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专业建设核心任务的逻辑分析

专业建设核心任务的逻辑分析

时间:2023-07-1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专业建设中,涉及方面和因素较多,这些因素横向和纵向相互联系,紧密地交织着。基于总载体平台上的专业建设具体工作中,应按照“抓核心、建体系”指导思想展开。按照系统的思维,对这些核心之间的逻辑关联进行分析,以此串联和沟通专业建设各项任务,并作为总载体方案制订和实施的思路与原则。

专业建设中,涉及方面和因素较多,这些因素横向和纵向相互联系,紧密地交织着。针对专业建设的众多因素和环节,根据职业教育的规律,应用总载体模式理念和方法,研究专业建设中各个要素相互交织的逻辑联系,抓住主要线索,梳理出运用总载体人才培养方案在专业建设中各个要素的关系,在总载体平台上推进专业建设。

一、专业建设与总载体方案

总载体方案的实质是总载体模式的具体体现,是专业建设的核心内容。从总载体模式的理念看,制订总载体方案的依据是专业建设目标,而总载体方案的实施也就是对专业建设目标的落实。

(一)专业建设目标是总载体方案的依据

专业定位和建设目标是总载体方案开发、实施的依据:反之,总载体方案是保证专业目标实现的实用手段。在专业建设目标下,系统性地指导总载体方案的设计和制订,使系统化总载体的选择、各种先进的教学法的集约化利用贯穿在整个学生的职业教育过程中,实现专业人才的培养。按照总载体模式的理念和方法以及实施的必要条件,在规划和设计专业建设的内容时,需在总载体平台上理顺专业建设中各个要素及其逻辑关系,制订实用的总载体方案。

(二)开发和实施总载体方案是专业建设的核心内容

运用总载体模式理念和方法,设计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是专业建设的核心,也是专业建设工作的具体体现,即总载体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和实施过程就是专业建设的过程。总载体人才培养方案,以系统化总载体的技术选型、设计和开发为基础,与课程对接、融合并构建起新型课程体系,即经过恰当措施选择的总载体是课程体系的基础。总载体选择及适用、课程体系设计和实施,这两者既是总载体人才培养方案的支柱,也是专业建设的主要内容。

实施总载体方案,将会导致一般意义上专业建设中一些内容和环节发生变革和调整。能够明确认识到的是,在专业目标明晰、人才培养方向和目标确定的情况下,专业建设将以总载体的选择作为具体建设的出发点,围绕总载体平台展开专业建设工作。

(三)总载体平台上专业建设需要“抓核心、建体系”

相较于一般意义上的专业建设,总载体方案在执行过程中同样要完成相应的专业建设内容和任务。但在完成这些建设任务时,应遵循总载体人才培养理念和基本方法,突出总载体作用和功能,紧密围绕总载体予以实施。基于总载体平台上的专业建设具体工作中,应按照“抓核心、建体系”指导思想展开。

1.“抓核心、建体系”指导思想是落实总载体理念的基本方式

“抓核心、建体系”指导思想是贯彻落实总载体理念的基本方式之一。所谓“核心”,就是专业建设中的关键要素和任务的描述;“体系”则是围绕这个核心所建立起来的系统,是该核心所涉及的所有专业建设工作任务的集合。

从系统工程的角度上看,由各自“核心”建立起来的体系,如总载体体系、课程体系等均是专业建设这个大系统背景下的“子系统”。各个子系统协调配合,实现专业建设目标这个大系统的功能。

2.总载体平台上专业建设明显的特点

专业建设中,与通常的专业建设比较,基于总载体人才培养方案最突出的特点是,增加了一个庞大且复杂的总载体子系统,而该系统是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也是专业建设中核心的核心。总载体子系统,不同于简单的实践条件创设,其复杂程度远远超过一般意义上的实验实训设备、环境条件的建设难度。而一般的实验实训条件,在总载体方案中,只起到辅助性作用。

二、总载体方案“六个核心”的逻辑分析

根据“抓核心、建体系”指导思想,在专业建设中各个要素相互交叉、相互独立又互为因果的复杂关系中,找出关键结点任务,作为专业建设中的核心要素。按照系统的思维,对这些核心之间的逻辑关联进行分析,以此串联和沟通专业建设各项任务,并作为总载体方案制订和实施的思路与原则。

(一)六个核心的逻辑链条

为理顺和明晰专业建设中各个要素或任务间的逻辑关联,清楚明确地制订和实施总载体方案,可将专业建设任务和过程的关键结点作为核心任务,并对这些核心要素或任务进行分析,对它们之间所形成的逻辑链条进行研究,落实专业建设的各项目标。

1.六个核心的逻辑链条

通过分析,总载体平台上的专业建设可以归纳成“六个核心”:核心岗位、核心目标、核心课程、核心载体、核心教师、核心教学法,见图2-1。这里的“六个核心”,是专业建设大系统下六个子系统,所谓的“核心”其实是这六个子系统中各个子系统要素的核心。例如,核心教师,是说在教师团队中起到核心作用的教师;核心目标,是在指一系列培养目标中,对学生职业起到最为关键作用的那一条。

 

图2-1 “六个核心”的逻辑图

2.逻辑链条的含义

对图2-1中所描绘的六个核心之间的逻辑链可以这样理解:专业建设缘起于学生就业的“核心岗位”的总结,在此基础上归纳和确定学生要达到专业能力的“核心目标”,为此确立和构建对应的“核心课程”及课程体系。通过“核心载体(设备)”进行知识学习和能力训练,在“核心教师”的指导和管理下,采用一系列教学方法并强调使用关键的“核心教学法”,学生在项目驱动方式下完成“核心任务”,成为合格的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

3.六个核心的逻辑关联

图2-1是总载体平台上的专业建设的基本逻辑框图,表明了六个核心的关联和顺序逻辑。从横向上看,专业建设以学生就业潜在岗位或岗位群为起点,明确学生所具备的核心能力,关联核心教师及建立起的团队、系统化教学载体(总载体)、以总载体为平台的课程体系,通过先进合适的教学手段方法等,结合其他专业建设等要素,完成专业建设内容,对学生进行培养,达成专业目标。实际上,在该逻辑图中,每一个处在核心任务要素的节点间不是只有横向联系,还有很紧密的纵向联系。专业建设中,总载体方案应沿着这样的逻辑和程序进行各个环节的开发。

在这个“六个核心”逻辑链条图中,虽然没出现学生的字样,但实际上学生一直处在中心地位,链条中的各个“核心”都在围绕学生展开工作。换言之,学生在逻辑链中仍然有主体地位。

4.分析逻辑链条的作用

总载体方案的基本思想是,在系统思维下,拟出专业建设各个“核心”的任务,然后明确围绕该核心所构成体系的工作任务,再以各个核心间的串并联逻辑关系及其相互间的联系,建立起专业建设整个工作系统。所谓核心是总载体方案的关键之所在,核心及其体系所涉及任务的完成,使得专业建设任务得以整体完成,最终确保专业建设目标实现。

(二)专业建设中“六个核心”的展开分析

总载体平台上专业建设的六个核心及其体系是,核心岗位及与其近似岗位的岗位群;核心能力及分解的各层级能力集合;核心课程及其上下沟通左右联系的课程体系;核心载体(总载体)及分解的分载体、子载体系列;核心教师及包括企业专家在内的教学团队;核心教学法(课程教学与载体制作同步的“学中做、做中学”)及其他职业教育的微观教学方法集合。

1.核心岗位

核心岗位指的是学生经过专业教育和培养,胜任在更大的就业面上具有典型性、较能代表专业技能培养目标的岗位。在核心岗位基本含义基础上,可以扩大到岗位群,即和核心岗位工作性质相当、技术技能应用相近的其他众多岗位。

专业定位将决定专业目标、人才培养规格,它们的确定基于对学生潜在就业的核心岗位的分析和研判。总载体平台上的专业建设,对核心岗位或岗位群的确立必须是以市场为先导,调查确定学生就业的行业以及行业中的潜在就业岗位,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拟定具有典型性的核心岗位或岗位群。依照就业企业要求和职业能力认证标准,制订专业定位和专业目标,拟订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和实施计划。

从逻辑链条上看,核心岗位的确立,是制订培养学生的核心能力的起点以及选择核心载体和开发核心课程的源头,是专业建设的基础和出发点。

2.核心能力

核心能力是针对培养的学生就业行业所需要的、胜任核心岗位任务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知识与技能及须具备的职业精神。事实上,核心能力也是岗位群所共通的那部分关键能力。

在专业定位明确的基础上,确定学生具有代表性的就业核心岗位或岗位群后,对该岗位或岗位群进行详细分析,拟订出人才培养目标,即培养学生的能力目标。核心能力目标确定后,还必须细化和分解,有条理地归纳,用具体操作技能项目和完成工程任务形式进行表达,使其具有可操作性和测评性。

人才培养目标高度集中地代表学生经过专业培养后所具备的能力。核心能力目标及分解的各级目标,描述了学生必备的专业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从事相关职业岗位实际工作的专业技术和职业能力,学生应具备的良好的思想素质和文化修养、良好的职业素养的培养目标。

学生的核心能力目标将专业建设总体目标进一步具体化,是课程体系建设的依据,也是选择教师、采用适用的教学手段的参考坐标原点。

3.核心课程

核心课程是指专业课程体系中,对学生综合“应用”能力最终“成型”和能够表现出综合“应用”要求的关键课程,对学生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的综合“应用”起到决定性作用。核心课程往往对其他课程起到能力训练方向的引领作用,也起到最终归结其他课程能力训练效果的作用。

总载体方案的核心课程往往是专业课程体系中最重要且牵涉面最宽的课程,与总载体设备联系最为紧密,是专业技术技能综合应用的代表性课程。核心课程在课程体系中起到沟通联系,检验和体现其他课程教学成果,执行技术技能综合应用的作用。在总载体平台上专业建设中,核心课程的设定是建立起完善总载体课程体系的重要环节。

核心能力和目标制订后,必须由课程体系的实施以支撑其实现。因此,遵循逻辑链条的思路,应确立和设定课程体系的核心课程,并通过核心课程为中心进行延展和扩张,有机连接起其他的课程,作为总载体课程体系构建的线索。而在总载体课程系体系进行具体构建时,应将人才培养目标展开成各层级的课程目标,各门课程再根据这些课程目标展开教学。

总载体方案的课程体系建设中,核心课程具有特别的含义,形式可以多样化。具体形式与专业性质有着重要关联,它应该是也必须是实践性课程。核心课程可以是一门课程或几门课程,也可以是跨学期、跨年度的系列化的课程。一般而言,核心课程应由核心教师在配置丰富教学资源的情况下,主持开展教与学的工作。

4.核心载体

核心载体,在总载体方案中显然就是总载体(设备、装置或系统),是专业建设的重要任务。总载体作为核心教学设备,是教学所需的基本条件,表现形式为一种经过有目的的开发和为实用而选型、研究出来的涵盖专业知识和能力训练的设备、装置或系统,不但承载专业学习和技能训练,还承载着专业建设的主要信息。

当今职业教育有这样的认识:职业的教师+职业的设备=职业的学生,好的实践装备在职业教育和学生培养方面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总载体方案的两大支柱之一就是选择适用的总载体设备、装置或系统,它不但涵盖传统意义上的实验实训方面的功能,还有更大的实用性和有效性扩张。在适用上,总载体贯穿于职业教育历程,充分实现一体化教学的功能且达到效果,使学生得到的是全面的体验和做出实际产品的成就感。

5.核心教师

相对普通的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总载体方案必须有特殊的设计和组织者,作为整个方案的系统化实施的负责人,这就是核心教师,也就是总载体教与学的负责人。建立核心教师负责机制是总载体人才培养方案的一个特点,也是推行总载体教学和保证培养效果的关键措施之一。

这个核心教师(或总载体方案负责人)不一定是领导或专业负责人,他可以是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和全面专业技术能力的教师。总载体方案须以核心教师为主,构建合适的师资团队。核心教师要上下沟通、横向协调,组织团队中相关教师群体落实教学计划,配置已有的教学资源,严密跟踪学生学业过程,起到方案制订和实施全过程的计划、控制、协调等作用。

6.核心教学法

核心教学法是指运用总载体方案的理念而开发的关键教学方式,是一种宏观意义上的教学方法。具体地说,就是将总载体设备、装置或系统作为教学载体,运用到学生学业全过程中所开发的教学指导思想、培养方法、训练手段等集成的一种特殊机制。

直观地讲,总载体方案的核心教学法是,从学生进校之初在总载体上接收到专业信息开始,通过按计划实施总载体课程体系,同步进行系列载体的设计、制作、生产、安装、调试、验收等工程技术工作,在“学中做”和“做中学”的教学活动中,达成教学目标。简言之,总载体方案的核心教学法就是把理论知识、技术技能等及以应用为目的课程体系与实际的生产制作同步实施的计划、组织、实施、评价的过程。

从宏观上看,总载体方案的核心教学法具体表现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计划上,这个计划把专业建设中各个“核心”要素紧密结合起来,进行相关教学资源建设和配置,并有效运转。有了总载体设备,就有了“核心任务”,学生完成核心任务的过程就是总载体方案核心教学法实施的过程。

在具体教学过程的微观层面,还应充分采纳职业教育已经取得的新成果、新方法,发挥所有行之有效的、先进的微观教学法的优点和实践价值。而教学方式方法,则可以按需要,在利用总载体教学的实际过程中加以充分的运用。

[本节提示]

1.专业定位和建设目标是总载体方案开发、实施的依据。反之,总载体方案是保证专业目标实现的实用手段。

2.运用总载体模式理念和方法,设计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是专业建设的主要内容,是专业建设工作的具体体现。

3.在总载体平台上的专业建设,以核心岗位、核心目标、核心课程、核心载体、核心教师、核心教学法六个核心为逻辑链条,围绕六个核心分别建立起各自体系,是专业建设的重要工作。

4.专业建设逻辑链的含义:专业建设缘起于学生就业的“核心岗位”,在此基础上归纳和确定学生要达到专业能力的“核心目标”,为此确立和构建对应的“核心课程”及课程体系。通过“核心载体(设备)”进行学习和训练,在“核心教师”的指导和管理下采用学与做同步方法,学习知识和进行专业训练,以项目驱动方式完成载体承载的任务,成为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