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在第一章中对经济增长质量相关文献进行研究,本书发现目前学术界还没有对经济增长质量进行统一定义,进而导致学者们对经济增长质量的内涵分析各有不同。因而在分析中印的经济增长质量情况之前,本书首先分析经济增长质量的定义与内涵。
(一)经济增长质量如何界定?
一般而言,多数研究中提及的经济增长指的是经济数量上的增长。用数量上的经济增长衡量经济增长的总体情况具有局限性,这是因为仅考察数量上的经济增长并不能衡量经济增长所带来的成本与负面效应。一些发展中国家经济上快速增长但忽视了经济增长的成本,引发了这些国家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资源问题、生态问题以及经济稳定性减弱等问题。因而,本书会在介绍经济增长定义的基础上阐述经济增长质量的定义,以更好地分析研究经济增长质量的相关问题。
1. 经济增长的定义
对于国内外大多数研究而言,文献中所提及的经济增长(economic growth)指的是数量上的经济增长,是某个国家或地区所生产的产品以及服务的持续增加,一般用GNP或GDP来度量。经济增长率代表着一国在某个时期内经济数量上增长的快慢,经济增长率通常是用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简称GDP)来计算,即本年度和上一年度GDP的差额与上一年度GDP的比值。GDP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季度或一年)所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反映了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在一定时期内增加值的总额,常与通货膨胀率、失业率等指标一起来衡量某一经济体的经济发展水平。GDP的核算包括三种方法,即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在支出法GDP的核算中,GDP等于消费、投资、政府支出与净出口之和。用收入法核算的GDP则等于工资、利息、租金、利润、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折旧以及统计误差之和。生产法核算的GDP则是按照提供物质产品和劳务的各部门产值之和。但在实际的经济统计中,一般是以支出法为基本方法来计算国内生产总值,即
GDP = C + I + G +(X-M) ………………………(2.1)
其中C代表消费支出,I代表投资支出,G代表政府支出(政府对物品及劳务的购买),X代表出口,M则代表进口,X-M代表的是净出口。其中出口、投资、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
然而,作为一般经济情况测量指标的GDP不能反映出经济增长所付出的代价,也不能反映出社会成本,更不能反映出人们的生活质量和水平是否有所提高,即一般宏观经济学所给出的经济增长定义不能反映出经济增长的直接成本、隐性成本与福利分配变化等。因此,钞小静等(2009)认为一个完整的经济增长的定义应该外在表现为总数量的扩张,而内在表现为质量的提高[1]。因此,经济增长应该包括经济增长质量与经济增长数量两个方面。
经济增长通常分为集约型增长与粗放型增长两种方式。对于中国与印度这两个发展中经济体而言,中印两国的经济增长目前仍都属于粗放型的经济增长,虽然经济增长速度较快但两国的资源利用率却不高,中国与印度通过增加投入提高产出水平,而技术创新与人力资本积累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则相对较小。对于大多数发展中经济体而言,其经济增长方式多数属于追赶式的经济增长,忽视了经济增长所伴随而来的成本付出,因而在其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他们也面临着愈加增多且愈加严重的问题,如空气污染、城市拥堵不堪、地区经济结构失衡、贫富差距过大、生态环境退化等。综上所述,单纯以经济增长数量来评判经济增长是远远不够的,因此,需要一个全面、系统的指标来综合考察分析经济体的经济增长情况,即本书所研究的经济增长质量。本书将在后文中对经济增长质量的定义进行较为系统、详细的分析。
2. 经济增长质量的定义
关于经济增长质量的定义,虽然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对经济增长质量给出了不同的定义,但就目前而言,学术界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论断。本书在相关文献综述中简单地介绍了狭义经济增长质量与广义经济增长质量的相关理论,狭义的经济增长质量理论具有其局限性,而广义的经济增长质量理论更符合时代需求,更符合国内外多变的经济形势,因而本部分将在继续介绍广义的经济增长质量定义的基础上,综合多位学者对广义的经济增长质量定义进行综合整理分析,为后文进行中印经济增长质量的比较分析奠定理论基础。
托马斯等在《增长的质量》中认为在资源总量一定的条件下,一个社会需要从人力资本、自然资本、物质资本中产生最大的收益,将这些方面的增长综合起来,就可以带来高质量的经济增长[2]。刘淑茹(2006)认为经济增长质量应该包括改善经济福利、技术进步、增长率、利润率、供求结构合理化和生产效率、经济增长的稳定性、环境资源的有效保护等几方面的内容;同时,经济增长质量又体现在相互联系的三个基本方面的状况,即经济运行质量、经济整体素质、经济社会效益[3]。马建新等(2007)将经济增长质量定义为一个经济体在经济效益、经济潜力、经济增长方式、社会效益、环境等诸多品质方面表现出的与经济数量扩张路径的一致性、协调性[4]。钞小静等(2009)认为从经济增长的过程来看,经济增长的结构以及经济增长的波动问题构成了经济增长质量的主要内容,而从经济增长的结果来看,经济增长质量主要涉及经济增长的福利变化与成果分配,以及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代价问题[5]。相比较而言,任保平(2012)认为经济增长质量是经济增长的数量到一定阶段,经济增长的效率提高、结构优化、福利分配改善、稳定性提高、创新能力提高,从而使经济增长能够长期提高的结果;数量型增长反映的是经济增长的速度快慢,而质量型增长反映的是经济增长的优劣程度[6]。因此,通过综合上述文献以及相关文献中狭义经济增长质量与广义经济增长质量的理论,本书认为经济增长质量是相对于经济增长数量而言的,以促进经济长期、稳定、高效增长,包括效率、可持续性、稳定性等多个评判维度。总的来说,本书更倾向于任保平(2012)对经济增长质量相关理论的内涵与外延的分析。
3. 经济发展的定义
发展经济学认为,经济发展不仅包括一个国家人均收入的提高,还需要包括社会为之奋斗的多重目标和价值,尤其是建立在人权和能力基础上的自尊与自由。经济发展包括经济结构优化、卫生健康环境提升、文化教育提高等多个方面。美国经济学家丹尼斯•古雷特认为发展应至少包括三个内容,即生存、自尊与自由。因而,经济发展相对于经济增长与经济增长质量的内涵而言更为丰富;经济发展包括经济增长与经济增长质量;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必要不充分条件,而经济增长质量是经济增长的一个方面。
综合上述分析,经济增长质量是经济增长的一个方面,而经济增长有两个方面,也就是经济增长数量和经济增长质量。它们之间的关系应该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经济增长质量的提高有助于经济数量上的增长,这不仅应该表现在经济增长数量的总量上,还应该表现在经济数量上增长的提高速度与增长的可持续上;同时,经济增长数量的增多对经济增长质量的提高具有推动作用。经济发展则包括更为丰富的内涵,例如,自由、自尊、健康等方面,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必要不充分条件。世界各经济体,尤其是发展中经济体,应在注重经济数量上增长的同时还应该注重经济增长质量的提升,尤其对于中印这两个发展中大国来说,促进经济增长质量的提升相比于仅促进经济数量上的增长更有利于中印两国经济高效、长期、稳定的发展,更有利于推动两国从经济大国走向经济强国。
(二)经济增长质量的内涵
首先,经济增长质量水平的高低衡量着经济增长的优劣程度,也反映着经济增长未来的发展情况。
质量体现着产品、服务、过程、体系或者过程和体系的组合的适用性与符合性,因而经济增长质量同样应该体现经济增长过程中经济增长质量指标体系的适用性与符合性。经济增长质量的指标体系不仅要体现经济发展的时代特征,还应适用于各国在不同阶段对经济增长质量的参考衡量需求,因而它不应是一成不变的。经济增长质量的指标体系也应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发展,但总体上来说,经济增长质量应该体现经济增长的三个方面,即效率、公平与稳定以及可持续。将效率、公平与稳定、可持续三个维度转化成可衡量的特征和特性的指标,这些特征和特性应是可以具体衡量的、可应用的指标,需要符合时代经济发展的特征。
高水平的经济增长质量意味着经济增长不仅在效率、公平与稳定方面表现良好,还应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方面表现良好,以瑞士、新加坡等国为代表,不仅经济、政治环境稳定,以科技创新来带动经济增长和国家竞争力的增强,而且十分注重环境保护工作,如经济增长质量较高的瑞士虽然自然资源并不丰富,但其充分发展旅游经济。另外,瑞士还通过加强教育、鼓励创新、注重产品质量等方式使其经济得以快速发展,2011年瑞士人均国民总收入就已经达到76350美元,而早在2010年瑞士联邦统计局调查的数据就显示,接近75%的瑞士国民对生活表示“十分满意”,瑞士单位GDP的专利数量世界排名第一,其创新能力已居世界前列,这也意味着瑞士具有较大的经济发展潜力。
经济增长质量低则意味着经济增长效率低或经济增长不稳定或福利分配、成果分配不公平或环境资源破坏严重等,即经济增长虽然在数量上有所上升,但人们的福利水平、工资水平等并未有所提升;贫富差距过大、城乡间发展不平衡、地区间发展不平衡等问题的凸显;环境恶化、资源限制等问题的日渐凸显。以大多数的发展中国家为代表,经济结构不稳定,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国家经济安全极易受到外部因素的冲击,经济增长方式多以粗放型为主,以增加自然资源或劳动力的投入来增加产出进而促进经济的增长,这种低经济增长质量的经济增长即使在经济数量上增长较快,但由于资源、环境、社会等方面的限制,其未来必然会面临着经济数量上的增长放缓或陷入经济危机,进入一个经济结构上的调整过程。任保平(2012)认为数量型增长关注的是经济增长的源泉和动力,质量型经济增长关注的是经济增长的结果和前景[7]。因此,高经济增长质量不仅意味着未来良好的经济增长水平和稳定的经济增长环境,还意味着公平稳定的社会环境与和谐的自然环境;而低水平的经济增长质量则恰恰相反,经济增长的低效率、极易受到国际市场冲击、金融市场不稳定、贫富差距过大、可持续水平弱等。提高经济体的经济增长质量比提升经济增长数量更加重要,也更加符合国家的长远利益。
其次,经济增长质量的提升是经济数量提高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结果。
在某一经济体经济发展初期,经济数量上的增长受到的限制因素较少,市场发展空间巨大,但当经济数量增长到一定程度就必然会遇到市场饱和或资源限制、产能过剩等问题,尤其对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而言,早期的经济增长都属于追赶型的经济增长,以资源驱动或劳动力驱动的发展模式造成了多数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模式为粗放型的增长,福利不均衡、地区发展差异、资源、生态环境等问题就会随着经济增长逐渐显现出来,经济增长与资源的不平衡、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的不平衡将日益严重。另外,随着发展中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追赶效应也会逐渐减小,从发达国家获取新型或高端技术也会变得愈加困难,产品进出口也随着时代的发展与重商主义的影响以及各种经济危机、金融危机而逐渐遇到各种隐性壁垒或显性壁垒,外生性的科技进步的速度也由于上述多种原因而放缓,单纯的经济数量上的增长亦会变得愈加困难。经济增长数量并不能反映出经济在增长过程中的成本,也不能反映出经济增长过程中发生的各种变化,更不能根据这些来进行取舍判断以更好地发展经济,而这就需要用经济增长质量来分析。
面对上述问题,发展中经济体在经济数量增长到一定阶段时经济的转型势在必行,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等将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起到更大的作用,尤其是技术创新的作用将凸显。目前,多个发展中经济体乃至于发达经济体都提出了基于本国国情的技术创新战略,提倡教育与创新思维对技术进步和经济的推动作用,如美国的“再工业化”战略、德国的“工业4.0”战略。在数量型增长向质量型增长转变的过程中,人力资本在经济中所起到的作用亦将逐渐增大,环境、资源问题也逐渐受到发展中经济体的关注与重视,经济增长质量亦有所上升。随着发展中经济体经济转型,数量型的经济增长向质量型的经济增长转型,粗放型的经济增长向集约型的经济增长逐渐转型。欧美等发达经济体也同样曾经历过工业化的转型升级过程,因此,本书认为经济增长质量是经济数量提高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结果,重点提升经济增长质量是经济体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必然趋势。
最后,经济增长质量是一个不断演进的复合概念。
质量是对物品或服务优劣程度的衡量,是一个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中的复合概念。经济增长质量亦应是同理,它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不断演进,衡量着经济增长的优劣程度;所处时代不同,经济增长质量的衡量标准也将有所区别,衡量的指标亦要有所不同,因此,经济增长质量应该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和相对的概念。经济增长质量与经济增长数量共同构成经济增长的两个方面。经济增长质量的衡量要包含多个维度,经济增长的效率、经济增长的公平与稳定性、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变化都会对经济增长质量的变化产生重要影响。因而,本书将经济增长质量划分为多个维度进行分析。
(三)如何构建经济增长质量的指标体系?
综合上文对经济增长质量定义的分析、内涵的分析与特征的分析,本书认为经济增长质量应该是一个复合的概念,具有极其丰富的内涵,涉及经济发展中的许多方面。但是,由于数据的可得性与统计指标问题使得构建出的指标体系不可能包括经济增长质量各方面所有的指标,但本书将尽力收集数据以尽可能地涵盖、反映出经济增长质量各方面的主要内容,并在此基础上参考相关文献完善构建经济增长质量的指标体系。
1. 经济增长质量的指标体系设计有什么原则?
第一,系统性原则
在具体分析经济增长质量之前,要先构建一个系统性的、全面性的经济增长质量指标体系,这样才能科学合理地对经济增长质量进行分析。首先要对经济增长的各个方面进行考量,系统地分析经济增长质量的各个方面。根据前文的总结分析,本书将经济增长质量分为三个维度,即效率、公平与稳定以及可持续。在效率维度方面,本书将考虑全要素生产率(TFP)、劳动生产率等指标;在公平与稳定方面,本书将考虑第三产业占GDP比重、第二产业占GDP比重、通货膨胀率、经济波动情况、基尼系数、失业率以及全部股票价格指数等指标;在可持续发展维度方面,本书将考虑单位产出大气污染程度、电力生产指数、发电量等指标。全面、系统地分析其中可得指标,收集具体数据,以通过主成分分析法计算得出中国与印度样本期间内经济增长质量,进而综合系统地分析中国与印度两国经济增长质量变化情况。
第二,可得性原则
经济增长质量包括效率、公平与稳定以及可持续三个维度。效率维度、公平与稳定维度以及可持续维度都包括了许多内容,也可以用许多指标来衡量,但是部分变量的数据并不可获得或代理变量中的部分年度数据缺失严重,这导致经济增长质量部分衡量指标代理变量的数据不可得,但为了全面、系统地分析经济增长质量问题,构建一个全面、系统但又可衡量的经济增长指标体系,本书考虑了大量经济增长质量三个维度的相关因素。经济增长质量指标体系的构建不仅要符合系统、全面原则,还要符合可得性原则,因此,本书选用了主成分分析法。由于各指标之间有一定的相关性,而各个变量又在不同程度上反映着经济增长质量某方面的某些信息,因此,统计数据反映的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具有重叠性。用主成分分析法将多指标化为几个综合指标,不仅可以使数据降维,还可以综合地反映出经济增长质量情况。
第三,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原则
经济增长质量在学术界还属于一个比较新的概念,虽然许多学者都对其进行了分析,但是并未达成一致。钞小静(2009)、胡艺(2010)、赵英才(2006)、Barro(2002)、托马斯等(2001)都对经济增长质量进行了分析,这些研究大多在对经济增长质量进行了定性分析的同时也进行了定量分析。对于经济增长质量而言,它需要以规范分析为基础且通过实证分析来验证。在进行定性分析的时候,首先要把握经济增长的本质问题,由表及里、全面、系统地分析问题;在进行定量分析的时候则需要用数据来检测其变化程度、趋势等,使之成为可衡量的数值,更加直观地对比研究。
第四,动态性原则
通过上文中的分析,本书认为经济增长质量的指标体系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需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变化。对于商品质量指标而言,其需要与需求会随着时间、地点、使用对象以及社会环境的改变而改变,因而,商品质量指标也需要定期修改其规范。同理,经济增长质量的衡量体系也应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发生变化,以具有更好的适应性,而不是保持单一的衡量标准不变。因此,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科技水平的变化,经济增长质量指标体系的构建也应发生变化,反映该时代经济的效率、公平与稳定以及可持续等维度的事实不变,具体衡量指标的代理变量会有细微变化;从全世界的角度来看,不同时期全球所关注的经济问题侧重点不同,用于反映各维度的各代理变量不尽相同,适用于各时期的经济增长质量的指标体系也应有所不同,因此,本书认为构建的指标体系应该符合动态性原则。本书通过对第一章中的经济增长质量相关文献的分析,完善了符合本阶段世界市场环境的经济增长质量体系。根据动态性原则,该体系将随社会时代发展而发生变化,这将有待于以后的进一步研究完善。
第五,可比性原则
目前,许多文献中将经济增长质量的研究样本局限于中国一个国家,尤其是在用计量经济学的方法研究经济增长质量的方面,从经济增长质量的定义到数据的选取都仅仅以中国作为考察对象而并未对其他国家的经济增长质量情况进行研究分析,经济增长质量这一研究课题应该具有世界属性,还应具有可比性。仅研究GDP而未考虑经济增长的成本并不科学,而仅以GDP作为考量指标判断经济发展情况所带来的问题随着时代的发展也愈加凸显,因此,亟需一个更加全面、统一、可比的指标来反映经济发展状况,而经济增长质量这一指标恰好可以满足这一需求,综合反映经济增长的效率、公平与稳定以及可持续等多个方面。
2. 经济增长质量包含哪几个维度?
一个高经济增长质量的经济体应该是基于高度公平与稳定前提下保持经济的高效率、可持续增长。综合前文的分析并参考任保平(2012)、钞小静(2011)、随洪光(2013)等的经济增长质量指标体系的构建,本书认为经济增长质量的指标体系应分为三个维度:第一个维度是效率维度,第二个维度是公平与稳定维度,第三个维度是可持续维度。本书将在后文中具体解释说明。
第一,效率维度
从经济学角度来看,效率是社会能从稀缺资源中所获得的最多东西的性质。经济增长的效率则是尽可能多地利用稀缺资源来使经济快速增长。经济增长质量中的效率代表着单位要素投入可以获得的产出水平,单位投入所获得的产出多则说明要素投入的生产率水平愈高,经济增长质量中的效率愈高,即经济中资源配置愈充分,资源使用率愈高,其经济增长的效率愈高,经济增长质量愈高,一般由劳动生产率、全要素生产率、GDP单位能源使用量等变量来衡量,技术水平、管理水平的提升是提高经济增长质量中效率维度的核心。国际油价暴跌与西方制裁所导致的俄罗斯危机则印证了经济增长效率的提升对经济增长质量的重要性,俄罗斯经济高度依赖石油产业,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管理模式创新等因素并未在其经济增长过程中提供应有的贡献。粗放型经济增长、经济结构比较单一是俄罗斯经济迅速下滑的根本原因。
许多文献都对经济增长中的效率进行了分析,同时也对经济增长效率指标进行了分析,进而构建了经济增长效率的指标体系。胡艺(2010)认为劳动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是评价增长效率最常用的两个指标,并将劳动生产率作为中国经济增长效率评价指标,且分析了不采用全要素生产率的原因[8]。赵英才(2006)将中国经济增长的产出效率指数分为劳动生产率指数、资本生产(产出)率指数、增量资本产出率指数、劳动力技术装备程度指数以及全要素生产率指数五个系类指标[9]。随洪光(2011)则从要素生产率、生产组织效率和市场效率三个方面来设定经济增长效率的指标,包括全要素生产率、劳动生产率、资本生产率、社会商品零售额占工农业总产值的比重、每万人规模以上批发零售餐饮业网点数社会商品零售额占工农业总产值的比重、每万人规模以上批发零售餐饮业网点数[10]。而魏婕(2012)则用全要素生产率、技术效率变动、技术变动、劳动生产率、资本生产率等五项指标来衡量经济增长效率[11]。本书将综合上述文献以及其他学者的有关研究将全要素生产率、劳动生产率、资本生产率以及GDP单位能源使用量等列为经济增长质量的效率的基础指标。
第二,公平与稳定维度
经济增长质量的公平与稳定维度体现着福利分配与劳动成果分配公平程度、经济结构的稳定程度以及其他影响经济增长能否在长时间保持稳定的因素,稳定的经济增长并不是经济体的经济增长长时间维持在某一数值不发生变化,而是说经济体的经济增长某一时间段在一个较小的范围内平稳波动,而不是如经济危机或金融危机期间,经济迅速衰退、GDP增长率大幅减少、失业率增高、金融市场动荡不安,经济波动虽然是存在着经济周期的,但政府通过经济干预、行政干预、结构调整等方式可以有效地将经济周期中的经济波动限制在一定范围内,使经济避免在大起大落过程中造成资源错配,进而影响经济增长的稳定性。经济数量上的快速增长并不意味着其经济公平与稳定性的相应提升,例如,2009年巴西的基尼系数高达0.55、中国的基尼系数为0.49,俄罗斯的基尼系数为0.401。虽然近年来中国的基尼系数有所下降,但2013年中国的基尼系数为0.473,远远高于发达国家的基尼系数,贫富差距过大早已成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巨大隐患。从国际一般标准来看,0.4以上的基尼系数就已经表示收入差距较大,而上述中国、俄罗斯、巴西等发展中国家均已超过0.4,有学者估计部分发展中国家的实际收入差距可能更大。经济增长的公平与稳定维度不仅要包括经济利益在全体成员之间合理而平等的分配,还要包括经济在短期内的波动对长期趋势的偏离应该保持在一个相对小的区间内。金融危机、经济危机传染或本国经济泡沫的破裂都可能会造成经济体短期经济波动过大,进而影响经济增长的稳定性,而城乡差异、地区发展不平衡以及贫富差距等则影响了经济增长的公平性。
经济增长质量的公平与稳定维度一般由通货膨胀率、失业率、基尼系数、第二三产业产值占 GDP比例、贸易依存度等变量计算。钞小静(2009)将经济波动率、通货膨胀率、失业率作为经济增长稳定性的基础指标,并将基尼系数、城乡收入比以及泰尔指数作为成果分配的次级指标[12]。胡艺(2010)则将历年GDP增长率的离散系数作为增长平稳性指标,而将人均地区GDP离散系数作为增长平衡性指标[13]。同时,部分文献还将产业结构变动、经济增长率间距、经济增长波动系数等作为衡量经济增长稳定的指标。但是,多数经济增长质量的研究都未考虑到金融市场,尤其是股票市场对经济增长质量的影响。本书认为随着经济全球化与金融全球化进程,全球各经济体间金融市场的联动性亦随之增强,这已经在许多研究中得以验证,因此在考查经济增长的稳定性时不能缺少对股票等金融市场的稳定性的分析。
对于金融市场稳定性的考察,本书参考了股市交易周转率、股票交易总额/GDP比、银行不良贷款率 、证券市场总市值、证券化率、上市公司总数、股票交易总额、股市交易周转率、S&P全球股票指数年率等指标,而根据数据的可得性与重要性原则,本书选取了全部股票价格指数环比变化率作为衡量股票市场波动的指标,这是因为以前中国资本市场过分强调融资,上市公司和资本市场的管理层一直没有对市值管理予以足够的重视,这也导致了一些业绩优良的蓝筹股长期低迷,与上市公司基本面严重背离的现象层出不穷,在这种背景下,2014年5月出台的新“国九条”中提出了市值管理制度,并明确表示要鼓励上市公司建立市值管理制度。全部股票价格指数环比变化率不仅可以反映经济体的经济波动水平,还可以反映出证券市场的变化水平。综上,本书经过多方考量将通货膨胀率、基尼系数、失业率、投资消费比、汇率波动率 、全部股票价格指数环比变化率、广义货币增长率等列为经济增长的公平与稳定基础指标的代理变量。
第三,可持续性维度
经济增长质量的可持续性则更倾向于生态环境与资源方面。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前生产生活需要又不削弱且满足子孙后代生产生活需要的发展,意味着保护、合理利用以及提升自然资源。可持续发展对未来的生态环境和经济增长起着支撑作用,从经济学上来看,皮尔斯则认为可持续发展是今天的使用不应减少未来的实际收入。经济增长离不开对各种自然资源的利用,环境的污染、自然资源的缺乏以及生态环境的破坏则会限制经济数量上的增长与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仅就中国而言,由于部分地区未合理开采自然资源,资源浪费现象严重,不仅造成自然资源的大量浪费还导致环境的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甚至有时用于环境治理的成本要远远高于所开采的自然资源的收益,中国直至20世纪90年代末,尤其是1998年洪水以后,环境保护问题才被中央政府所重视。另外,世界各国还面临着日益严重的自然灾害,频发的海啸与台风、森林大火等,而这些不断加剧的自然灾害与人类无节制地开采资源、污染环境密切相关,每年都造成人员伤亡和经济财产损失,因此,只有合理、有效地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环境才能保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使经济增长质量长期稳步提高。
中国政府早在1992年7月就根据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的要求决定由国家计划委员会和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等多部门合作编制《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这一议程是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支持和帮助下完成的,并在1994年3月通过,在该议程中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对策以及行动方案等。自此,可持续发展战略一直属于中国的重要发展战略;对于印度而言,可持续发展也是其发展的重要目标,印度前总理辛格在第11届德里可持续发展峰会的开幕式上说印度必须制定具有连续性的政策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使经济发展与保护环境相互促进。其他发展中国家也逐渐重视可持续发展问题,制定符合本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关系着经济增长的未来,因此,本书将可持续发展作为经济增长质量的三个维度之一。
对于经济增长可持续维度的指标构建而言,一般用单位产出大气污染程度、单位产出污水排放量、单位产出固体废弃物排放数等变量来衡量。向书坚(2012)将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自然保护区覆盖率、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等作为经济增长质量的环境系统指数[14]。毛其淋(2012)将单位能耗产出、单位产出固体废弃物排放数、单位产出大气污染程度、 单位产出污水排放数作为经济增长的持续性的指标[15]。另外,随洪光(2013)将每百万居民的专利注册数、R&D 经费、中学入学率、世界经济自由指数(EFW)、单位产出能耗比、单位产出大气污染程度、单位产出污水排放数、单位产出固体废弃物排放数作为经济增长质量指标体系中可持续性的指标[16]。鉴于中印两国部分指标数据不可得的原因,根据经济增长质量指标体系构建的可得性原则与系统性原则,本书将人均能源消耗量、能源消耗量可替代能源和核能使用(占能源使用总数的比例)、每一美元GDP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等作为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指标的代理变量。
3. 经济增长质量指标体系是什么样子?
根据第一章经济增长质量相关文献的分析与第二章中对经济增长质量指标体系的原则分析以及对经济增长质量三个维度的具体分析,本书将经济增长质量的指标构建为如表2.1所示:
表2.1 经济增长质量指标体系
表2.1中的经济增长质量指标体系是在系统性、可得性、可比性等原则下设立的,考虑了许多经济因素与经济相关指标,本书在测算中发现经济增长质量效率指数对折旧率极为敏感,这是由于折旧率通过资本生产率对其造成影响,不同国家的不同时期折旧率不同,同样会造成结果的较大偏离,而全要素生产率对折旧率并不敏感,部分文献中认为全要素生产率、劳动生产率等变量可代表经济增长效率所包含的信息,因此,本书在计算中剔除资本生产率。另外,本书在收集数据过程中发现中印两国的基尼系数缺失较多,这可能会造成结果的偏离,难以在模型中应用,但基尼系数是衡量经济增长公平性的重要因素,因而得在指标体系中列出,所以本书在计算时对难以查到的基尼系数只能先采用估算法来预测数值,虽然这可能会导致结果的偏差;但本书采用的是主成分分析法来提取计算出综合指数,在这一过程中基尼系数对结果所造成的影响有限。尽管如此,本书还是期望在未来有统一的、无缺失的、可比较的基尼系数数据来计算国家间经济增长质量指数,以获取更加精确的数值,然后进行更加准确的经济学分析,进而为各个经济体采取经济决策提供技术支持与参考。
本书认为资本生产率、劳动生产率、全要素生产率等指标是正向指标,这是由于随着资本生产率、劳动生产率、全要素生产率的上升,经济增长的效率提高,进而促进经济增长质量上升。对通货膨胀率、基尼系数、失业率、汇率波动率 、全部股票价格指数环比变化率等指标来说,随着它们的增大,经济稳定性越弱,进而经济增长质量下降,因而,它们属于逆向指标。对于投资消费比、贸易依存度等适度指标而言,它们与经济增长质量之间并没有直接的正相关或负相关关系,其保持在一个适当的范围内更有益于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在经济增长质量指数的计算过程中对正向指标、逆向指标以及适度指标的处理方法将在第四章中具体说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