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模式创新机制

模式创新机制

时间:2023-07-1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浙江省制造业产业集群正是需要通过深入的国际化来倒逼产业集群向创新集群转变,进一步提升集群内部企业的创新意识和创新动力。政府的出口退税政策,进一步刺激了数量众多的浙江省制造业产业集群对外出口,已获得更多的税收优惠和市场需求。因此,需要进一步扩展浙江省产业集群国际化的形式,提升国际化的水平。长期以来,浙江省制造业产业集群大都重视产品的生产而忽略对其质量和认知度的打造。

发展模式是一个地方或者一个集群的基本战略选择,发展模式从深层次决定了该地方或者该集群的产业发展模式和竞争水平,因而对该地方或者该集群的国际化发展具有较为深远的影响。

内源式发展向外源式推进转变

如果比较沿海各省份自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历程可知,浙江省与其他省份相比更加重视民营企业的发展,通过民营企业自发的发展与壮大来提升经济发展水平。这其中的经济逻辑是:民营企业最为贴近市场,最能感受到市场中的潜在需求,通过技术引进和模仿创新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其好处在于充分挖掘现有市场需求不足,敢为人先,率先发展,取得前期的垄断收益,进而不断积累产业壮大所需的资金。其不足之处在于其大都从眼前利益出发,不具有较长的“时间偏好”,因此在自主创新和提升产品质量上没有特别强的动力。事实上,早期民营企业的发展大都是沿着“搜寻—模仿—市场—竞争—衰落”这样的路径发展的。企业家精神支撑着这种市场空缺的搜寻,这样的发展路径结果是形成了浙江省数以百计的各种块状经济,极大地提升了浙江省人均收入水平。2014年浙江省城镇居民人均收入达40393元,排名全国前三位。

2014年最为流行的经济词汇是“新常态”,中国经济面临着降速换挡的新常态。在这种客观现实的背景下政府进一步强调创新驱动和市场获取的重要性,在这两方面浙江省还存在不少的问题,特别是创新驱动经济发展。创新对企业来说是“双刃剑”,它一方面可能带来潜在的巨大收益,另一方面会增加企业的成本,因此“倒逼机制”可能更会激励企业进行创新。浙江省制造业产业集群正是需要通过深入的国际化来倒逼产业集群向创新集群转变,进一步提升集群内部企业的创新意识和创新动力。将浙江省以立足本土需求为主的民营企业发展为具有世界眼光、积极开拓海外市场的现代化企业。

单纯出口向深层次对外开放转变

同大多数中国企业的情况相似,浙江省产业集群的国际化大都仅仅限于出口,而在这些出口当中还包含了相当数量的加工贸易出口。这种局面的产生主要是同我国“出口创汇”和“增进外需”的政策息息相关的。其主要依托是浙江省相对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和较为完整的工业配套设施,具备以低廉的价格向国际市场提供大量产品的能力。政府的出口退税政策,进一步刺激了数量众多的浙江省制造业产业集群对外出口,已获得更多的税收优惠和市场需求。但是单纯的出口一方面无法深入了解国外市场,进一步接受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的溢出。另一方面,浙江省原来所依托的劳动力成本比较优势是不可持续的,早有经济学家提出中国已经跨过“刘易斯拐点”,人口红利正在远离中国。因此,需要进一步扩展浙江省产业集群国际化的形式,提升国际化的水平。

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欧美市场面临着严重的挑战,部分具有雄厚实力的跨国公司也出现了亏损和破产的风险。此时也是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的元年,除了国有企业的海外投资以外,众多民营企业,特别是浙江省的民营企业开始走出国门,进入国际市场。这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2010年浙江省的吉利控股集团完成对沃尔沃汽车的收购,这宗超过15亿美元的收购案也标志着浙江省民营企业具备了相当实力的海外投资能力。浙江省产业集群由于常年的出口,积累了一定的海外市场运营经验,与其他企业相比具备更强的海外市场拓展能力。以浙江省乐清电器产业集群为例,该集群最早集中于低压电器的生产制造,后来陆续向中低压、中高压、高压发展,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电器产业链。2012年,乐清规模以上工业电气行业实现产值624.17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58.81%,其核心产品低压电器多年来一直占全国市场份额的60%以上,是名副其实的“中国电器之都”。该产业集群仍以立足本土为主,出口为辅。为了进一步提升集群的技术和研发水平,集群内部的核心企业均展开了技术合作。2006年,施耐德和德力西合资建立德力西电气有限公司。合作引入了施耐德的生产组织方式、人员管理方式、销售方式等,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除了对外投资和技术合作之外,有条件的制造业产业集群还应该积极寻求在海外建设研发中心和营销中心,以更为主动的方式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从而获取更多的竞争优势。长期以来,浙江省制造业产业集群大都重视产品的生产而忽略对其质量和认知度的打造。事实上,占据国际市场的秘诀不仅仅在于拥有较低的价格,而更多的是过硬的产品质量和品牌认知度。

块状经济向现代化产业集群转型

浙江省是民营企业大省,宽松的市场环境、相对较少的国有企业和良好的企业家精神为浙江省注入了发展民营企业的巨大动力。在其发展过程中,相近的地理区域内形成了各种类似的产品制造企业,其形成一方面来自相邻企业的溢出,另一方面来自规模经济带来的相对较低的成本。块状经济的产生极大地促进了浙江省经济,特别是县域经济的发展,使浙江省在人均收入水平上领先于其他省份。

块状经济是经济体内部自发形成的,但是存在着较大的局限性。一是,块状经济通常没有价值链分工,其存在的基础是大量产品生产可以降低成本,获取规模经济优势。但是,在块状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后就会出现企业众多、产品类似、过度竞争的问题,使得块状经济成为一种“零和博弈”,不利于集群内部企业的良性发展。二是,块状经济通常是通过较好的市场开拓能力发现并扩展产品市场,而并不重视对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的提升。这方面的例子俯拾即是,比如说义乌小商品市场,虽然其具有较好的市场扩展能力,但是同国外相似的小商品制造企业相比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均相对较低,低廉的成本支撑了其发展,但是却难以形成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打破块状经济藩篱的有效手段是形成少数具有影响力的集群龙头企业和为该企业作为配套的上下游企业。只有当企业的规模扩大,产品销售利润提升时,为了进一步扩大再生产、提升利润水平,企业才会具有较强的动力进行创新、研发。上下游的配套,一方面会实现“互利多赢”,另一方面会增进集群龙头企业的竞争力。

现代化产业集群在上述基础上更加强调集群内部的学习能力和研发能力。集群内部虽然会面临同类型企业的竞争,但是为应对激烈的外部挑战,现代化产业集群内部企业会形成各种层次的战略联盟,以此来形成集群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例如,龙头企业之间可以共建研发中心,实现价值链合作,利用各公司不同的优势获取更强大的外部竞争能力。在重视知识产权保护的基础上,要强化集群内部企业的学习和溢出能力,以大带小。同时,应积极寻求同高校和科研机构合作,搭建协同创新平台,实现核心技术的获取。

由传统贸易方式向“互联网+”模式转变

李克强总理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鲜明地指出“互联网+”实际上是“创新2.0”下互联网发展新形态、新业态,是知识社会“创新2.0”推动下的互联网形态演进。可以说,“互联网+”产业形态是两化深度融合的体现,是引导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中国以及浙江未来产业集群体系发展的必然趋势。浙江省制造业产业集群在“互联网+”模式的转变上具有先天优势。一是产业基础雄厚,浙江省现有全国最大的电子商务平台企业阿里巴巴,旗下电子商务业务包含了B2B、B2C、C2C、O2O等模式,特别是在第三方支付平台建设上处于全国前列,形成了闭环式发展的电子商务旗舰企业。二是政策优势明显,2015年3月7日,国务院批复设立中国(杭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以下简称综合试验区)。批复明确提出,要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为动力,着力在跨境电子商务交易、支付、物流、通关、退税、结汇等各环节的技术标准、业务流程、监管模式和信息化建设等方面先行先试,通过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服务创新和协同发展,破解跨境电子商务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和体制性难题,打造跨境电子商务完整的产业链和生态链,逐步形成一套适应和引领全球跨境电子商务发展的管理制度和规则,为推动我国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这就让杭州市乃至整个浙江省站在了发展跨境电子商务的政策高地,具备了转型的先发优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