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产业政策的内涵,经济学界存在多种观点。有人提出,虽然产业政策的表现形式可能千差万别,但其目的都是为了规范经济主体行为和市场竞争秩序,优化经济结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资源,提高经济发展的动力和企业竞争力。所以说,产业政策是各国在实现经济发展过程中所采取的一种必要的手段,产业政策产生和发展的理论依据主要包括以下三种解释`:
1.“市场失灵”说。市场失灵理论认为, 由于市场机制存在种种不完善之处, 如垄断、外部性、信息不对称等, 它不能实现资源有效配置, 因而需要政府的产业政策进行干预。产业政策是为了弥补市场机制可能造成的失误、由政府采取的一种弥补政策,为了弥补市场缺陷,从供给角度对产业活动实施经济干预、引导产业发展而制定的各种政策的体系便成为必要。哈佛大学经济学家丹尼·罗德里克(Dani Rodrik)和里卡多·豪斯曼(Ricardo Hausmann)从市场存在的 “信息外部性”和“协调外部性”两方面缺陷阐述了产业政策的依据。他们认为, 一国生产结构由单一到多样化的转变需要一个“自我发现”的过程, 即企业家引入新技术、试验新的生产线并建立适应本地条件的新产业, 这是一种创新活动。尽管这种创新具有巨大的社会价值, 但由于创新者要承担全部的失败成本,而一旦成功, 由于模仿的存在, 创新者又不得不与他人分享发现的成果, 结果往往使得创新的社会收益大于创新者的个人收益, 这样, 创新活动就会受到抑制, 从而产生“信息外部性”。市场存在的另一个缺陷是协调外部性, 这在规模经济条件下十分明显。许多项目需要同时进行大规模的投资才能赢利, 并且相关的上游和下游投资需要同时联动, 配套设施的完善也会产生高额的固定成本, 因此单个企业往往没有能力完成, 而市场自身的力量又不足以协调不同投资者的行为,能否解决协调问题关系到大量新产业能否建立和发展。正是由于信息外部性和协调外部性的存在, 政府需要通过产业政策对建立新产业及其相关创新活动进行必要的支持, 以保持产业不断进步的动力。通过与市场之间的对话,产业政策换来空间,市场功能能够实现某种程度的增幅效果。例如,一个典型的案例是新能源汽车产业。从环保角度采取的新能源汽车补贴就是一项弥补政策。
2.“赶超战略”说。赶超战略理论从后发国家在劳动力成本、引进技术、规模经济等方面存在的“后发优势”出发, 主张通过产业政策加快产业结构转换, 以实现快速追赶的目标。该理论强调产业政策是政府在市场机制基础上更有效地实施“赶超战略”的需要。它是总结后发国家实现赶超目标的成功经验所得出的理论认识,因而较好地揭示了“为什么后发国家在实现赶超目标的过程中比发达国家更多地运用产业政策”的问题。产业技术创新过程往往是大投入、长周期、高风险的过程,企业投资的内生动力相对有限。同时,新产品、新技术的开发需要基础科研的突破,但基础科研通常属于社会公共知识,企业没有从事基础科研的积极性,因而需要产业政策的鼓励和支持。事实证明,由于“后发优势”的存在,依托自身资源要素禀赋,发展中国家完全可能通过制定和推行合理的产业政策来实现经济的超常规发展,缩短追赶先进国家所需的时间。
3.“国际竞争”说。该理论主要强调,产业政策是为了加强本国产品国际竞争力的政策。该学说强调产业政策是各国更好地参与国际竞争的需要。例如,从国家战略和产业安全角度来看,涉及国家安全、重大项目工程、国家公共服务等诸多领域,需要相应的产业支撑。这些产业的发展不能完全依靠市场,而要有政府的保护补贴。比如,在重大科技创新、航空航天、国防军工等产业上,各国政府都施以强有力的支持性产业政策。“国际竞争”理论较好地解释了当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在致力推行不同形式的产业政策的深层原因。
图2-1 产业政策的目标
归根到底,产业政策主要基于“市场不对称”。一是国内市场不对称带来的市场失灵理论, 二是国际市场不对称带来的赶超战略理论,三是国内外市场不对称所带来的国际竞争理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