市场政府干预的原理与效果评价 [J]. 统计研究,2011(1):27-35.
[51]吴富佳. 金融市场剧烈动荡下的政府干预行为分析—对港府“金融保卫战”与台湾当局政策护盘的案例研究 [J]. 江淮论坛,2002(5):14-18.
[52]Ding C G, Chiu-Hui Wu, Pao-Long Chang. The influence of government intervention on the trajectory of bank performance during the global financial crisis: A comparative study among Asian economies [J/ OL]. Journal of Financial Stability, November 2012.
[53]陈丹丹,任保平. 制度变迁与经济增长质量:理论分析与计量检验 [J]. 当代财经,2010(1):17-23.
[54]钞小静,任保平. 中国的经济转型与经济增长质量:基于TFP贡献的考察 [J].当代经济科学,2008(7):23-29.
[55]龚志民,张月朗. 基于消费结构变动的中国经济增长质量研究 [J].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7):56-61.
[56]商建初,范方志,张耿庆. 技术创新、经济增长与政府干预—基于中国的实证研究 [J]. 统计与决策,2005(2):37-39.
[57]刘文革,周文召,仲深,李峰. 金融发展中的政府干预、资本化进程与经济增长质量 [J]. 经济学家,2014(3):64-73.
[58]刘燕妮,安立仁,金田林. 经济结构失衡背景下的中国经济增长质量 [J].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4(2):20-35.
[59]张良.中国经济增长质量:增长成果分享视角的评价 [J]. 统计研究,2012(9):51-56.
[60]汤向俊,任保平. 福利分配平等性与中国经济增长质量—基于新中国六十周年数据的理论和实证分析 [J].社会科学战线,2009(9):11-21.
[61]罗连发. 产品质量如何决定经济增长质量—基于山区的实证研究 [J].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87-92.
[62]杨怡爽. 如何解释中印两国经济增长的差异—从制度视角的研究回顾 [J].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1(5):82-89.
[63]华民. 中印经济发展模式的比较:相似的原理与不同的方法 [J].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6):36-50.
[64]张勇,古明明. 龙与象:中印改革与发展的比较分析 [J]. 统计研究,2008(10):34-39.
[65]周及真. 中印经济不平衡:表现和成因分析 [J]. 东南亚南亚研究,2012(4):40-45.
[66]唐鹏琪. 浅析印度经济增长的动力 [J]. 南亚研究季刊,2005(2):26-29.
[67]张环. 印度经济增长因素实证分析 [J]. 亚太经济,2007(2):57-60.
[68]杨雪峰. 中国与印度经济增长比较:基于金融发展的视角 [J]. 亚太经济,2006(2):88-91.
[69]于海莲,杜振华. 中印经济竞争力的比较分析 [J]. 世界经济与政治,2004(6):55-60.
[70]王芳. 中印经济增长差异的“近因”分析—基于劳动增进型产出分解模型的实证研究 [J].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345-350.
[71]Borooah V K, Björn Gustafsson, Li Shi. China and India: Income inequality and poverty north and south of the Himalayas [J]. Journal of Asian Economics, 2006(11): 797-817.
[72]韩家彬,张振,李豫新. 对金砖5国经济增长影响的比较研究 [J]. 国际贸易问题,2012(11):66-73.
[73]吴贤彬,陈进,华迎. 基于SRCA和Lafay指数的“金砖五国”服务贸易结构竞争力分析 [J]. 宏观经济研究,2012(2):42-49.
[74]李治国,杜秀娥. “金砖国家”清洁能源利用及能源消费结构的实证分析 [J].亚太经济,2012(3):7-1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