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农村战略地位的认识,是一个与时俱进的发展过程。从坚持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到强调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农村的战略定位,内容更加丰富,战略地位更加重要。农村的发展,对于实现“中国梦”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农村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它的基础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农业是确保粮食安全的基础。“粮食安天下”,粮食是维持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必需产品。尤其是在人多地少、自然资源匮乏、人地矛盾日益紧张的条件下,高度重视农业的发展,推动农业增长,增加粮食产量,确保粮食长久安全,显得尤为重要。确保粮食安全的关键,就是保持粮食的自给率。因为随着世界人口的增长,粮食供应日益紧张,世界不可能为一个占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的大国提供粮食。“谁来养活中国”论调的出现,反映了国际社会对中国粮食问题的忧虑。同时,粮食也是支撑国家自主的战略产品,在激烈的大国博弈中,粮食日益成为影响一国国家独立、主权完整的重要武器,“谁控制了粮食,谁就能控制人类”,谁就握有更大的胜算。二是农村是社会稳定的基础。“农村稳天下稳”,我国当前农村户籍人口占全国人口53%,其中,城乡两栖流动人口占大约10%,常住人口占约44%。农村承载着如此庞大的人口,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对于整个国家稳定发展影响举足轻重。尤其是在经济新常态的环境中,农村稳定的发展可以确保我国经济调整的软着陆。2007年—2008年受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沿海地区外向型经济受到冲击,2500万农民工下岗、失业,返乡回家渡过难关,没有发生社会的动荡。目前,城市经济正在转型升级,大量中老年农民工返乡务农,缓解了城市就业压力,保证了经济调整的软着陆。
精彩论述
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是兴农之要。在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大背景下,作为缩小城乡发展差距的重大战略举措,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推进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城乡要素平等交换,稳步提高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
——新华社评论员
农村是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农业、农村是国民经济发展的短板,也是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近年来,政府通过发展现代农业、推动农村城镇化,实现了农村的快速发展。农民可支配收入增长快于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长,农村消费增长快于城市消费增长,城乡差距由2003年的3.31:1,缩小到2015年的2.9:11,极大地支撑了国民经济的转型调整。农村成为国民经济的新增长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以农村信息化为基础,以农村电商网络平台为杠杆,推动城乡产业的整合,构建了“农业+电商+物流+金融+销售”的现代农业体系,“深耕农村”为国民经济注入新活力。二是以农产品为基础的食品产业成为新常态下增长速度最快的非周期性产业。从国际经验来看,发达国家工业食品的消费约占饮食消费的90%,是消费主流,我国尚不足30%,仍有巨大的成长空间。三是以绿色生态、农耕文化为基础的乡村旅游业,成为经济发展的新亮点。在三大黄金周期间,全国有70%的城市居民选择到乡村去旅游,每个黄金周形成约6000万人次的乡村旅游市场。近年来,乡村旅游景(区)点接待游客量超过3亿人次,旅游年收入超过400亿元。
农村是中华文明的教育基地。中华文明是生态文明,华夏民族是敬畏自然的民族,“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始终贯穿在几千年的农事活动中。众多“巧夺天工”、“天人合一”的农业生产系统,比如,都江堰水利工程、浙江青田稻鱼共生模式,云南元阳高山梯田等,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也是传承生态文明的鲜活案例。农村不再是落后、愚昧的象征,而是中华民族骄傲的场所。中华文明是农耕文明,农村是中华民族“血脉相承”的“根”据地,每个华夏儿女“上溯三代”都是农民,每个炎黄子孙都会“回归故里”,祭拜祖先、瞻仰祖宅,完成“认祖归宗”的“规定动作”。
名词解释农村像一个磁铁吸引着我们每一个人。从这个意义上说,农村是农耕文明的体验基地,是中华民族扎根沃土的“根”据地。
浙江青田稻鱼共生模式
这是一种典型的生态农业生产方式,水稻为鱼类提供庇荫和有机食物,鱼则发挥耕田除草,松土增肥,提供氧气,吞食害虫等功能,这种生态循环大大减少了系统对外部化学物质的依赖,增加了系统的生物多样性。青田县自公元9世纪开始一直保持着这一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并不断发展出独具特色的稻鱼文化,2005年6月该系统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列为中国第一个世界农业文化遗产。
综上所述,在新时期,农村不仅是粮食基地、劳动力蓄水池、城市经济的依附者,更是拥有城市不可替代的经济、文化、保障等多种新功能,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一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