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研究是创新之源。基础研究领域每一个重大突破,通常都会对科技创新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基础研究越来越成为发明与创新的源泉。无论是经典物理学、电子理论、量子理论,还是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纳米技术,基础研究领域每次取得的重大进步都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巨大动力。近几百年来,以基础研究为源泉的科技创新极大解放了社会生产力,提高了社会生产效率,推动人类经济社会高速发展。若把现代科学技术比作一条长河,那么基础研究就是这条河流的源头。
1.加大基础研究投入,优化基础研究资助模式。
基础研究是技术创新的源泉,是一个国家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但具有研究周期长、风险大、结果难以预测等特点。政府需在研究投入中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应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投入,解决基础研究作为公共品而导致的社会资金投入不足困境,引导社会力量提高对基础研究的关注,为建设创新性国家的战略目标构筑坚实基础。在强化竞争性项目经费投入的同时,也应加强对进行基础研究人才队伍的支持,提高对国家重点实验室和科研机构的经费补助以及设备更新支持,营造宽松自由的科研环境。确保科研人员自主决策,开展原创度高、探索性强的科研活动,产生更多高质量的成果。另外,在强化对基础研究财政投入的同时,也应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和民间力量开展基础研究。一方面,引导要使其充分认识基础研究对技术竞争力的支撑作用。另一方面,政府应在改善宏观环境、加大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积极多下功夫,提高企业自主创新意识。支持企业建立重点实验室或与科研院所合作联合建立实验室,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从而为企业长久发展提供战略支撑,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筑就充满市场活力的微观基础。
2.强化基础研究的战略部署,创造良好科研环境,优化科研评价体系。
今后应在关系国家发展战略领域部署一批重点研究课题;结合国家战略需求,鼓励自由探索;优化科研评价体系,重视对基础研究的质量评价。第一,应强化科研基础平台建设,改革基础研究领域科研计划的管理模式,加大对具有重大原创性、突破性创新项目的支持。以满足国家重大战略科技需求为目标,注重科研平台建设的顶层设计。以提高原始性创新能力为目标,更深层次地统筹项目、人才和科研基地建设。加强基础研究的资料共享和协同技术攻关,提高基础研究的系统性和整体性。第二,建立科学的基础研究成果评价办法,强化对原始性创新考核,注重科研道德建设,改变基础研究低水平重复困境。长期以来,我国科研立项过分注重研究目标的实现可能性,使得申报者热衷于成功性大的项目。具有原始性重大创新、高风险的基础研究项目通常较难得到评价专家的认可。应完善对项目创新性的评价标准,对基础研究全面引入同行评价,评价重点从成果数量转向成果质量和原创价值。将原创性摆到项目立项的突出位置,鼓励具有原始性创新的研究。弘扬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营造摒弃浮躁、宽容失败的科研环境。在全社会形成崇尚创新、尊重知识、崇尚科学的氛围,使从事基础研究的专家能潜心研究、大胆开拓,取得更多具有高质量、高影响力的原创性突破。
3.重视对基础研究领域人才的培养。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对基础研究领域上的人才培养重视程度比较低。高校和科研院所是培养人才的基地,近年来我国在工商管理、市场营销、法律、金融等应用专业的毕业生数量增加,但与基础研究相关的学科未得到足够重视,理工科学生比例下降。加上基础研究投入有限,造成我国基础研究领域国际一流的领军人才缺乏。如果说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之源,那么,人才就是科技创新之本。应采取积极措施吸引高水平人才投身基础研究活动。(1)加大对基础学科的扶持力度,支持理工类院校和相关学科的发展,鼓励高水平人才报考理工科,提高自然科学领域基础性人才的数量和质量。(2)鼓励大学生、研究生参与基础研究,给予其充足的科研经费和优越的科研环境,激发其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使其在基础科学领域开拓创新。(3)支持青年人才独立开展基础研究,探索前沿性科学领域,推出高影响力的原创成果。根据科技人才发展规律,中青年时期一般是科学家取得突破性创新的峰值年龄。从诺贝尔奖获得者年龄可知,科学家完成突破性创新的高峰期约30至40岁(很多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应大力培养和使用具有高水平的中青年科技人才。在严格遴选的前提下,坚持“不拘一格降人才”,加大对青年人才的支持,使我国在前沿性科技领域取得掌控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