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解决了城市建设者的“安居”问题城镇化催生住房问题,需要政府提供越来越多的住房保障,而住房保障水平的提高也有利于推进城镇化。这些群体是否“安居”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们“乐业”与否。如果农民工和大中专毕业生解决了“安居”问题,他们就少了居住方面的后顾之忧,进而迸发出更高的工作积极性。
1.解决了城市建设者的“安居”问题
城镇化催生住房问题,需要政府提供越来越多的住房保障,而住房保障水平的提高也有利于推进城镇化。首先,无论是进城农民工还是新就业的大中专毕业生,他们都是城市建设者。这些群体是否“安居”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们“乐业”与否。据统计,全国大中专毕业生绝大部分选择在城市就业,而在选择就业地点时城市提供的住房保障水平住房无疑是他们重要的考虑因素之一。住房是人的基本生存资料,是决定一个人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如果农民工和大中专毕业生解决了“安居”问题,他们就少了居住方面的后顾之忧,进而迸发出更高的工作积极性。
2.保障性住房建设有利于扩大内需,推动城镇化的进程
在当前背景下,保障性住房建设有利于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发展,进而推动城镇化的进程。城镇化不仅表现为城镇人口数量的增加,而且表现为城市建筑、基础设施的扩张和城镇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以解决中低收入群体住居问题的住房保障客观上起到了扩大内需、提振经济的作用。一方面房地产业关联度大,保障房建设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复苏和发展;另一方面农民变为市民后消费倾向的提高也有利于扩大内需。在城里没有定居的农民工往往将其绝大部分收入寄回农村,而由于农村社会保障的落后以及对未来生活不稳定的预期,农民的储蓄倾向较高,从而不利于经济的发展。近年来我国储蓄率居高不下而消费不旺,部分原因就是占人口多数的农村人口消费倾向过低。因此,让符合条件的农民落户城镇,鼓励他们积极消费,将助推当前的城镇化进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