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预想“差不多”,其实“差很多”

预想“差不多”,其实“差很多”

时间:2023-07-1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从本质上讲,“工匠精神”是一种认真精神,追求的是从精致到完美,而与此相对应的则是“差不多精神”—凡事只满足于99%甚至90%,而不去追求99.99%甚至100%。在生活节奏加快的今天,“差不多”理念大行其道,很多人凡事都得过且过,要求“差不多就行了”。“差不多”是一种消极怠慢的工作和人生态度,其潜伏性和危害性极大。“差不多”心理是要不得的,尤其是在工作中。

从本质上讲,“工匠精神”是一种认真精神,追求的是从精致到完美,而与此相对应的则是“差不多精神”—凡事只满足于99%甚至90%,而不去追求99.99%甚至100%。工作中出现的很多问题,都与这种“差不多精神”有关。

那么,什么是差不多精神呢?

可能看过胡适先生所写的小品文—《差不多先生传》,大家就会有所了解。

你知道中国最有名的人是谁吗?

提起此人,人人皆晓,他姓差,名不多,是各省各县各村人氏。你一定见过他,也一定听别人提起过他。差不多先生的名字天天挂在大家的口头上,因为他是全国人的代表。

差不多先生的相貌和你我都差不多。他有一双眼睛,但看得不很清楚;有两只耳朵,但听得不很分明;有鼻子和嘴,但他对于气味和口味都不很讲究;他的脑子也不小,但他的记性却不很好,他的思想也不很细密。

他常常说:“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精明呢?”

他小的时候,妈妈叫他去买红糖,他却买了白糖回来,妈妈骂他,他摇摇头道:“红糖和白糖不是差不多吗?”

他在学堂的时候,先生问他:“直隶省的西边是哪一个省?”他说是陕西。先生说:“错了。是山西,不是陕西。”他说:“陕西同山西不是差不多吗?”

后来,他在一个店铺里做伙计,他会写,也会算,只是总不精细,十字常常写成千字,千字常常写成十字。掌柜的生气了,常常骂他,他只是笑嘻嘻地说:“千字比十字只多一小撇,不是差不多吗?”

有一天,他为了一件要紧的事,要搭火车到上海去。他从从容容地走到火车站,结果迟了两分钟。火车已经开走了。他瞪着眼,望着远远的火车上的煤烟,摇摇头道:“只好明天再走了,今天走同明天走,也还差不多。可是火车公司,未免也太认真了,8点30分开同8点32分开,不是差不多吗?”他一面说,一面慢慢地走回家,心里总不很明白为什么火车不肯等他两分钟。

有一天,他忽然得一急病,赶快叫家人去请东街的汪大夫。家人急急忙忙地跑去,一时寻不着东街的汪大夫,却把西街的牛医王大夫请来了。差不多先生病在床上,知道寻错了人,但病急了,身上痛苦,心里焦急,等不及了,心里想:“好在王大夫同汪大夫也差不多,让他试试看吧。”于是这位牛医王大夫走近床前,用医牛的法子给差不多先生治病。不到一刻钟,差不多先生就一命呜呼了。

差不多先生差不多要死的时候,一口气断断续续地说道:“活人同死人也差……差……差……不多……凡事只要……差……差……不多……就……好了……何……何……必……太……太认真呢?”他说完这句格言,方才气绝。

他死后,大家都很称赞差不多先生样样事情看得破,想得通,大家都说他一生不肯认真,不肯算账,不肯计较,真是一位有德行的人,于是大家给他取了个死后的法号—圆通大师。

后来,他的声名越传越远,越久越大。无数人都学他,于是人人都成了一个差不多先生—然而,中国从此就成一个懒人国了。

这个故事十分传神地刻画了差不多精神。

在生活节奏加快的今天,“差不多”理念大行其道,很多人凡事都得过且过,要求“差不多就行了”。这是与工匠精神背道而驰的。工作是万万不可“差不多”的,试想一下,如果我们在面对每一项工作、处理每一个细节时,都存有“差不多”的心理,带着“差不多”的态度,不尽心尽力地去认真对待、去刻苦努力,那么即使我们都用90%的“差不多”标准去对待每一项工作、处理每一个细节,那么到了5个具体环节之后,就只能得到90%×90%×90%×90%×90%=59%的“差许多”的成绩了,而绝不会是90%的平均值的成绩。在有些情况下,还可能低于这个分数,甚至最终变成零分或负分,“差不多”就成了“差很多”,成了天壤之别。所以,无论在哪个岗位上,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多问自己几次“真的可以‘差不多’吗?差的那一点会给自己、给公司、给顾客带来什么害处?”

2004年2月15日,吉林市中百商厦发生特大火灾,导致54人死亡,70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达400余万元。然而,这样一起严重的事故,其直接原因竟然仅仅是一个烟头:一位员工到仓库内放包装箱时,不慎将吸剩下的烟头掉落在地上,随意踩了两脚,在并未确定烟头是否被踩灭的情况下匆匆离开了仓库。当日11时左右,烟头将仓库内的物品引燃。

恰在这时,中百商厦当日保卫科工作人员违反单位规定,擅自离开值班室,未对消防监控室进行监控,没能及时发现起火并报警,延误了抢险时机。当他们得知火情后,又违反消防安全管理的有关规定和本单位制定的灭火和应急疏散方案中的规定,未能及时有效地组织群众疏散,致使造成特别严重的后果。

一个烟头,54条人命!

事情就是这么简单,简单得令人难以承受。

虽然政府对这起特大火灾的处理已落下帷幕,但火灾刻在人们心中的印记、留给社会的思考却远未结束。表面看来,是一个小小的烟头引起了这场人间惨剧,但是寻找其根源,夺去54条人命的,不是现实中忽明忽暗的烟头,而是工作人员所持的“差不多”的工作态度?—对责任和职守的疏忽—是另一个深藏在人们心中的更为可怕的“烟头”。

在这次事件中,那位丢弃烟头的员工何尝想将中百商厦这座大楼变为废墟,又何尝想使54个生灵瞬间消失,可是他应该想到却没有想到的是,他的一个小小的举动,确实把他人的生命和财产推到了危险的边缘,进而酿成了惨祸。保卫科员工何尝想到自己工作中的疏忽大意为火灾埋下了如此之深的隐患,而这样的隐患竟将54条鲜活的生命引向了不归之路,使400余万元财产付之一炬?可是这些人应该想到却没有想到的是,正是他们的不负责任、漫不经心、凡事要求“差不多”就好的举动,把那些鲜活的生命推向了死亡的深渊,致使一切无法挽回。

“差不多”是一种消极怠慢的工作和人生态度,其潜伏性和危害性极大。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可以听到诸如“跟某某做得差不多”“干的差不多就行了”“看上去差不多一样”等话语,有些人竟把“差不多”作为了自己的一句口头禅,习以为常,当成了一种对待工作的态度,见怪不怪,导致工作标准低下,工作成绩平淡,甚至出尽洋相,成为安全隐患,酿成事故案件。

“差不多”心理是要不得的,尤其是在工作中。一定要消灭差不多”心理,别轻视你做的每一件事,哪怕是一件小事,你也要竭尽全力、全心全意地把他做好。我们所缺少的不是技术、设备、流程和理论,而是严谨的工作态度。

只有抛弃“差不多”的工作态度,才能够迅速培养起严谨的品格,获得超凡的智慧,才能让自己从普通员工迈向优秀员工的行列,甚至达到更高的境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