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精耕细作,以求熟能生巧、技艺精进,这或许就是他们成功的秘诀之一。
欧阳修曾讲过一个《卖油翁》的故事:
北宋时期,有个射箭能手叫陈尧咨。有一天,他在家练箭,十中八九,旁观者拍手称绝,陈尧咨自己也很得意,但观众中有个卖油的老头只略微点头,不以为然。陈尧咨很不高兴,问:“你会射箭吗?你看我射得怎样?”老头很干脆地回答:“我不会射箭。你射得可以,但并没有什么奥妙,只是手法熟练而已。”在陈尧咨追问老头有啥本领后,老头把一个铜钱盖在一个盛油的葫芦口,然后用勺子舀了一勺油,高高举起,倒了下来,只见油细若丝,穿钱眼而过。勺里的油倒完了,铜钱上却没有一点油星。老翁说:“我这也是没有什么,只不过手熟而已。”
这个家喻户晓故事印证了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熟能生巧,练则精通。不管做什么事情,只要勤学苦练掌握规律,就能找出许多窍门,干起来得心应手。工作也就如此。工作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完善、不断积累的过程。只要我们能够不断地学习和掌握技术业务,就能够把一项工作做到运用自如的程度。换句话,就是做好了平凡的工作,把一件平凡的工作做到了极致。这就是工匠精神。
明朝万历年间,北方的女真为患一时。朝廷为了要抗御强敌,决心重修万里长城。当时号称天下第一关的山海关,早已年久失修,其中“天下第一关”的题字中的“一”字,已经脱落多时。万历皇帝募集各地书法名家,希望恢复山海关的本来面貌。各地名士闻讯,纷纷前来挥毫,但是没有一人的字能够表达天下第一关的原味。皇帝于是再下诏告,只要中选,就能够获重赏。经过严格筛选,最后中选的竟是山海关旁一家客栈的店小二,真是跌破大家的眼镜。
在题字当天,会场被挤得水泄不通,官家早就备妥了笔墨纸砚,等候应征者前来挥毫。只见主角抬头看着山海关的牌楼,舍弃狼毫巨笔不用,拿起一块抹布往砚台里一蘸,大喝一声:“一”,十分干净利落,立刻出现绝妙的“一”字。旁观者莫不报以惊叹不已的掌声。有人好奇地问店小二如此成功的秘诀,这位店小二久久无以回答,后来勉强道:其实,我想不出有什么秘诀,只是在这里当了30多年的店小二,每当我在擦桌子时,就望着牌楼上的“一”字,一挥一擦就这样而已。
原来这位店小二的工作地点,正好面对山海关的城门,每当他弯下腰,拿起抹布清理桌上的油污之际,这个视角正对准“天下第一关”的一字。因此,他不由自主地天天看、天天擦,数十年如一日,久而久之,就熟能生巧、巧而精通,这就是他能够把这个“一”字临摹到炉火纯青、惟妙惟肖的原因。
当店小二临摹到一定“量”时,技法必然达到相对熟练的水平,自然会总结出一些经验和方法,并产生“质”的变化。做任何事情都是一样,只有多接触,多模仿,多实践,你才能掌握它。
这种“熟能生巧”的方法也同样适用于工作。再复杂的工作,只要干的多了,自然而然就会熟练起来。经验是慢慢积累的,水平也是逐渐提高的,这是一条千古不变的定理。
俗话说:熟能生巧,巧能生精。丰富的实际经验会使你的工作进入到一个良性的轨道之中,而这会让你的工作效率不断提高,工作质量不断改善。因此,我们要不断积累实际经验,努力学习各种知识技术,力求把工作做到更全、更细、更稳。
洛克菲勒最初在石油公司工作时,既没有学历,又没有技术,被分配去检查石油罐盖有没有自动焊接好。这是整个公司最简单、枯燥的工序。
每天,洛克菲勒都会看到上百次机器的同一个动作。首先是石油罐在输送带上移动至旋转台上,然后焊接剂便自动滴下,沿着盖子回转一周,最后工作完成,油罐下线入库。他的任务就是注视这道工序,从清晨到黄昏,检查几百罐石油,每天如此。
每半个月后,洛克菲勒忍无可忍,他找到主管请求改换其他工种,但被拒绝了。没有办法,洛克菲勒只好重新回到焊接机旁,既然换不到更好的工作,那就多积累些经验,把现在的工作做好再说。
洛克菲勒开始认真观察罐盖的焊接质量,并仔细研究焊接剂的滴速与滴量。他发现,当时每焊接好一个罐盖,焊接剂要滴落39滴,而经过周密计算,结果实际只要38滴焊接剂就可以将罐盖完全焊接好。经过反复测试、实验,最后洛克菲勒终于研制出“38滴型”焊接机,也就是说,用这种焊接机,每只罐盖比原先节约了一滴焊接剂。就这一滴焊接剂,一年下来却为公司节约出几百万美元的开支。
“熟能生巧”,工作经验的积累可以让你的工作时刻都处于良性的轨道之上,提高工作效率就是轻而易举的事。
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不能积累经验的工作,只有不能积累经验的人。没有无价值的工作,只有让工作无价值的人。工作有无价值,能否积累经验,取决于你自己。所以,无论做什么工作,你需要努力积累有足够的经验,这样你才能在竞争中脱颖而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