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雄飞
从宽泛意义看,《资本论》的逻辑起点问题也就是如何看待《资本论》开篇问题。这是由于,《资本论》开篇中的价值、交换价值、价值形式等,都可以看成与“商品”这一范畴的内涵相关的规定,而“商品按其价值出售”,又是马克思“作为出发点的前提”。[53]对于货币,按马克思的方法则只能从商品的内在规定中引申出来。因此,这些规定最终必然归结为“商品”这一具体的逻辑起点。并且,这样宽泛的理解有一个好处,就是能与《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直接对应起来,因为马克思在这里举出了“开篇”中的“劳动”、“货币”这两个最简单的范畴作为例子。与此相应,把商品看成《资本论》的逻辑起点,实质上也就是把商品看成特定社会经济关系的“实在”表现,它表现着劳动价值理论的各种本质规定。因此,探讨的重点应该是这里的本质规定与现实的资本主义生产的关系。遵循这一思路,我们才能理解马克思这一说法:这里作为出发点的商品,“是劳动产品在现代社会所表现的最简单的社会形式”。[54]
依照马克思的科学实证主义方法,为揭示发达资本主义生产的最一般生命机理,马克思首先用“抽象力”设定一种“普遍化的简单商品生产”,这是类似于实验科学的严格实验条件,尽管这种简单商品生产在历史和现实中存在着,但“普遍化”的程度是未曾有过的,也是简单商品生产不可能达到的,因此,它来源于历史和现实,又高于历史和现实。由于所剖析的对象是特定的发达资本主义生产,尽管通过人体的解剖能够以特有的方式显示商品生产的一般意义,其性质必然是首先从属于发达资本主义生产这一被剖析的对象本身。依照这种思想,这里独立进行商品生产和交换的“个人”,应该看成市场主体的符号,或者说是企业“法人”;市场主体内部的生产关系暂时完全忽略,由于生产资料简单补偿,不同企业的生产条件的差别也同时忽略。正因为这里的分析以发达的资本主义生产为前提,商品生产和交换具有典型意义,典型地符合价值规律的要求。依照科学实证主义方法,我们首先预设这些基本的结论,然后,通过大量的文献发掘,对这样的预设加以检验。从而把握马克思的思想史料,真正理解它们的内涵,并对它们作出逻辑一致的理解。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版序言”中指出:本书的第一篇特别是分析商品的部分,是最难理解的。关于这一问题的长期争论[55]表明,马克思的提示是非常必要的。由于理解《资本论》的逻辑起点,必须调动一个人掌握的马克思经济学的全部知识,从严格意义来看,谁理解了这一问题,谁就有可能深入理解《资本论》。正因为逻辑起点关系到整体的把握,如果对逻辑起点的认识发生偏差,对《资本论》的认识也就难免流于表面的内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