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专业建设内容和方法

专业建设内容和方法

时间:2023-07-1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实施总载体平台上专业建设,应按照总载体定义、总载体模式的理念和方法,把诸多专业建设的要素进行相应开发、完善,或者在已有专业建设实施框架上进行改革。

实施总载体平台上专业建设,应按照总载体定义、总载体模式的理念和方法,把诸多专业建设的要素进行相应开发、完善,或者在已有专业建设实施框架上进行改革。首先,进行专业建设的框架设计,在专业目标下,按照核心工作任务逻辑链条,建设各自核心的体系,进一步明确各个专业建设要素的关联,有机结合,由此建立起完整的专业体系。其次,对专业建设相对成熟的专业,更多的是在专业建设取得成绩的基础上,引进总载体模式的理念和方法,对专业建设进行完善和改进,推动制订和实施基于总体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方案,建立和实行新型的课程体系,在总载体模式理念指导下进行人才培养,达成专业建设目标。

一、总载体平台上的专业建设的框架

专业建设大体包含校企合作、专业建设规模、课程体系与课程、师资队伍建设、实践教学条件建设、教材资源建设、教研科研、考评机制建立和运行、社会服务能力等主要内容。总载体平台上的专业建设,就是在完成这些工作的过程中,把总载体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开发和组织实施过程融入专业建设。而总载体人才培养方案围绕“抓核心、建体系”的思想是专业建设的一个主要线索,其基本逻辑关系是:以市场和企业需求确定专业目标,选择适宜的总载体设备,以专业目标为出发点与总载体对接融合,构建课程体系并深入开发课程,再以应用为直接目的教学实施,使得课程目标能保证专业目标的实现。

(一)总载体平台上的专业建设体系

专业建设中,总载体方案的开发和适用用图2-2表达。总载体平台上的专业建设的主要内容,主要指课程体系开发,总载体设备、装置或系统选型、设计、开发两个主要内容,以及两者之间的有机联系和配合。图2-2表达的体系中,重点突出与开发和实施总载体人才培养模式及方案的内容,如专业建设逻辑链中核心结点以及相互关联性。与现行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方案中共同的内容,在系统图中提到但不作重点表达。

图2-2中方框为专业建设的具体任务,横线之间表示大致工作任务范围,箭头代表单项工作顺序流程(实际上,很多工作有大量反馈和反复)。总载体平台上的专业建设,六个核心和所建立起的体系在图中有所表示,划定的是大致范围。而实际上,各个要素相互交叉、相互渗透。每个核心所代表的既是专业建设的子系统,又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其中还包含自身的子系统要素。这些系统要素是交叉和复合的,达成各自系统的功能,最终实施专业建设总体功能。

 

图2-2 专业建设框图

(二)专业建设的项目任务

专业建设必须首先明确目标任务,然而,由于任务繁多,故有必要经过相应的统计、分析、归纳工作,梳理出相应的项目开发任务。再对此提出要求并制订相应的应对措施,以完成专业建设任务。

1.专业建设项目主要任务分析

总载体平台上的专业建设,是按照逻辑链及核心任务结点展开的。其项目任务开发工作归纳于表2-1。该表以专业建设核心结点为线索,以核心结点梳理和展开任务项目,即采用各个核心任务来构建体系并初步提出对应的措施。表中罗列的部分措施,是指在该核心工作任务的展开事项。这些事项因各自专业情况不同而有所不同,但基于总载体人才培养的专业建设,核心载体和核心教学法、核心教师、核心课程是其主要特点,应按照总载体模式理念和方法进行充分的展开。

表2-1 总载体人才培养的专业建设项目、任务开发样表

 

2.总载体平台上的专业建设任务分解

图2-3大致表达了基于总载体平台上对专业建设主要任务的分解,各层级的任务以及各层级任务的相互关联性。事实上,专业建设的某些工作在图中未能包容,应该按照一般专业建设成熟的经验和方法加以落实。而增添的总载体方案部分,则需要按图示加以落实。

图形采用鱼刺图方法,形象地表示出了专业建设的各项任务,而这些要素构建起专业建设框架,共同指向专业建设目标。

二、总载体平台上的专业建设的内容和方法

为实现专业建设任务,必须贯彻总载体模式的理念和方法,以总载体方案制订和实施为主要内容,抓住六个核心的线索,围绕专业建设目标,落实其他工作任务,完成总载体平台上专业建设的工作。

(一)专业建设的基础工作

除了抓住核心工作外,其他工作也是专业建设的组成部分。而达成专业建设和总载体方案制订实施的前提条件,就是前期准备工作。

1.职业标准的引入

国家职业标准属于工作标准。国家职业标准是在职业分类的基础上,根据职业(工种)的活动内容,对从业人员工作能力水平的规范性要求。它是从业人员从事职业活动,接受职业教育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及用人单位录用、使用人员的基本依据。同时,也是梳理确定学生核心能力和指导课程体系构建的依据,还是人才培养成果考核验收的主要指标之一。

对接职业标准是专业建设的基本指导思想之一,也是职业教育的基本要求,应自始至终地贯彻下去。总载体平台上的专业建设,在载体选择、设计和开发及适用每个阶段,都能够方便地与职业标准直接对接,对学生能力各个环节的培养都能起到重要作用。

 

图2-3 总载体平台上的专业建设内容

2.确定核心岗位

通过认真地对国家产业政策和经济发展状况进行分析、社会调查,就业市场预测,学生就业企业和潜在就业单位的调查,各种信息和资料的收集、统计、归纳等工作,再综合这些调查情况和信息,参照学校自身的教育条件,确定专业发展方向。最重要的是,通过调查研究,确定学校毕业生的就业行业和岗位,从中找到最为集中和最有代表性的岗位,将其确定为总载体方案的核心岗位;与此同时,对就业性质和用人要求进行归纳,确定与核心岗位相近岗位群。就业岗位分析可用表2-2格式。

表2-2 就业岗位分析统计样表

 

3.明确核心能力

在核心岗位确定前后,在参考职业标准的基础上确定学生在学业教育中应该具备的核心能力,按照知识、技能、职业态度等要求具体制订学生的能力标准:企业访谈、问卷调查(近几年毕业生);召开含企业实践专家等参加的研讨会,对专业的典型工作任务及其基本内涵(工作过程、对象、方法、工具、劳动组织方式、工作要求等)进行分析;由专业教师,高层次的企业专家详细描述专业的典型工作任务;按岗位胜任者、班组长、车间技术员、企业专家等不同职业阶段设计工作情景。其中的“技能”部分的能力指标见表2-3。

表2-3 能力分析统计样表

 

4.能力层次及在总载体方案中实际应用

将能力进行分层,再与相应层级的课程对应,进行课程体系的构建,是总载体课程体系设计方法,也是总载体平台上专业建设的一项基础工作。

(1)能力分层 按照职业能力形成和提高的规律,在工程技术领域可以将能力分为行业领域基本动手技能、单项专业技术能力、技术技能应用能力、综合应用技术技能和岗位能力等类型,见图2-4。

 

图2-4 能力层次图

①基本动手技能:指学生就业所在行业领域内所必需具备的基本动手技能。

②单项专业技术能力:指学生对专业内基础性的单项技术应用的掌握、操作能力。

③技术技能应用能力:指学生对专业内常用的且有一定难度的单项技术掌握、操作和应用能力。

④综合应用能力:指学生对专业内各项专业技术综合应用的能力,熟练进行相应操作,能及时解决专业内较复杂的技术问题,达到岗位要求的能力。

(2)能力分层的实际意义 对学生能力目标进行分层的意义在于,顺应学生职业能力成长趋势和规律,给总载体选型、设计、开发等提供能力规格的依据,使总载体在分解成分载体和子载体时有明确的方向,使其结构构成合理。

在总载体课程体系设计构建时,基本动手技能、单项专业技术能力、技术技能应用能力、综合应用技术技能4个层次分别对应课程体系中的专业认知和基础训练类课程、专业基本技术技能课程、专业技术技能课程、技术技能综合应用课程4个层次。

(二)基于总载体设计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

总载体方案的制订,必须抓住和掌握“总载体涵盖和贯穿学生学业全过程”和“具有产品功能(或相对完善的生产过程)的总载体由学生自主动手制作完成”两条基本原则,需要对原先的专业课程进行重新组合,设计和构建新的课程体系及教学体系,形成总载体“生产制作”进程与课程体系的良好融合。这是总载体平台上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

(三)核心教学法的设计和实施

与一般意义上教学实施计划不同,总载体方案的教学法始终围绕着“总载体”设备的选型、设计、开发、制作等工作进行,即将学生的知识学习和能力训练集中在总载体上。按照总载体方案的基本框架的两个支柱结构,教学实施计划必须沿着知识学习和载体设备制作两条纵向线条并高度协调两者横向关联实施,这就是基于总载体人才培养专业建设的核心教学法的关键。

制订和实施教学法是件极其复杂的工作,必须做到:一是将总载体设备、装置或系统作为教学载体运用到学生学业全过程的培养、训练,精心制订和严格执行人才培养计划;二是知识学习和载体制作同步并举,即做中学和学中做,并以“做”为重点,做的结果作为考评主要参考;三是必须把专业建设中各个“核心”要素紧密结合起来,进行相关教学资源建设和配置并有效运转;四是必须大量使用行之有效的、先进的微观教学方式方法加以运用。

(四)总载体选择及课程体系建设

基于总载体设计的人才培养方案的总载体选择和课程体系建设是两项重要工作,分别在第四章和第三章进行介绍。

(五)师资队伍建设

总载体平台上的专业建设所表现出的“全过程、全方位、全员”三全显著特点,对师资队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专业建设中的“核心教师”要求更为特殊,以其为中心建立的团队在总载体方案制订和实施中一以贯之,从学生学业开始就进入直至学业结束。

1.师资团队基本构成

运用总载体模式及方案进行人才培养的师资团队,具有项目性、贯穿性、全面性三个特点。项目性的含义是指以专业目标为准绳,以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为目的,采取总载体人才培养理念和方法,成立相对独立的组织结构和团队,把总载体方案的制订和实施作为一个项目来对待,以项目管理的方式制订和行使并完成人才培养方案和实施计划。贯穿性的含义是指这个团队将在学生学业全过程中,实施总载体人才培养,一以贯之。全面性是指这个团队需要具备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双师素质、专业内全面的知识和技术技能教学能力。

按此要求,专业建设在总体上进一步推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前提下,以拟实施总载体人才培养的专业为对象,遴选一名或数名合格的核心教师(或总载体方案项目负责人),以此为核心,对师资队伍进行合理组合,调整师资结构和组织构成,组成凸显师资团队3个特点的队伍。延请具有丰富实践工作经验和教学能力的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参与其中,以适应总载体人才培养的专业建设需要。

2.对核心教师(或总载体方案项目负责人)和团队的特殊要求

除一般的要求外,实施总载体方案的教师,需要满足一些特殊的要求,以保证总载体方案的顺利施行。

(1)设备或产品的开发能力 鉴于载体设备被赋予很多功能的特殊性,不同于普通的教学教具或设施。因此,实行总载体人才培养的教师(或负责人),除具备教学经历和能力外,更重要的是还须具有较丰富的实际工程技术经验、开发设计产品能力、生产组织和管理经历,是理论知识与实际能力兼具的优秀双师型教师。

(2)教学组织和统筹计划的执行能力 利用总载体教学是一种具有创新性质的教学过程,需要核心教师(或总载体教学负责人)和具体的专业教师有较高的教学组织和执行能力,包括相应的实际动手技能,能指导总载体下的实际工程任务的展开并完成任务。

核心教师的另一特殊任务之一,就是在学生学业全过程中,要对学生的职业成长在实习、技术技能训练中进行全过程、全方面的指导。

(3)创新能力 创新和实践,是总载体人才培养的精髓。在总载体平台上,能够使学生自主地实现其新思路的创设、新功能的实现。而教师在实施教学中对学生的创新实践,须起到指导和帮扶作用以及必要的督促作用。因此,在遵循学生主体地位基础上,对教师的创新意识和能力要求更加突出。这就需要教师除了载体设备开发的创新外,还有更高的思维创新、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条件创设能力,实现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的要求。具有前沿的自觉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是对教师团队的基本要求。

(4)专业技术的全面性要求 与普通教学的不同在于,总载体方案下的很多教学情境或工程任务具有跨越传统意义上课程的特点,需要综合应用多门专业技术课程的知识来完成相应生产任务,这对教师的适应能力和知识综合应用能力要求很高。因此,教师团队成员或至少是团队里的主要教师,原则上要具备专业内全方位的技术能力和知识面。

3.核心教师(总载体方案负责人)的任务

核心教师兼具教学和管理的双重职责,任务繁重,是总载体方案产生效果的重要因素。

(1)总载体方案需要有专门的负责人——核心教师 总载体人才培养伴随学生全部学业过程,有清晰的连贯性,设计和推行都必须有专门的教师负责计划、组织、控制、协调教学实施,贯彻总载体模式的理念,执行教学过程,担任整个教学全程负责人。在具体操作中,应首先确定核心教师(总载体方案教学负责人)对整个教学负责并赋予一定的责、权、利。核心教师应符合相关要求,在行业、企业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能引领教学团队,是推动本专业改革与发展的带头人。

(2)核心教师(总载体教学负责人)的任务 总载体方案的负责人的重要职责:制订总载体教学的计划;主持或直接参与载体设备的选型、开发、设计、制作和验收;组织编制特色教学文件;合理组织教师队伍,推进教学计划的实施,控制和检查教学进度;协调各类教学资源的综合利用;参与制订校企合作方案并实施;牵头或参与教学效果的评估、教学质量控制和持续改进;主管载体设备的管理以及重复利用,控制教学成本等。

(3)核心教师带领下的教师团队 核心教师带领下的教师团队中每个教师都应一定程度地参加到总载体设备的选型、开发、设计工作中,既分工又合作;共同进行课程体系开发、教学手段设计、教学组织实施,结合总载体开发及教学实践或主持或参与各级各类教改、科研项目,全面深入到整个总载体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和实施中来。

教师团队的培养和提高本身就是专业建设一项重要任务。可以有计划地组织教师到企业对口工作岗位进行锻炼,参与企业的科技开发与现场工艺技术实际应用等形式,提高专业教师的教学能力。根据需要的不同,可以通过到国内外著名职业院校进修访学、社会兼职等形式和途径,把握专业发展方向和行业的最新动态,学习先进的职教理论、专业建设和教学管理理念,使其具有较高的职业教育理论水平和较强的管理能力。

4.师资队伍结构的适应性问题

针对利用总载体人才培养和教学对教师的特殊要求,专业建设中,师资队伍的结构和适应性要作为基础性工作来对待。团队教师应主动更新专业知识,提高业务水平,适应教学改革、课程建设的需要。在与企业合作开发载体设备过程的同时,学校应安排专业教师走入企业一线,鼓励教师参加到企业技术开发和技术改造等工作中,参与解决企业在施工中遇到的技术问题,丰富完善专业知识结构;同时,联合进行技术攻关,快速提高实践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增强自身技术水平。通过培养、引进和聘用相结合的方式,建设一支师德高尚、理念先进、技术过硬的高水平的专业教学团队,保证教师队伍的结构和梯队建设更加合理、更加适应高职教育。

5.引入企业工程技术人员联合教学,充实教师队伍

依据总载体人才培养的理念,在总载体设计、开发和教学实施过程中,应深入地进行校企合作,邀请企业工程技术人员一同选型、设计和开发载体设备,共同编制教学计划、特色教材。尽可能地利用企业资源,聘用有企业背景的专业骨干教师,改善师资结构。在遵循总载体方案理念和满足“三全”要求下,聘请行业企业的专家、工程技术人员、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承担相应的课程教学和实践指导任务,在改善师资队伍结构的同时,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六)在总体平台上的生产性基地建设

利用总载体及系列化分载体、子载体进行生产性实践是总载体方案的基本做法。总载体人才培养的实践实训基地,实际上就是总载体设备制作场地和提供总载体生产制作的设备设施,基地及场所的性质应该是生产性的,至少能够模拟生产现场,和生产过程相对应。基地场地和设备条件能够满足系列化载体设备的制作、加工、装配等技术过程要求,与实际流程基本匹配适应。在专业建设中,生产性实践基地的建设或利用过去的基地进行改造,都应该围绕完成总载体设备生产的需要和过程来展开。根据载体设备开发使用后的市场化的程度,实践基地建设大致分成校内和校外两种。

1.校内生产性实践基地建设

校内实践基地需要在生产实际环境下,完成总载体设备的制作、安装、调试和检验验收等工程任务,因此需要进行特别建设工作。若原来存在实践教学基地,也应该在总载体模式理念要求下进行技术改造。

(1)校内生产性实践基地建设的特点 总载体方案的实作实训项目的相应教学递进展开、载体设备递进制作而场地无须进行大的转移,实际上就是为总载体生产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提供场地和设备设施条件,是真实的生产或模拟生产环境。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与总载体设备的选型、设计、开发有着极大的关联,在总载体模式理念和方法指导下,以专业培养目标及教学计划为前提,实训基地建设就有了明确的方向,这是生产性实践实训基地为满足总载体人才培养而进行建设、改进、整合、新建的出发点和基本依据。

(2)校内生产性实践基地的运行和管理 实践基地建设必须满足以总载体设备为对象,以项目驱动、工程任务导向模式实现学习和训练功能。从总载体生产和制作的实际出发,可模拟生产现场情境,在具体操作上执行生产管理规程、严格工艺纪律,模拟工厂或施工现场管理,建立并有序运行质量保证体系,充分发挥总载体人才培养以应用为特色的独特教学功能。若载体设备本身就是生产产品,实践实训基地可以和校内生产工厂合而为一。

(3)与其他实验实训设备的配合 总载体、分载体、子载体等设备作为主要的训练载体设备,在选型、设计开发中就应该开设尽可能多的实验实训实践项目,即可以完成各种各样的情境任务,以提供给学生学习和训练。但是,专业内涉及课程多,在实践任务的总体安排上,还需要配合已有的其他的实验实训设备,作为总载体实践项目遗缺的补充,共同完成专业能力训练。

(4)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方式 校内实践基地建设可以用独资建设、校企合作共建、师资及设备资源共享等的思路和方式来实现。校内实训基地最终目标应是:在总载体设备装置或系统成功开发前提下,依托实践实训基地人力资源和设备条件,开拓实训、培训等服务功能,形成融职业技术教育、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科研与社会技术服务为一体,实现教学、培训、服务一条龙,保障实训基地持续良性运行和发展态势。

2.校外实践基地建设

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是总载体设备制作的优选方向,在总载体方案设计之初,就应该进行深入细致的调研工作,寻求企业的合作。

(1)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取决于校企结合、合作的深度和广度 在总载体方案下的校外实践基地建设,可以通过总载体设备的校企联合开发、共同生产、协同管理,以合作化机制建成和固化校外生产性实训基地。一方面,满足企业自身员工培训等要求;另一方面,可以提供给学生在校外进行生产性实践实训教学,在校外生产环境下完成总载体设备的制作。若总载体设备与企业共同研究开发,或本身是企业市场化产品经过选型而成为的总载体,则可以相对方便地建立起校外实训基地。

(2)建立校外实训基地的基本思路 在校企间的共建“订单班”、企业员工技术培训、新技术推广应用合作、机制化的联合开发新技术新产品、共建实验基地和科研机构合作等形式基础上,应努力在合作企业里创建起总载体设备的开发、制作的场地和加工设备条件,以完全真实的生产方式实现学生的实训,完成载体设备制作,以训练技术技能。

(3)校外实训基地的其他功能 实施总载体人才培养的功能之一是面向区域内经济建设,发挥职业院校现有师资、职业技能鉴定站的服务作用和功能。通过与企业合作进行总载体设备的设计、开发、制造等过程,开展面向社会的职业技能培训和技术服务,将办学优势与地方经济建设紧密结合,服务区域经济建设,形成“互利共赢、共建共用”长效机制,建立稳定、合作良好的校外实训基地。

(七)教学资源库建设

教学资源库建设是专业建设的基础工作之一。对总载体方案的资源库建设,具有独特的要求,内容应该更加丰富。一是因为总载体设备是学中做、做中学的高度结合而制作的载体,需要大量的生产技术一线实用性的技术资料作为支撑;二是围绕载体的教学过程要编制特殊教材和大量的教与学参考资料。两者都需要巨大投入和艰辛的工作。除此之外,为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资源库的内容纷繁复杂。对此,可以采取现代信息技术,通过网络及自创信息平台等方式,加强资源收集和应用,丰富资源库。

除人才培养资源库常设内容外,实施总载体人才培养,资源库还需含以下关键内容。

①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学习的全套特色教材和教辅资料。

②教学指南、学习指南。

③实用性技术资料、生产厂家资料图集。

④大量的实际操作视频集。

⑤生产任务清单汇编。

⑥自我评价和测评的标准。

⑦与载体设备相关的技术标准集。

⑧各种专业技术手册。

(八)评价机制建设

根据总载体模式的理念,围绕载体开展对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质量进行考评是最为理想的方式。建立总载体设备生产制作的质量保证体系,本身也是总载体人才培养方案规划和实施的一个内容。在评价机制的具体建设时,考核标准在载体设备选型、设计、开发过程中就应该有详细的规划,而在整个教学体系中设计有相应的考核总体要求、各门课程在技术考核上的关联关系,这是与普通的传统意义上的考试相区别的一个方面。

各阶段考核的措施和手段,重点要根据总载体设备的实际制作的过程和结果而进行。因此,在技术技能方面的考核的内容和指标,对学生而言是完全透明和公开的。同时,各种考核项目的制订,须与职业资格认证接轨,建立和完善“双证书”制度,实现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

1.质量保证体系框架

图2-5是总载体方案的质量保证体系及运行简略过程。该图不完全是专业建设中人才培养质量体系,而是除了教学常见质量控制内容外,重点突出与教学同步的总载体设备生产制作的质量控制要点,且按照生产产品的模式进行相应的质量计划、质量检验、质量控制和质量反馈等实际工程技术内容。

 

图2-5 专业建设中人才培养质量体系框图

2.总载体方案的学生考核必须突出以下要求

为达成人才培养目标,保证总载体方案实施效果,对学生的考核必须以实践的过程和结果为依据。

(1)考核以工程任务完成结果为依据 考核的主要内容是完成载体设计、制作等任务的实际过程和结果。对学生的考核原则上理论和实践并行而偏重实践结果,并对学生在总载体方案中整个工程技术训练和工程环境下所表现出来的职业态度和精神状况加以评价。

(2)过程考核形式往往以一个情境任务为对象 基于总载体分解的情境任务的考核的形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一门理论课程或单独的实训环节考核。考核内容往往会跨越传统意义上的课程界限,是以总载体课程体系规划的工程情境为对象而进行的,突出实际操作能力、技术技能等应用能力的考核。

(3)学生的考核将逐次递进进行 考核不以一个阶段的课程目标考核结束而结束,而将这阶段的知识、能力目标在其他情境任务中再现时再次考核。也就是说,考核过程与总载体课程体系教学授课过程有相同的特点——重要的能力目标训练有重复性,考核也有重复性。

(4)考核技术技能以总载体制成为准 载体设备的制作具有学业阶段的贯穿性,学生最终制作出来的总载体就是学业成果,具有综合考核的突出特点。这也是总载体模式的理念之一。

(5)考核的透明性和预知性 考核体系中的载体对象,是在学生进校之初就有所了解的。考核标准、内容、评价等均在学习训练指南、手册或专用教材中,对学生而言完全是透明的。这样做的好处在于,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对训练起到推动作用,即任务导向可以落到实处。

(6)建立人才培养的反馈制度是总载体人才培养的必要手段 也就是说,在总载体设备重复使用情况下,根据学生在载体设备上所获得的知识和技术技能实际状况的反馈,将对总载体方案进行相应的调整和改进。

[本节提示]

1.总载体人才培养方案围绕“抓核心、建体系”的思想进行专业建设是一个主要线索,其基本逻辑关系是:以市场和企业需求确定专业目标,选择适宜的总载体设备,以专业目标为出发点与总载体对接融合,构建课程体系并深入开发课程,再以应用为直接目的实施教学,使得课程目标的实现而保证专业目标的实现。

2.总载体平台上的专业建设任务,必须贯彻总载体模式的理念和方法,以总载体方案制订和实施为主要内容,抓住六个核心的线索,围绕专业建设目标,落实其他任务,完成总载体平台上专业建设的工作。

3.总载体平台上专业建设的主要内容:专业建设的基础工作、基于总载体设计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总载体选择及课程体系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资源库建设、在总体平台上的生产性基地建设、教学资源建设、评价机制建设等。

4.总载体平台上的专业建设具体工作:一个目标(以培养学生技术技能综合应用能力为目标)、两个支柱(总载体设计、开发、制作和围绕总载体课程体系)、六个核心(核心岗位、核心能力、核心载体、核心课程、核心教学法、核心教师)、八项工作(前期准备及基础工作、总载体方案、总载体选择、总载体课程体系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生产性基地建设、教学资源建设、评价机制建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