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2015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面对更加严峻复杂的国内外宏观环境,全省经信系统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适应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坚定不移打好转型升级“组合拳”,坚持不懈推进制造强省建设,总体保持了运行总体平稳、结构持续优化、转型升级加快、质量效益提升的格局。2016年是“十三五”规划实施开局之年,也是供给侧改革创新全面启动之年,全省经信系统要牢固树立“五大发展”理念,坚持以制造强省建设为目标,坚持稳增长调结构统筹、优供给扩需求并重、发展新兴改造传统并进、强创新促融合并行,上下同欲,凝心聚力,奋发作为,突出打好去产能、控风险、降成本、补短板和“四换三名”组合拳,努力实现“十三五”工业和信息化发展良好开局。
一、2015年全省经信工作回顾
(一)全力以赴稳增长,工业经济运行总体稳中有进
2015年,全省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4%,三季度以来当月增速持续回升;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1%,高于全国3.3个百分点,技改投资增速逐月加快;前11月,规上工业利润同比增长6.2%,高出全国8.1个百分点。
一是抓重点稳增长。抓好重点地区工业发展,完善工业强县强区强镇评价考核督查机制,1—11月,8个大市、39个大县、20个强县试点工业增加值分别同比增长4.9%、5.2%和4.8%,均高于全省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抓好重点产业培育扶持,大力推动信息经济、高端装备制造、时尚产业和节能环保等万亿级产业及历史经典产业等提质增效升级,积极推进舟山绿色石化基地建设。电气机械行业产值30多年来首超纺织业成为我省第一大工业行业,经信类特色小镇占全省首批37个省级特色小镇的60%。抓好重点企业创业创新,1—11月大企业利润增长9.0%,高于面上工业2.8个百分点;确定200家“创业之星”和976家“成长之星”,“小升规”三年万家和年度3000家目标任务有望超额完成;1—10月,列入统计局统计的8514家“小升规”企业实现总产值和利润分别增长15.3%和11.7%,明显好于规模以上工业。
二是抓服务稳增长。抓好大企业大项目服务,聚焦产值超10亿龙头骨干企业,开展“一对一”对接帮扶工作,建立300家超10亿元企业的产值预报制度,开展大企业大集团专项统计监测和产销风险预警,建设完善全省工业运行监测体系;建立5亿元以上工业投资项目跟踪服务制度,开展工业投资和技术改造“百日攻坚”活动。抓好小微企业创业创新服务,基本建成互联互通、资源共享的省市县三级“96871”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网络,注册企业数超20万家;新创建省级小企业创业示范基地21家、国家级小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2家,全省205个小企业创业基地入驻企业2.2万家,完成年产值约1200亿元。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积极推进“四张清单一张网”机制改革创新工作,除3项涉及安全和保密事项未上网运行外,其余11项行政许可事项均已通过网上申报并基本实现“一站式”审批;大力简政放权,超额完成50%的减权目标;制定印发加强行政审批下放事项事中事后监管的实施意见,共制定11项事中事后监管制度;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两个责任”,加强检查考核,确保廉洁从政和遵规守纪。
三是抓保障稳增长。加强煤电油运保障,完善应急机制,培育应急产业,圆满完成春运任务。加强要素保障,成功举办重点行业企业对接资本市场大会、成长型中小企业投融资大会、军民融合发展大会和中小企业法治论坛等会议,为企业资金融通、技术合作、成果转化、风险防范提供平台支撑;制定《关于推进政策性融资担保体系建设的意见》,通过融资担保服务、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银企对接等措施,帮助解决融资近2000亿元,缓解企业融资难贵问题;落实3000亩土地指标用于奖励“机器换人”和工业投资先进市县。优化发展环境,认真落实国家减轻企业负担系列政策,联合开展收费专项清理规范工作;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重点抓好民爆行业百日督查专项行动。
(二)打好“四换三名”组合拳,提质增效发展取得新成效
落实完善“四换三名”行业分类综合评价排序等工作机制和政策措施,统筹安排5亿多元财政专项资金,持续打好“四换三名”组合拳,加快工业提质增效发展。2015年全省高新技术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6.9%和6.9%,占规上工业的37.2%和25.5%,同比提高1.3个和0.6个百分点;工业技改投资增长23.6%,超额完成年度20%的目标任务。
一是深化“腾笼换鸟”。开展“腾笼换鸟”11个综合性及一批行业性试点,制定一批行业准入规范等产业政策文件,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推动“僵尸企业”退出,腾换发展“四新”经济业态。全年累计整治淘汰“低小散”企业(作坊)2.2万家,超额完成年度万家目标任务,淘汰落后产能涉及企业2000多家。牵头做好杭钢关停及产业转型升级工作。
二是深化“机器换人”。制定《关于进一步推进企业技术改造工作的意见》,开展“机器换人十业百项”示范试点,全省确定10个区域性行业“机器换人”试点和百项示范项目,召开百场“机器换人”现场会,培育35家省级“机器换人”工程服务公司,新增推广使用机器人近1万台,累计达3.4万台,约占全国15%左右,规上工业全年劳动生产率提高8%左右,替代低端简单用工近60万。大力推进“零土地”技改项目建设,开展“零土地”技改项目审批方式改革,确定11个“零土地”改革示范县(市、区),1—11月全省经信系统共备案3171个“零土地”技改项目,总投资1118.6亿元,占技改投资的18.5%;落实经信系统项目备案权限省级“零保留”、备案办理“零前置”。
三是深化“空间换地”和“电商换市”。大力推进旧厂房拆除,拆建并举加快标准厂房建设,全年新建(改扩建)标准厂房面积700多万平方米,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引导制造企业加强网络营销,推进工业企业和专业市场电商应用,工业企业电商销售和采购比率分别达17.6%和20.2%。响应阿里巴巴倡议,选择27个特色块状经济先行先试,示范推进“中国质造·浙江好产品”行动,“中国质造”平台省内企业入驻数量超1500家,占其入驻企业总量25%以上。
四是深化“三名”工程。制定“三名”培育试点动态管理办法,完善指导服务机制,遴选第二批省“三名”培育试点企业31家,各市开展同级培育工作,新增市级“三名”培育试点企业231家,1—11月,首批38家“三名”培育试点企业利润增长15.4%,高于面上工业9.2个百分点。全省共70家入围2015年度省级管理创新试点企业、74家入围国家工业企业品牌培育示范和试点企业;31家入选全国服装行业百强企业,5家入选皮革行业十强企业,数量均居各省市区第一;2015年销售收入超百亿元企业同比上年增加4家达83家。
(三)激发企业创新动能,先进制造能力不断提升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2015年实现规上工业新产品产值率32.2%,比上年提高3.7个百分点;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6.3%,占规上工业的36.8%,比重同比提高1.5个百分点。
一是加快推进智能制造。出台《浙江省加快推进智能制造发展行动方案(2015—2017)》,组织实施“百企装备优化提升工程”,开展先进装备制造业协同创新协同制造试点示范,积极开发智能化成套装备和产品,全省智能制造装备产量同比增长20.7%,7个项目列入年度国家智能制造专项计划项目和示范试点项目,入围数居全国前列。
二是大力推动重大装备为主的新产品研发制造推广。组织实施高端装备“五个一”推进工程,培育认定产业技术联盟23家,开展工业新产品备案、鉴定和评选,认定首台套产品164项。推进“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风险补偿机制试点工作”,有关做法被国家有关部委采用。实施省级技术创新和高新技术产品项目331项,召开百场“新产品(新技术)应用现场推介会”。研制成功杭汽轮燃气涡轮机关键设备等一大批重大装备,在国内外重大工程中实现替代进口。
三是完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组织实施“万企创新行动计划”,新增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13家、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6家,新增数位列全国第一,目前全省共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93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908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2000多家。
四是推进产业创新平台建设。新创建长兴和杭州钱江经济开发区等2家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基地,新增3家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抓好42个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示范区省级试点建设,加强全省17个省级军民结合产业基地建设管理,推动军民双向转移转化,全省军品生产资质单位新增16.3%。
五是大力推动工业设计和时尚产业发展。扎实推进省级特色工业设计基地和工业设计中心建设,预计全年16家省级特色工业设计基地将实现各类设计服务收入19亿元以上,目前全省共有150家省级工业设计中心,新增3家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制定《关于加快发展时尚产业的指导意见》,组织开展3个时尚名城和6个特色时尚产业基地试点建设,举办杭州时尚周、宁波国际时装周、温州国际时尚消费博览会等一批时尚产业展。成功举办2015中国义乌装博会和浙江智造“好设计·好产品”展。
(四)推进“两化”深度融合,信息经济发展蹄疾步稳
扎实推进“七中心一示范区”建设,1—11月信息经济核心产业主营业务收入8689亿元,同比增长12.8%;电子信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9.1%,高于面上工业4.8个百分点;软件业业务收入增长19.8%,高出全国软件行业平均增幅3.6个百分点。
一是大力发展以互联网为核心的信息经济。组织实施信息经济发展规划,部署开展省级信息经济发展示范区(基地)建设。实施“十行百项”示范工程,启动“互联网+”三次产业重点建设项目124个,大力发展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智慧物流、信息消费等“互联网+”新业态。入围2015年全国电子信息百强、软件百强、电子元件百强各13家、9家和22家,数量分居全国第三、第三和第二位。数字安防产业集群规模居全国之首,在射频识别、无线传感器网络、物联网系统集成等方面掌握了一批核心技术。制订《浙江省促进大数据发展实施计划》,评定第一批共17家全省大数据产业应用示范企业,以阿里云为代表的云计算企业已成为全国产业发展引领者。
二是深化建设“两化”深度融合国家示范区。实施千家企业信息化登高计划,围绕智能制造、“互联网+”和管理体系贯标3个方向,开展294个信息化示范试点建设,目前全省企业ERP应用比率达73%,装备数控化率达40.4%,机联网率达到17.9%;数字化设计率达83.8%。布局建设萧山、桐乡、新昌等8个县(市、区)第二批“两化”深度融合示范区,启动“两化”融合示范试点项目800多项。制定实施《浙江省工业信息工程产业技术创新综合试点方案》,建立业内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17家。启动实施浙江省智慧城市标准化建设五年行动计划(2015—2019年)。
三是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及信息安全与无线电保障力度。制定《关于推进全省无线局域网(Wi-Fi)建设和免费开放的指导意见》和《关于加快推进无线宽带网络建设的实施意见》,实现主要公共场所基本覆盖,注册认证互联互通,实现“一次注册、全省漫游”。4G网络基本实现行政村全覆盖,建成WI-FI热点30余万个,其中免费热点7.5万个。启动5G车联网智慧交通试点。率先推出省级政府数据统一开放平台,省级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建设初步完成。协调推进北斗卫星导航应用体系和示范项目建设,启动实施台州北斗导航应用试点。制定《浙江省三网融合全面推广方案》。制定《浙江省网络安全防御体系建设方案》,开展网络安全大检查和工业控制领域信息安全工作,组织制定云计算信息安全检查标准。积极推进无线电管理立法,科学配置、合理利用无线电频率资源,维护空中电波秩序,圆满完成重特大活动无线电保障任务。
四是成功承办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集全委之力抓好互联网大会信息化保障工作,圆满完成最高规格的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保障任务。精心组织“互联网之光”博览会,成功承办“智能制造与转型升级”分论坛,积极推进互联网领域的国内外合作,聚合多方力量推进我省信息经济发展,努力提升全球影响力。积极争取国家部委及行业协会支持,签署了三项互联网创新发展战略合作协议。
(五)节约集约利用资源,绿色发展水平持续提升
深入推进能源资源优化配置和节约集约利用,绿色可持续发展能力持续提升。前三季度单位GDP能耗下降3.8%,1—11月单位规上工业增加值能耗、水耗和废水排放分别下降2.1%、5%和5%。
一是大力推行资源要素差别化配置改革。出台《关于全面推行企业分类综合评价加快工业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指导各地建立企业分类综合评价制度,在全国率先实行以亩产效益为导向的资源要素差别化配置改革。目前,全省10个设区市、75%的县(市、区)、95%工业大县已开展企业分类综合评价,3.2万余家规上工业企业和12.9万家规下工业企业纳入评价。深化落实差别电价政策,差别电价执行企业数和增收额分别增长185%和22%,有效抑制了部分高耗能企业无序发展。
二是大力推行用能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在全国率先开展此项工作,用能权交易制度已列入国家《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全省已实施用能量交易申购项目182个,有偿申购金额1493万元。在柯桥区、海宁市、袍江经济技术开发区开展区域能评改革试点。扩大电力用户直接交易改革试点,试点范围由2014年110千伏及以上用户逐步扩大到35千伏企业,市场主体数量和交易电量分别是第一次试点时的8.3倍和3.8倍,试点企业年降用电成本约5.7亿元。
三是深入实施能源消费“双控”制度。切实加强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节能评估与用能审查,全面下放省级能评审查权限。积极实施五大节能工程,加快节能新技术新产品新机制的推广应用,组织做好合同能源管理,推进煤炭消费总量控制。出台《关于实施电能替代的意见》,落实电机能效提升计划实施方案。
四是推进工业循环经济与清洁生产。做好互联网大会环境保障工作。推进国家低碳园区试点,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等3家开发区(园区)的试点实施方案已获得国家批复同意。推进清洁生产和工业节水,全年创建83家绿色企业、21家节水型企业(单位)。制定工业治水工作任务分解方案及考核细则。开展废弃资源处理试点示范,全省建成8个建筑废弃物处理中心,年处理建筑废弃物约300万吨,并获评国家墙委会建筑废弃物应用示范省。开展煤堆场环境管理,完成重点区域、敏感区域煤堆场封闭管理和防风抑尘设施治理任务。
(六)加强前瞻科学谋划,构建完善工业信息化发展规划体系
一是编制实施《中国制造2025浙江行动纲要》。立足“践行国家要求、彰显浙江特色、引领未来方向”,编制实施《中国制造2025浙江行动纲要》。纲要以建设国内领先、有国际影响力的制造强省为目标,重点在机器人与智能制造装备等11个产业领域,加快组织实施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智能制造、产品升级与工业强基、绿色制造、服务型制造、“四换三名”、创新型小微企业培育、企业家素质提升、高端装备创新、制造业特色小镇建设等10项工程,引导推进制造强省建设。
二是建立完善工业和信息化领域规划体系。系统性谋划“十三五”工业信息化领域规划编制目录,省级层面共组织确定29项规划编制任务并全面启动编制工作,加强对各市县工业信息化“十三五”规划编制的指导,着力构建以制造业发展和信息化发展两大规划为龙头,专业类和行业类规划为两翼,市县(园区)规划为支撑,重点企业规划为基础的工业信息化规划体系。
三是谋划“三个重大”支撑“十三五”工业发展。积极谋划支撑工业领域“十三五”规划实施的重大举措、重大项目和重大工程。“十三五”期间拟推进实施“百项万亿”制造强省推进工程,创造条件、凝聚力量着力推进超百项、总投资过万亿元的重大产业和技术攻关项目,配套实施一批重大政策措施。
回顾“十二五”特别是2015年的工作,全省工业和信息化发展面对沉重下行压力,难中作为,为中求进,取得了来之不易的成效。主要表现在:
一是工业规模稳步扩张。2015年规上工业实现增加值1.3万亿元,规模继续保持全国前列。“十二五”以来年均增长7.5%,其中2015年增长4.4%。
二是质量效益持续提升。预计2015年规上工业利润总额3500亿元左右,“十二五”以来年均增长5.5%以上,其中2015年增长6.5%左右,高于全国约8个百分点;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5.7%左右,为近几年来新高;“十二五”以来规模以上工业劳动生产率年均提高约9.2%,其中2015年提高8%左右。
三是产业结构更趋合理。2015年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6.3%、6.9%和6.9%,均快于同期规模以上工业增速;八大高耗能产业产值比重持续下降,顺利完成年度目标任务。
四是信息经济发展加快。预计全年信息经济核心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增长14%左右,有望超额完成省政府下达年度责任考核目标任务;电子信息制造业增加值和软件业营业收入分别增长9.3%和20%左右。
五是创新动力持续增强。预计规模以上制造业研发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达1.33%,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亿元主营业务收入有效发明专利数达47件,新产品产值同比增长13.8%,新产品产值率32.2%,全省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居全国第3位。
六是改革步伐明显加大。用能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资源要素差别化配置改革、零土地技改等一批经济和信息化领域的重要改革举措在全国率先出台。“十二五”前四年,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约17.8%,考核得分列全国各省区市第一,2015年全省煤炭消费总量预计低于2012年水平。“十二五”国家下达我省节能降耗任务将超额完成。
成绩属于过去。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当前我省工业经济稳中有进向好的基础还很脆弱,下行压力仍然沉重,多年积累的一些素质性结构性体制性矛盾仍然没有根本缓解,新常态下一些新问题又有所叠加,突出表现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仍显缓慢,传统过剩产能去化和新兴产业接续存在落差;创新供给能力仍然低下,总体缺少掌握核心技术和价格话语权的龙头企业和专精特企业群体;下行周期下企业拓市难、经营难、成本高、盈利弱;“僵尸”企业增多导致“两链”风险频发多发并引致区域性风险隐患;一些地区部分引进工业项目落地后投产达产进度缓慢,加之存量企业开工不足,园区等工业平台“锈化”现象需要高度重视;为数不少企业主(家)亟需转理念转方式提素质,摆脱路径依赖,以加快适应经济新常态发展要求;政府引导、管理和服务经济发展的能力和制度也需要提升和变革创新。
二、面临形势及总体要求
(一)国内外宏观环境依然严峻
从国际看:2016年及今后一段时期,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仍将继续,世界经济仍然处在深度调整期,新旧增长动能交替接续,世界经济复苏总体呈乏力、脆弱和不确定态势,各经济体受地缘政治和内部政策性、结构性矛盾影响分化加剧,并由此导致失业增多、债务高企、贸易投资低迷,实体经济失速、金融杠杆率过高、国际金融和大宗商品市场波动加剧等问题和矛盾显性化尖锐化。总之,2016年国际环境对我省经济特别是工业的影响中性偏差。
从国内看:我国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经济韧性好、潜力足、回旋余地大的基本特征没有变,持续增长的良好支撑基础和条件没有变,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的前进态势没有变,但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素质性矛盾特别是供给侧创新能力低下的矛盾没有得到根本缓解,短期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在市场需求总体疲弱情形下,产能去化缓慢、资环约束加剧、创新能力薄弱、实体成本高企、企业盈利艰难、发展后劲乏力、“两链”风险显性化等新老问题交互交织,影响工业平稳较好可持续增长。
从浙江自身看:浙江工业同样处于新旧增长动能交替期,危机并存,分化加剧,承压沉重。中长期看,我省工业增长动力和结构调整趋向积极变化,创新创业热度不减,“四换三名”组合拳深化显效,基于互联网的“四新经济”发展方兴未艾,成为支撑引领工业提质增效升级的新动能新亮点。短期看,经历2015年7月份快速下滑后,我省工业增长已逐月小幅回升,有望中低位稳定增长。我省工业较之全国更易受国际大环境影响,2016年世界经济复苏的脆弱性、不确定,以及部分发达国家再工业化和一些发展和新兴经济体工业化加快导致国际市场竞争更加剧烈,将总体不利于浙江工业品出口增长,必须统筹兼顾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巩固和拓展。另外,在国内需求总体疲弱下,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防风险加之G20峰会限产因素,总体都会影响工业即期增长。总的看2016年工业增长下行压力依然较大,亟待供给侧改革创新发力显效,以此推动工业平稳较好发展。
(二)总体要求
2016年是“十三五”规划实施开局之年,也是供给侧改革创新全面启动之年。2016年全省经信工作总的要求是: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四、五中全会和省委十三届八次全会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对2016年经济工作的总体部署,坚持以“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以“八八战略”为总纲,以制造强省建设为目标,以提质增效为中心,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攻方向,坚定不移稳增长、调结构、强创新、促融合、推绿色、优环境,持续打好转型升级组合拳,努力实现“十三五”工业和信息化发展良好开局,为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三)主要指标安排
按照全省GDP增长7%—7.5%等主要经济指标的导向要求,结合我省工业发展面临的宏观环境和运行态势考虑,初步安排2016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5%以上,“机器换人”为主的规上工业技术改造投资增长12%以上,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增长15%以上,信息经济、高端装备、时尚产业等七大万亿级产业增加值增长总体高于GDP增速,信息化发展和绿色发展水平保持全国领先。具体指标安排见下表。
表1 2015年主要指标完成情况预计与2016年指标安排
(由于统计数字发布时差原因,带下画线为2015快报数)
三、2016年全省经信重点工作安排
2016年全省经信系统要坚持目标导向稳增长、坚持创新驱动优供给、坚持“四换三名”调结构、坚持融合发展提质效、坚持绿色发展可持续,坚持精准服务优环境,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努力开启制造强省建设新局面。
(一)着力工业稳增长,确保完成年度增长目标任务
加快发展大市大县大企业,进一步激发中小微企业创业创新活力,着力拓展网络市场,全力推动工业平稳较快增长,力争2016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5%以上。
一是发挥工业大市大县强县稳增长的关键作用。以全省8个工业大市、39个工业大县(市、区)、20个省级工业强县(市、区)试点为重点,坚持分类推进,加大示范引领,加强精准服务,深化工业强县(市、区)建设,推进工业大县(市、区)创建工业强县(市、区),推动设区市有关城区大力发展都市工业,切实发挥大市大县强县(试点)在全省工业稳增长中的支撑作用。推进工业强区(开发区)、强镇建设,培育一批规上工业总产值超500亿元的工业强区(开发区、园区)和一批规上工业总产值超300亿元的工业强镇。抓好首批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省级试点建设,培育一批规上工业总产值超千亿的国家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
二是增强万亿级产业在稳增长中的支柱作用。牵头或配合实施好信息、时尚、节能环保、健康、旅游、金融、高端装备制造业七大产业发展规划,在重点抓好信息、时尚和高端装备产业发展的同时,更加重视节能环保、健康、旅游、金融产业中制造业的培育发展。信息经济重点抓好大数据、云计算、电子商务、电子设备制造业的培育发展;高端装备产业重点抓好新能源汽车、工业机器人、航空航天、海工、新材料的培育发展;时尚产业重点抓好时尚服装服饰、时尚皮革制品、时尚家居休闲用品和珠宝首饰化妆品业的培育发展。大力推进丝绸、黄酒、中药等历史经典产业传承发展。
三是突出大企业和创新型中小企业在稳增长中的主体作用。加强对年产值10亿元以上企业和“三名”试点企业的重点指导服务,推进实施“一对一”精准对接服务。启动第三批省“三名”试点企业培育工作,确保完成省级100家、市级200家、县级300家“三名”培育试点企业三年遴选目标。落实国家和我省促进企业兼并重组的政策意见,推动重点企业、重点行业兼并重组,加快建立省市县联动推进兼并重组的机制,抓好绍兴市上虞区“上市公司引领产业发展示范区建设试点”和天台县“小微企业联合重组试点”。实施“小升规”新三年(2015—2017年)行动方案,全面推进“小升规”十大行动计划,积极开展专项试点,力争2016年工业企业“小升规”2000家。组织实施“小巨人”企业培育计划,制定“专精特新”评价体系,支持中小企业“专精特新”项目建设,实施制造业单打冠军企业培育提升行动,培育一批制造业“隐形冠军”。
四是加强网络市场在稳增长中的开拓作用。加快推进制造业网络营销,启动推进制造业网络营销“3311”工程,即到2020年,培育300家特色鲜明、竞争力强的网络营销示范企业,建成30个功能完备、配套完善的网络营销示范园区,形成10条分工明确、协同发展的网络营销产业链,打造10个影响力强、产品多样的网络营销平台。继续开展“中国质造·浙江好产品”行动,充分发挥互联网在市场拓展与企业升级中的平台作用。高质量办好2016中国义乌国际装备博览会等会展平台,通过线上线下互动、实体虚拟结合等方式,进一步加大国内外市场开拓力度。
(二)激发创新驱动动能,着力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继续实施“万企创新行动计划”,大力推动实施智能制造工程、重大技术装备攻关、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和企业管理创新,切实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力争2016年规模以上工业R&D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达1.3%左右,新产品产值率在30%以上。
一是大力实施智能制造工程。制定出台“浙江省智能制造年度实施计划”,开展智能制造试点示范,成立智能制造标准联盟和专项工作组,培育20家左右省级工程技术服务公司,分行业成立智能制造应用推进指导组,组织实施国家智能制造专项计划项目和示范试点项目。全年建设省级智能制造示范基地10个左右,智能装备制造小镇10个以上,建成50家智能化工厂、50个数字化车间、50个智能制造单元,开发一批智能化产品。
二是开展重大技术装备攻关。重点围绕行业龙头骨干企业,深化产学研政用合作,大力开展协同创新,加强试点示范,攻关突破一批重大技术装备,替代进口,填补国内空白。每年组织省级以上企业研发平台攻克行业或本领域关键核心技术100项以上,推广智能制造、节能环保、绿色发展等重大新技术100项以上。继续开展装备制造业首台(套)产品认定奖励,完善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补偿制度。建立完善军地、军企供需两端信息征集和发布机制,从平台搭建、基地建设、互动对接、联合攻关入手,引进和实施一批军民融合大好高项目、产品和技术,加快军转民、民参军工作,推进军民深度融合发展。
三是持续完善提升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及其能力。坚持“生产一批、储备一批、研制一批、研发一批、探索一批”的战略导向,着力加强企业技术中心、重点企业研究院、行业技术中心、产业技术联盟等多层次企业创新体系建设,不断提升创新载体的自主创新能力,力争新增100家以上省级以上重点企业研究院、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企业研发平台。探索制定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方案,先行推动我省“微波毫米波集成电路”“智能制造”和“燃气涡轮机”等制造业创新中心培育工作,积极培育3家左右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努力争取1家制造业创新中心进入国家培育计划。
四是深入推进管理创新和人才队伍建设。推动实施《关于加快推进企业管理创新工作的实施意见》,“十三五”期间,组织实施“135”企业管理创新工程,即在10大主要工业行业,创建300家省级管理创新示范企业,力争在“十三五”末精细化管理、卓越绩效管理、信息化管理等管理创新工作在全省规上工业企业中的实施率达到50%以上。强化企业家素质提升工程,加大投资于人的政策扶持力度,培养造就一批具备国际视野、社会责任和实业操守的领军型企业家、创业创新型企业家、高素质职业经理人队伍,计划全年培训20万人次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实施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引进培育一批高层次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和团队。深化与浙江大学、浙江工业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等省内外高校合作联合培养高层次人才,采用技能大赛、“双师”教育、自主培训等形式,加快企业技能型人才队伍培养,适应供给侧改革创新需求,加快培育形成一大批高职业素养的现代工匠。
(三)狠抓有效投资,切实增强工业发展后劲
深化实施“机器换人”、产品升级与工业强基工程,加快重大项目建设与工业特色小镇建设,进一步增强工业发展后劲,确保2016年技术改造投资增长12%以上。
一是深化“机器换人”。推进实施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大力实施“工业机器人”行动计划,制定出台鼓励和支持企业使用工业机器人的政策,确保2016年工业机器人应用新增1万台左右。制定实施机械、轻纺、金属及制品、建材等重点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专项方案,采用技术改造、兼并重组、品牌收购、标准升级、管理创新等方式和途径,鼓励引导行业加快去产能、去库存、降成本,实现产品升级、转型转产和扭亏转盈。进一步完善分类指导、典型示范、资金扶持、机制保障推进机制,重点推进20家区域性行业“机器换人”综合试点建设,建立考核评价机制,适时启动第三批行业“机器换人”工作。组织实施省级百项“机器换人”示范项目,省市县三级举办百场“机器换人”现场交流会和技术对接会,争取省级“机器换人”工程技术服务公司达到50家以上,探索建立工程技术服务产业发展基金。
二是实施产品升级与工业强基工程。制定出台《浙江省产品升级与工业强基工程实施方案》和《浙江省重点产业关键共性技术指导目录》,不定期发布重点支持的重大技术和产品目录,建立项目储备库,争取更多的政策支持。培育和推进10个左右新兴产业投资发展平台建设。谋划举办首届“浙江工业大奖”评选。继续完善我省新产品开发推广机制,探索提出新产品保险补偿机制,继续开展“浙江制造精品”认定,组织召开新产品(新技术)推介会,建设浙江制造精品网络展示馆。选择厨用家电、金属制品、皮革箱包等传统消费品行业,实施国际对标战略,加大产品研发创新,进一步扩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不断满足日益升级的消费需求。
三是加快推进重大项目建设。按照“主动谋划建设一批重大产业平台,积极对接落实一批重大产业项目”的总体思路,“十三五”期间实施“百项万亿”工程,全力推进万向清洁能源科技城、舟山绿色石化基地建设等重大项目建设。实施技术改造“双千工程”,抓好百项“机器换人”示范项目、百项产品升级与工业强基工程示范项目、百项新兴产业示范项目“三个百项”示范项目。研究制定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产融对接方案,选择若干市县、产业集群和大企业开展产融综合试点。修订出台《浙江省工业投资导向意见》,完善产业准入政策,引导优质资源向国家和省产业政策和发展规划重点鼓励引导的方向集聚。聚焦七大万亿级产业发展,着力推动“浙商回归”,大力引进外资、央资和民资落户我省。发布《浙江省工业领域产业合作指南》,开展多种形式的对外交流活动,做好项目引进服务工作。加强督查和服务,推进已实施建设的重大项目、重点项目工程进展,争取早落地早投产早见效。
四是加快工业特色小镇项目建设。重点围绕信息经济、时尚、高端制造业,以及丝绸、黄酒、中药等部分历史经典产业,加快推进“百镇百项”工程,重点抓一批符合即期需求、产业带动力强的特色小镇建设。建立完善省市两级分级培育机制,分行业成立专家指导服务组,加强督查考核,探索以特色小镇分块改造提升开发区(园区)的有效途径,加快形成新的投资和经济增长点。
(四)促进深度融合发展,加快催生新经济新业态新模式
全面深化信息经济“七中心”与“两化”深度融合国家示范区建设,加强信息基础设施支撑和信息安全保障能力,加快创新工业设计,发挥融合发展倍增裂变效应,不断催生新经济新模式新业态。2016年力争实现信息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增长12%左右。
一是大力发展信息经济。深入实施《关于加快发展信息经济的指导意见》,加快建设特色明显、全国领先的电子商务、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互联网金融创新、智慧物流、数字内容产业七个中心,大力发展电子信息制造业、软件与信息服务、信息安全等产业。启动“十三五”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十大建设工程,建设一批集开发、孵化、云服务、投融资为一体的产业基地,优化产业生态,打造产业集群。推进落实省政府与国家网信办、省经信委与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协会签订的战略合作协议,积极争取创建全国信息经济发展示范区和乌镇互联网创新发展试验区。高质量办好第三届世界互联网大会,打造互联网浙江论坛、互联网博览会、互联网创业创新大赛等平台。制定“互联网+”工业实施意见,发展个性化定制,提升网络化协同制造水平。深入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示范试点,开发云、管、端一体化的专项业务操作系统。
二是深化“两化”深度融合国家示范区建设。纵深推进“两化”深度融合国家示范区建设十大专项行动,加快推进示范业务、项目、企业和基地建设,18个示范区各建立10项智能制造(机器联网)示范项目、5项“互联网+”协同制造示范项目、5个“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企业。实施千企信息化“登高计划”,建立一批智能工厂示范样板,推进企业信息化从基础应用、单项应用向集成应用、创新应用、产业链协同应用转变,推动生产和管理的智能化。培育发展工业信息工程公司,突破工业软件平台、智慧工厂云平台、工业物联网和大数据应用等关键领域技术,建设一批高质量的工业云服务和工业大数据平台。
三是加大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安全保障力度。加快“宽带浙江”和“数据浙江”建设,积极推进“云上浙江”建设,加快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协调推进杭州互联网国际出口专用通道和区域互联网交换中心建设,研究民营企业加入“i-zhejiang”办法,初步实现全省县级以上地区的公共场所和公共服务区域免费Wi-Fi基本覆盖;推动建立1—2家数据交易中心,推进面向应用的数据交易市场试点。全面推广三网融合。推动全省北斗导航基础设施建设和应用示范。推动网络安全主动防御体系建设相关工作,协调指导相关单位制定网络安全监测预警等基础平台建设方案,牵头实施网络安全产业支撑、技术创新支持和行业应用示范工程;组织开展全省网络安全检查,探索开展工业控制信息系统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加快网络安全法规条例的研究制定。加强无线电管理,加大依法用频宣传,科学配置合理利用频谱资源,加强互动协调,打击“伪基站、黑广播”等违法行为,维护空中电波秩序,护航国民经济和社会平安发展以及G20峰会和世界互联网大会等重特大活动的安全顺利举办。
四是加快推进制造业与服务业深度融合。推进机电一体化产品“互联网+”应用,积极实施智能硬件行动计划,加快培育基于互联网的融合性新产品,促进终端、内容、服务一体化发展,实现从制造向“制造+服务”、服务型制造的转型升级。加快发展工业设计,开展工业领域省级重点企业设计院创建试点,主攻以“两化”深度融合为方向的新型产品、专用电子产品、高端装备的开发设计和装备、软件、在线服务为一体的集成设计。强化特色工业设计示范基地专业化发展,推进省级工业设计中心建设,争创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省级基地力争实现年设计服务收入突破21亿元,设计成果转化取得显著成效。
(五)优化资源配置,切实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
深入推进“腾笼换鸟”,全面深化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用能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健全能源“双控”长效机制,完善绿色制造体系,确保完成国家下达我省的淘汰落后产能与节能降耗目标任务。
一是深化“腾笼换鸟”。坚持“腾换”并举,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力度,积极稳妥化解严重过剩产能,构筑一批集聚高端要素的产业发展大平台,促进“换鸟”提质。继续实施“低小散”块状行业整治提升“十百千万”计划,力争2016年淘汰重点高耗能高污染行业落后产能涉及企业1000家,整治提升“低小散”块状行业企业(作坊)10000家,腾出用能100万吨标煤。继续实施标准厂房建设“十百千万”工程,新(改扩)建标准厂房500万平方米,力争入住标准厂房(园区)企业4000家以上。制订实施《浙江省淘汰落后产能和优化产业结构“十三五”规划》和《浙江省部分产能过剩行业产能置换办法》,积极探索开展产业结构调整负面清单目录管理。进一步规范化解严重过剩产能和淘汰落后相关程序,坚持环保、能耗、质量、技术、安全标准多管齐下,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加快去化严重过剩产能和淘汰落后产能,严格落实“减量重组”,严控新增过剩行业产能,坚决杜绝和查处顶风审批扩能行为。依法依规做好帮扶整治类、淘汰关停类企业的转产转型、债务处理、资产处置、员工安置等工作。通过兼并重组、债务重组或破产清算等综合施策,依法依规积极处置“僵尸企业”。鼓励产能严重过剩行业和企业积极参与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实施,加强对中西部地区的产业转移和与中西部地区的产业合作。
二是深化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完善以“四换三名”为核心、“亩产效益”为导向的企业分类综合评价制度,力争2016年企业分类综合评价基本实现县(市、区)和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两个“全覆盖”,规模以下工业企业和服务业企业覆盖面进一步提升。坚持分步实施原则,逐步在用能、用电等资源要素方面实行差别化政策措施,推进正向激励与反向倒逼相结合的促进机制,完善市场化工业转型升级推进机制。
三是深化用能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促进能源“双控”。深化用能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逐步建立存量用能分类核定、新增用能有偿申购、节约用能上市交易制度,推动利用市场化手段推进能源“双控”目标完成。探索实行节能量财政补偿和交易制度,按照高补低偿的原则,建立全省统一的节能量财政奖惩制度。深入推进绍兴柯桥区、袍江经济技术开发区、海宁市等区域能评改革试点,出台区域能评管理办法,建立“区域能评+区块能耗标准”的能评工作新机制。积极推行以终端用能产品和高耗能行业为主要对象的能效“领跑者”制度,加强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节能评估与用能审查,积极培育节能服务产业,加大节能新装备新技术新产品推广应用力度,依法强化节能监察,加强重点领域节能管理。开展“智慧能源监测”,建立实时、动态的能源数据采集系统。组织实施工业燃煤锅炉等重点用能设施(设备)能效提升计划。严格控制地方煤炭消费总量,确保全省煤炭消费总量不超过2012年水平。加大新墙材推广应用力度。
四是构建完善绿色制造体系。继续实施工业循环经济“733”工程,积极开展国家低碳工业园区试点,推进园区清洁生产审核示范试点,持续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和绿色企业创建工作,力争全年完成700家企业的清洁生产审核任务,创建60家左右绿色企业。全面推进地方热电综合升级改造,力争全省一半以上的地方燃煤热电机组启动高效化、清洁化、信息化“三化”改造,启动G20峰会环境质量控制核心区内热电机组综合改造,50%以上热电机组在会议之前完成超低排放改造。以治水为突破口推进转型升级,实施工业治水“五个一批”重点任务。大力发展生态工业,完善淳安等26县生态工业发展专项考核,推动区域生态保护和生产发展两不误两促进。
(六)突出精准服务,着力优化企业发展环境
启动实施经信领域中长期发展战略,深化精准服务,防范化解风险,减轻企业负担,营造良好氛围,全面优化工业企业的发展环境。
一是启动实施工业和信息化中长期发展规划。启动实施《中国制造2025浙江行动纲要》,制定实施《浙江省制造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发展“十三五”规划》等一系列规划,加快落实《中国制造2025浙江行动纲要》“1+X”推进工作方案。积极实施“浙江制造”行动计划,加快培育浙江制造品牌。建立健全制造强省建设组织保障和落实推进机制,加强对制造强省战略重大问题的研究,研究制定年度工作计划和考核评价机制。策划开展院士记者浙江行、系统培训、媒体聚焦等活动,推动《中国制造2025浙江行动纲要》及“十三五”规划确定的重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
二是加强风险防范与要素保障。加强风险监测预警,组织实施《全省工业经济运行监测体系建设方案》,加快构建“四位一体”、共建共享的工业经济运行监测体系和数据服务平台。围绕重点地区、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点项目和关键节点,深入开展趋势性、苗头性、突发性问题的分析研究,加强对策举措的创新应用,严密防范出现区域性、系统性风险。建立煤电油运供给侧和需求侧同步监测制度,构建新型煤电油运综合协调保障机制,加强电力行业调度和管理,确保电力供应安全和电力行业平稳健康运行。健全完善应急保障机制,做好G20峰会和世界互联网大会等重特大活动、重要节日和突发性事件的保障应急工作。建立工业安全生产责任考核制度,配合开展隐患排查治理,加强民爆生产销售全过程安全管控,确保行业安全生产。
三是进一步减轻企业负担。部署落实国家“降成本”重点工作任务,全面开展我省企业负担情况调查,制订实施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的方案。组织开展“企业减负春风行动”,切实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税费成本、融资成本、物流成本、人力成本等生产经营成本。实施涉企收费清单制度,加强监督检查和问责。组织2016年度电力直接交易扩大试点,适时开展省级电力市场建设工作,筹备组建省级电力交易中心,积极推动售电侧市场化改革,有效减轻企业电价负担。
四是深化企业服务。组织开展“五帮(帮企业融资、帮企业培训、帮企业减负、帮企业创业、帮企业解惑)五助(助企业维权、助企业拓市、助企业创新、助企业技改、助企业节能)”服务企业活动,抓好“一对一”企业精准对接服务,建立完善服务企业长效机制和中小微企业公共服务体系。抓好“创业创新十百千万项目”建设,重点抓好11个省市综合服务平台建设、百家省级示范小微企业创业基地(园)建设、每年千场小微企业“双创”服务活动以及万家“浙江好产品”企业转型提升。完善小微企业服务券制度,搭建小微企业与大中型企业合作的服务平台。继续完善小微企业融资服务体系,推进融资租赁试点扩面,加强政银企合作平台建设,拓宽担保服务领域,力争政银企合作平台融资、小微企业融资担保额及企业数均有所增长。完善总投资5亿元以上重大项目跟踪服务机制,落实开展省市县三级领导联系制度,建立省直单位直接联系服务项目机制。抓好一批重点行业协会的培育和扶持。
五是着力营造良好氛围。深化“四张清单一张网”改革,推进依法行政,继续推进经信系统审批制度改革,全面落实“零土地”技改审批方式改革,建立健全事中事后监管制度。加大经信立法工作力度,做好《浙江省无线电管理条例》宣贯与实施工作。依法加强行业监管,继续做好军工、禁化武履约、行业准入公告等行业管理工作。健全我省强制性标准体系,加强对强制性标准实施的监督、检查和执法。加强省、市、县三级经信管理队伍建设,健全联动工作机制,加强系统培训和学习交流,提升经信干部队伍综合素质、工作能力与管理水平,更好适应经济新常态下工业和信息化发展需要。强化舆论引导、政策解读和部门协调,共同营造合力扶工强工兴工的良好氛围。
2016年1月20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