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失衡及其调节

失衡及其调节

时间:2023-07-1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文化需求与供给相互制约、相互影响,两者共同构成一对矛盾运动,其中任何单独一方都无法形成文化市场供需均衡。5.3.2 文化供需失衡的表现及其原因1)文化供需失衡的表现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越来越强烈。

文化需求与供给相互制约、相互影响,两者共同构成一对矛盾运动,其中任何单独一方都无法形成文化市场供需均衡。文化市场均衡总是在文化市场的需求和市场供给这两种相反力量的相互作用下共同形成的。

5.3.1 文化供需均衡

在经济学中,均衡的一般意义是指经济事物中的有关变量在一定条件下所达到的一种相对静止的状态。在文化市场上,当文化需求与文化供给相等时,意味着文化供需出现均衡。一种文化商品的均衡价格是指该文化商品的市场需求量和市场供给量相等的价格,在均衡价格商品下的相等的供求数量被称为文化商品的均衡数量。文化市场上需求量和供给量相等的状态,也被称为文化市场出清的状态。从几何意义上说,一种文化商品市场的均衡出现在该文化商品的市场需求曲线和市场供给曲线相交的交点上,该交点被称为均衡点,均衡点上的价格和相等的供求量分别被称为文化商品的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

文化商品的均衡价格表现为文化商品市场上需求和供给这两种相反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它是在市场的供求力量自发调节下形成的。当文化市场上文化商品的市场价格偏离均衡价格时,市场上会出现需求量和供给量不相等的非均衡状态。一般来说,在文化市场机制的作用下,这种供求不相等的非均衡状态会逐步消失,实际的市场价格会自动恢复到均衡价格水平,文化市场会在市场自发力量的作用下,最终达到市场均衡或市场出清状态。但是这种市场自发调节是有局限性的和滞后性的,因此,文化市场经常变现为非均衡的矛盾状态。文化市场的供求关系就是由文化供给与文化需求这两个既相互矛盾,又相互协调的统一运动形式构成。

所谓文化的供求关系,指的是文化生产部门的文化供给与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其根本目的就是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这就决定了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生产的立足点和着眼点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文化生产如何才能既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又不浪费文化生产资源呢,这涉及文化供求平衡的问题。只有文化供求达到平衡,使两者的关系协调,才能实现上述目的,文化产业才能沿着良性的轨道健康地发展。

5.3.2 文化供需失衡的表现及其原因

1)文化供需失衡的表现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越来越强烈。一方面,随着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多样化、社会生活方式多样化、社会组织形式多样化、就业岗位和就业方式多样化,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日趋复杂多样;另一方面,我国的精神文化生产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却相对落后,跟不上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增长,导致我国当前文化供需失衡日益突出。这些矛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文化供给与需求的地域性失衡

文化供给与需求的地域性失衡指的是同一种文化商品在不同区域的文化市场上,供给量和需求量的不均衡。主要表现在城市地区与农村地区、经济发达地区与经济落后地区、中心地区与偏远地区文化商品的供求的质量与贫富的差异而导致的供需失衡。由于文化基础设施和文化商品大多集中于城市、经济发达地区和中心地区,而农村、经济落后地区和偏远地区文化基础设施薄弱,文化商品缺乏,从而出现城市地区、经济发达地区和中心地区文化供给能力过剩,而广大农村、经济落后地区和偏远地区的文化供给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这种情况,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呈现出日益加剧的趋势。

(2)文化供给与需求的层次性失衡

文化供给与需求的层次性失衡是指不同层次的文化商品在供给和需求之间不相适应的情况。主要表现为文化商品的供给和需求在构成上的不平衡。主体精神构成的层次性差异,造成了对不同层次的文化商品需求的差异。人们收入水平的差异带来的需求选择的层次性差异。另外,由于人们的收入水平、年龄、职业、传统习惯、兴趣和爱好的不同,使人们对文化商品的需求呈现出多样性、多层次性和复杂性,从而导致经常会出现不同层次的文化商品在供求结构上的失衡。

大众文化的发展刺激了人们对娱乐性、消遣性的大众文化的需求增长,而对较高层次的文化商品,通常它的需求对象只限于具有较高文化程度和文化素养的人们,其需求本来就不旺,再加上大众文化的冲击和挤压,其需求更加不足。在文化市场上,文化生产商首先考虑的不是文化层次的发展和提升,而是经济利润。对于需求不高,成本却很高的高雅文化产品,他们的兴趣不大,而对文化需求量很大的大众文化产品,因存在高额的商业利润,而大批量的生产。因此,可能出现大众文化的供给过剩,充斥市场,而高雅文化的供给不足,市场缺货的情况。

(3)文化供给与需求价值取向的背反性失衡

文化供给与需求价值取向的背反性失衡是指文化商品供求关系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经济的商业票房价值和社会的文化审美价值之间的不平衡状况。主要表现在由文化商品的特殊构成而形成的两种不同的价值评价指标,在引导文化生产和消费过程中造成的两种效益的分离和两种价值的倒挂,即导致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分离,经济价值和社会审美价值的倒挂。

2)文化供需失衡的原因

导致文化供求失衡产生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也是非常复杂的,总体来说,由两个方面决定的:

第一,人们的文化需求本来就是多种多样的、复杂的,不确定因素很多,很难把握。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人们对文化需求是不同的,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文化需求呈不断增长的趋势,这种趋势表现为文化需求随着经济的发展由单一走向多样,由简单走向复杂。在同一经济发展阶段上,人们对文化生活的需求也是多种多样、各不相同的,呈现出明显的差异性和层次性。这种情况与人们的年龄、文化程度、职业等有着密切的关系。具体表现为以下特点:人们文化需求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内容是广泛的;各种文化需求的结构比例是不同的,而且是经常变化的;影响文化需求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在不同的地域、不同的社会经济环境中,人们的文化需求状况是不同的。

第二,文化生产的盲目性和趋利性,导致文化资源的配置不科学。由于市场机制作用的盲目性和滞后性,导致文化企业产出不能跟上文化需求的步伐,当市场上当前阶段的文化需求已经发生变化,由于市场信息传递不及时,而文化企业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仍然按照上期的需求来安排本期的产出,就有可能产生社会供给和社会需求的失衡,文化产业结构安排不合理,无序生产,以及市场秩序混乱等现象。另外,文化需求如上所述,变得日益复杂多样,很难把握,而且文化生产主体、经营主体和文化投资主体多样化,增加了文化资源配置和政府对文化进行宏观调控的难度,从而使文化失衡呈加剧的趋势。

5.3.3 调节文化供需失衡的主要方法

文化供求失衡矛盾的存在意味着一方面人们的文化需求得不到充分的满足;另一方面大量的文化产品销售不出,其价值不能实现,导致很多文化资源的浪费。因此,对文化供求关系失衡的调整是文化建设的内在要求和主要任务。调整文化供求失衡主要靠文化市场自发调节和政府的宏观调控来进行。

1)文化市场的自发调节

文化市场对文化供求关系的自发调节主要是通过文化市场价格机制的作用影响文化产品的生产和需求,从而对文化供求进行自发的调节。文化的供给和需求都要受到价格机制这只“看不见的手”的支配,但是价格机制的变动对文化供给和需求的影响又是反方向的。假定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文化商品价格的上升,文化供给就增加,而文化需求则下降。文化需求的下降,又会导致文化供给剩余,致使文化市场上文化供给量大于文化需求量,使文化商品的价格下降。而价格下降,又对供求双方产生相反的影响。即价格下降使供给减少,需求增加。因此,由于价值机制的作用和竞争机制的存在,文化供求关系总是趋向于平衡,当然这只是从理论上的分析。在现实生活中,在某一个具体的时点上,供求可能总是不平衡的。但从长期看来,又会趋向于大体上的均衡,从而表现为文化供求失衡矛盾的规律性运动过程。

但是,市场调节具有一定的盲目性、滞后性,不一定能真正地反映文化供求的真实情况,也不一定能使文化供求达到真正的平衡,因此需要政府的宏观调控。

2)政府宏观调控

文化产业是一个特殊的产业,文化商品也是一种特殊的商品。文化商品进入市场不仅要实现其商业价值,而且还要实现其社会价值,这是由文化的社会功能所决定的。同时,文化市场调节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和滞后性。因此,对文化供求实行宏观调控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政府可以根据文化供求失衡的不同性质和特点,采取不同的方法和手段来进行宏观调节。主要可以分为经济性调节手段和非经济性调节手段。经济性调节手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价格杠杆

因价格的变动能够调节文化供给量和需求量向相反的方向变动,所以价格杠杆是最主要的调节手段,比其他经济杠杆能更有效地调节文化供求关系。

(2)税收杠杆

运用税收杠杆来调节文化供求,其主要作用对象是文化商品的供给方面。通过实施不同的税收政策来达到保护、鼓励、促进或限制不同的文化商品的供给,使健康、有益、社会需要的和有利于社会文化事业发展的文化供给能得到有效的提高,使文化供求的矛盾得到解决。

(3)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国家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也对文化供给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其调节的对象主要是无偿的产品型文化供给以及一些公益性文化供给。

除了经济性调节手段以外,一些非经济性手段,包括健全文化行政立法,完善政策措施,加强必要的行政管理,也是保证文化供给,调节供求平衡的不可忽视的重要手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