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备改造与更新工作既有深厚的技术内涵,又是一项重要的投资活动。在物质、技术条件允许的条件下,在确定实行改造或更新时,更要注意其经济界限。
1.设备改造的含义
所谓设备的改造,就是指应用现有的技术成果和先进经验,为适应生产的需要,改变现有设备的结构,给旧设备装上新部件、新装置、新附件,以改善现有设备的技术性能,使之达到或局部达到新设备的水平。设备技术改造是克服现有设备的陈旧,消除第Ⅱ种无形磨损,更新设备的方法之一。设备技术改造主要有如下优点:
1)具有很大的针对性和适应性。企业的设备技术改造,一般是由设备使用单位与设备管理部门协同配合,确定技术方案,进行设计、制造的。这种做法有利于充分发挥他们熟悉生产要求和设备实际情况的长处,使设备技术改造密切结合企业生产的实际需求,所获得的技术性能往往比选用同类新设备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和适用性。
2)经济性好。设备技术改造可以充分利用原有设备的基础部件,比采用设备更新的方案节省时间和费用。此外,进行设备技术改造常常可以替代设备进口,节约外汇,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3)现实性大。一个国家所拥有的某种设备总量,总是远大于年产这种设备的能力。比如我国拥有的金属切削机床的总量约为400万台,而全国每年机床的产量不过是15万~20万台。即使把每年生产的新机床全部用来更换原有的机器,轮完一遍也需要20年。也就是说,不待原有设备全部更换完毕,初期更新的设备又早已陈旧不堪了。可见,单靠设备更新这种方式显然难以满足企业发展生产的要求。因此,采用设备技术改造具有很大的现实性。
由此可知,应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对原有设备进行技术改造。并非一种权宜之计,而是与设备更新同等重要的补偿设备无形磨损并提高装备技术水平的重要途径。
2.设备改造的原则
企业在搞设备改造时,必须充分考虑改造的必要性、技术上的可能性和经济上的合理性。具体应遵守以下几点原则:
1)针对性原则。从实际出发,按照生产工艺要求,针对生产中的薄弱环节,采取有效的新技术,结合设备在生产过程中所处地位及其技术状态,决定设备的技术改造。
2)技术先进适用性原则。由于生产工艺和生产批量不同,设备的技术状态不一样,采用的技术标准应有区别。要重视先进适用,不要盲目追求高指标,防止功能过剩。
3)经济性原则。在制订技改方案时,要仔细进行技术经济分析,力求以较少的投入获得较大的产出,回收期要适宜。
4)可能性原则。在实施技术改造时,应尽量由本单位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完成。若技术难度较大,本单位不能单独实施时,亦可请有关生产厂方、科研院所协助完成,但本单位技术人员应能掌握,以便以后的管理与检修。
3.设备改造的目标
企业进行设备改造主要是为提高设备的技术水平,以满足生产要求,在注意经济效益的同时还必须注意社会效益。为此,企业设备改造的目标应注重以下四个方面:
1)提高加工效率和产品质量。设备经过改造后,要使原设备的技术性能得到改善,提高精度和增加功能,使之达到或局部达到新设备的水平,满足产品生产的要求。
2)提高设备运行安全性。对影响人身安全的设备,应进行针对性改造,防止人身伤亡事故的发生,确保安全生产。
3)节约能源。通过设备的技术改造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大幅度地节电、节煤、节水,在短期内收回设备改造投入的资金。
4)保护环境。有些设备对生产环境乃至社会环境造成较大污染,如烟尘污染、噪声污染以及工业水的污染。要积极进行设备改造消除或减少污染,改善生存环境。
此外,对进口设备的国产化改造和对闲置设备的技术改造,也有利于降低修理费用和提高资产利用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