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同发达国家相比无论是劳动力素质、技术水平、资本充裕程度等诸多方面,中国都不占上风。支持中国30多年来高速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就是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带来的“人口红利”。在原有的农村小农经济上存在着大量剩余劳动力,根据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理论,存在无弹性供给的历史阶段,这也是中国产品价格便宜的原因所在。浙江省制造业产业集群也是沿着这样的路径起步的,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浙江省的劳动力成本逐渐提高。同全国其他省份相比浙江省劳动力成本较高,2014年浙江省平均月工资水平已经超过4500元,一类地区[1]最低月工资水平已达1650元。劳动力成本的优势不再,推动浙江省制造业产业集群进一步国际化的动态比较优势何在?综合来看,当前浙江省制造业产业集群主要呈现出以下3个特征。
劳动力成本比较优势弱化
与全国整体情况类似,浙江省制造业产业集群的主营产品集中于劳动密集型,其代表性的产业诸如制鞋业、纺织业等。还有一类集中于中低技术密集型产品的生产,诸如小五金、小家电等。长期以来,浙江省产业集群忽视创新驱动,主要是以技术引进和模仿创新为主,且自主创新能力较差。2013年浙江省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比重仅占出口额的6.87%。这一方面说明浙江省出口产业集群集中于传统行业,创新能力较其他先进省份低下。浙江省出口产业集群总体上形成了以数量扩张为主的运行模式,其特点就在于低价格、低成本、低质量。所以浙江省出口受世界经济危机的冲击比浙江周边区域的江苏、山东等省要大得多。近年来,伴随要素成本特别是劳动力成本的显著上升,浙江省在劳动力密集型产业方面的比较优势日趋弱化。
但是,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并不意味着浙江省劳动密集型产业集群丧失了竞争优势,而是说要在人力资本上做文章,大力提升集群内部人力资本积累,焕发出新的竞争优势。发达国家的先进劳动密集型产业集群均坚持品牌优先、质量第一、服务领先的发展理念,因而长期把持了高端市场需求。浙江省劳动密集型出口产业集群要通过人才引进,把简单加工式的旧产业发展模式转变为研发设计型的高端劳动密集型产业。这样的比较优势转变不仅不会使得浙江省劳动密集型出口产业集群衰落,而且还能带动一批新兴的富有创新意识的现代化企业的诞生,从而实现传统产业的新生。
技术要素有待升级
2009年开始受到金融危机的持续影响,中国原有的产业优势难以为继,中国政府提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构想。立足我国国情和科技、产业基础,现阶段重点培育和发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产业。浙江省在先进技术的存量上与上海、广东、江苏等省市相比存在较大差距,流量也不占优势。浙江省制造业产业集群也大都集中于中小规模、中低技术难度的制造业生产上,事实上国内先进省份的产业集群已经向国际高端市场发起了冲击,部分产品也初步具备了国际竞争力。浙江省制造业产业集群则仍处于相对较低的发展水平,动态比较优势要求提升技术水平,而浙江省却还未能较快地实现这一转变。
在可预见的将来,浙江省的制造业产业集群将会面临来自发达国家技术前沿的挑战。这种情况下,企业应主动将改进技术水平,提升研发实力作为良性发展、持续经营的重要手段。这一动态比较优势的转变会造成相当大的“沉没成本”,因为技术的进步一方面来自学习和引进,但是随着浙江省出口产业集群的技术水平逐渐提升,学习的空间就开始减小了,自主研发的重要性就会凸显。这就需要政府、社会、机构等诸多方面携手并进,才能实现浙江省制造业产业集群技术优势的转变。
企业家精神期待提升
浙江省产业集群的区域特色是“小商品、大市场、低成本、高效益”的特点,在全国起步最早、规模最大,在产品价格和生产规模等方面具有优势。浙江省还具有一批富有创新精神和冒险精神的企业家,丰富的企业家精神是浙江省新时期最为可贵的比较优势。但是也应看到,浙江省目前具有出口竞争力的产品大多是科技含量较低的小商品,如纺织、服装、鞋类等劳动密集型产品。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业尚未能形成竞争优势,亟须转换比较优势动力。
浙江省制造业产业集群的企业家精神资源尚未能得到充分的挖掘,作为企业家应该怀有世界眼光、不满足于现状,开拓进取。浙江省不乏马云、宗庆后等全国知名的企业家,他们的创业故事就是企业家精神的光辉体现。浙江省的制造业产业集群应该充分弘扬浙江的创业精神、创新精神,并将其投入到生产和研发活动中去。从成功的产业集群案例来看,集群内部是否具有领军型的企业家是至关重要的。美国的硅谷堪称世界的信息技术“梦工厂”,它的发展除了依靠背后斯坦福大学雄厚的科研实力,也是因为有一批世界领先的企业家引领的结果。在现代化产业集群的构建过程中企业家精神的作用应该是第一位的,没有好的企业家精神作为依托,企业组成的产业集群就会缺乏进行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的动力,陷入一种低水平均衡状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