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模型描述
对于创新活动而言,产业协同度指的就是作为创新主体的不同产业之间彼此协同一致的程度。由孟庆松、韩文秀(2000)所提出的复合系统协调度模型可知,不同产业之间创新协同度越大,则产业协同创新能力就越高;反之则越低。因此本章引入协同学的相关理论,结合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创新系统的特点,建立战略性新兴产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创新系统协同度测度模型。
根据三螺旋协同创新系统理论,区域创新体系中除了企业维度之外,还应当包含政府和大学维度。因此本章在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创新系统的协同度进行度量时,除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子系统、生产性服务业子系统之外,还加入了创新外部环境子系统(用于指代政府、大学和中介机构对产业协同创新的影响)。
假设产业协同创新系统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子系统、生产性服务业子系统和创新外部环境子系统为Sj,j∈(1,2,3);设其演进过程中的序参量变量为ej=(ej1,ej2,…,ein),βji≤eji≤αji,i∈[1,n],n≥2。不失一般性,假定ej1,ej2,…,ejl的取值越大,系统的有序程度越高,其取值越小,系统的有序程度越低;假定ejl+1,…,ejn取值越大,系统的有序程度越低,其取值越小,系统的有序程度越高。各子系统的序参量分量eji的有序度为:
其中eji(i=1,2,…n)为第j个序参量变量的第i个指标值,αji,βji为第j个序参量变量在第i个指标值上的上限值和下限值。U j(eji)∈[0,1],其值越大,则eji对系统有序的作用就越大,对系统有序的功效也就越大。
则子系统Sj的协调度为:
式中U j(Sj)代表了子系统Sj的协调度,U j(Sj)∈[0,1],U j(Sj)越大,说明子系统Sj的协调程度越高,对整个系统协同程度的贡献也就越大,反之贡献就越低。
对于给定的初始时刻t 0,设上述各子系统Sj的系统协调度为(Sj),对于协同创新系统发展演进过程中的时刻t 1而言,设此时上述各子系统Sj的系统协调度为(Sj),且(Sj)-(Sj)≥0(或者(Sj)-(Sj)≤0,j∈[1,m]),则协同创新系统的协同度可以表示为:
由式(11)可知,c∈[0,1],c值越大,则战略性新兴产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创新系统的整体协同程度越高,反之则越低。创新系统的协同度是由所有三个子系统共同决定的,如果一个子系统的有序程度较大或者上升,而其他子系统的有序程度较小或者下降,则整个创新系统的整体协同度就不高,只有各个子系统均处于同步增长或者降低的状态时,整个协同创新系统才处于协调状态。
(2)序参量的确定
在产业创新系统协同度模型中,序参量的选择至关重要,它将直接影响到复合系统协同度的测度。在目前对于产业协同创新的研究领域中,较少有研究专门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协同进行分类的定量测度,这就给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和生产性服务业创新两个子系统序参量的选择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根据评价内容的全面性、评价数据的易得性、评价指向的明确性等原则,本章确定了产业协同创新系统中三个子系统的序参量,具体内容和指代取向如表6-3所示。
表6-3 战略性新兴产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创新系统中三个子系统的序参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