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世纪末期,英国经济学家威廉·配第(William·Petty)首先发现,世界各国的国民收入水平差异和其形成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关键在于产业结构的不同,他还对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第三产业转移的现象进行了探讨。1690年配第发表了著名的《政治算术》一书,书中对有关三次产业演变规律作了分析。[16]其中,关于产业转移的方向、动因及后果,配第认为,“制造业的收益比农民多得多,而商业的收益又比制造业要多得多。”不同产业之间的收入水平的差异是劳动力在产业间转移的动因,转移的方向是:“从穷困悲惨的农业方面转移到更有利的手工业”。配第还注意到,随着经济的发展,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份额存在必然下降的历史趋势,“应该注意到的是,随着各种产业和新奇技艺的增加,农业便趋向衰落”。配第还指出,劳动力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的后果是盈余收益增多,消费水平提高,各项经费节省。
上述观点体现了配第的一个基本思想:产业不同,其收入也不同,这种产业之间的收入差异推动劳动力由低收入产业向高收入产业转移,劳动力就业层次的提高,使人均国民收入提高,进而使农业所占比例下降。配第对劳动力在三次产业之间移动规律的揭示,后来被英国经济学家柯林·克拉克称为“配第定律”。克拉克并在“配第定律”的基础上,对当时世界主要国家的12个部门的劳动力组成结构变化,以及主要发达国家在早期工业化时期劳动力在10个主要经济部门之间的分布结构的变化进行了考察。他得出了以下结论:随着时间的推移,作为社会朝着更高经济方向进步的结果是,在农业中就业的人数相对于制造业的就业人数趋于下降,接着制造业的就业人数相对于服务业的就业人数也趋于下降。也就是说,随着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当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便向第三产业转移。[17]由于克拉克的研究成果渊源于配第定律,克拉克揭示的产业结构的这种变化规律,被经济学界称为“配第-克拉克定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