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艺术管理发展总概况

艺术管理发展总概况

时间:2023-07-1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 艺术管理发展总概况一、西方艺术管理发展总览(一)西方艺术管理发展史欧美是艺术管理学科的发源地,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艺术管理逐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欧美国家艺术管理的相关产业发展得相对较快,同时,西方拥有很多艺术成果,在社会文化发展的推动下,艺术管理成为艺术市场发展的重要保障。独立策展人这个称谓的出现弥补了艺术管理这一领域的空白。

第一节 艺术管理发展总概况

一、西方艺术管理发展总览

(一)西方艺术管理发展史

欧美是艺术管理学科的发源地,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艺术管理逐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艺术管理在艺术活动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逐渐成为一个艺术组织或团体成功管理艺术项目的重要因素。

古希腊时期,人们开始了以宗教形式为主的集会,这种带有政治意义的活动与古希腊人民的生活是密切相关的。在城邦内,参加围绕政治开展的集体活动是每一位古希腊公民应尽的义务。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各种各样的社会文化活动也由此展开,人们开始自发地组织艺术活动,公民积极地参加戏剧演出,如“酒神节”。这是一个具有宗教性和政治性的重要节日,许多大型的戏剧演出都集中在这个节日进行。城邦内的人们非常重视这个节日的活动,“酒神节”成为一场符合公民审美情趣和满足公民精神需求的公共集会。节日的庆祝方式和流程需要特定的“指挥官”来合理地安排,指挥者也需要具备一定的管理和指导才能,以确保整场表演顺利进行。在古希腊城邦的剧场里,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舞台的主角,充分地表现自己的才艺,剧院不仅允许普通公民参与戏剧演出,也为外国人和奴隶等保留座位,这些做法都极大地推动了古希腊社会艺术文化的发展。艺术活动的发展演变为艺术管理的出现奠定了基础,艺术活动的组织安排越来越受到重视。古希腊社会需要具有较强的领导能力的人来组织艺术活动,从而更好地满足大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艺术管理因此有了基本的雏形。

西方的中世纪是文化艺术发展过程中的“黑暗时代”,艺术活动的发展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出现停滞不前的状态。公元5世纪至11世纪是封建社会的形成期,社会动荡不安,基督教会凭借其宗教影响力,成为发展艺术活动的主要力量,维持着人们基本的文化交流活动。于是,基督教戏剧在西方的戏剧舞台上逐渐发展起来,大部分艺术表演活动都是由教会组织举办的。在这个时期,西方社会艺术管理的主体是教会,教会在很大程度上为艺术活动的发展作出了贡献。随着教会权力的急剧扩大,其对艺术活动的管制走向极端,开始在形式、内容上有所限制,只允许教徒们在教堂内进行一些戏剧表演活动。

14世纪,艺术管理开始飞速发展,多种形式的艺术组织开始出现,艺术活动也由单一形式逐步发展成多种形式。文艺复兴时期是欧洲戏剧发展史上的黄金时期,人们对各种活动的品质要求也随之提高,艺术活动的各种分工开始细化,对舞台设计、演员服装等专业领域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艺术管理者所扮演的角色也越来越受到重视。艺术活动在兴盛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一些国家政策的限制,管理者举办活动需要遵守相关规定,对剧目的挑选、相关人员的调配都需要经过严格审查。

17世纪到19世纪,西方艺术发展迅速。艺术家们在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内进行创作,同时,他们可以自己销售作品,这就需要艺术家自己对作品进行高效、有序的管理。到了18世纪,艺术品市场蓬勃发展,艺术经纪人的角色开始出现,以画店为中转站代销艺术品。19世纪以后,专营艺术品的商人越来越多,以艺术品为中心开展的鉴赏、拍卖和销售等专业服务也在艺术市场中出现,社会开始需要专业的、有鉴别能力的人来为投资者服务,需要他们提供更为专业的购买指导。

20世纪以来,艺术管理在艺术市场中的地位日益提升,工作的辐射面积也在逐步扩大,更多的具有现代意义的艺术活动成为一种社会化的产业,管理者在组织、策划艺术活动时,实现利润的最大化也是他们的职责。欧美国家艺术管理的相关产业发展得相对较快,同时,西方拥有很多艺术成果,在社会文化发展的推动下,艺术管理成为艺术市场发展的重要保障。

(二)西方策展人的兴起

“策展人”一词起源于英文“curator”,其全称为“展览策划人”,指的是在艺术展览活动中,负责策划、构思、组织、管理展览活动的专业人员。策展人的产生与西方博物馆、美术馆体系的产生与建立有着密切的联系。自16世纪以来,随着西方私人博物馆的兴起,对相关工作人员的需求有所增加,同时各个领域的负责人开始有了分配,于是,负责保管、研究藏品的专业人员随之出现。17世纪以后,有些私人博物馆会定期举办主题式的艺术展览,并向公众开放,早期的策展人由此诞生。

18世纪后,欧美国家相继建立国立大型博物馆,其中也包括艺术类的博物馆或美术馆,如英国大英博物馆、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丹麦哥本哈根国立美术馆、法国卢浮宫国家艺术博物馆等。这些博物馆因为藏品数量巨大、种类繁多,所以他们按照地区或品类等方式,将展品细分为多种类型,同时安排专门人员负责管理相应的门类。这些专业负责人员并不对整个博物馆和美术馆的经营管理负责,而只是负责相应的板块,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艺术机构常设策展人。日本的展览策划制度与方式也参照了西方的管理模式。

近年来,策展人的数量不断增加,策展人的专业领域也不断扩大,有博物馆学、艺术管理、艺术批评等专业背景的人才进入策展人的行列,他们的工作内容主要是策划组织各类当代的艺术展览。

(三)独立策展人在西方的兴起

与“策展人”相对应的是“独立策展人”。独立策展人这个称谓的出现弥补了艺术管理这一领域的空白。独立策展人不隶属于任何美术馆、博物馆,其身份是相对独立的,也有别于那些以组织商业性艺术展览来营利的画廊主或经纪人,他们通过运用自身的专业理念与方式来策划组织展览活动。

独立策展人最早可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但直到20世纪后半期才得以真正兴起。1975年,国际独立策展人协会(Independent Curators Interna-tional)在美国纽约成立,该机构旨在通过国际巡回展览等相关活动来促进大众对当代艺术的理解和欣赏。[1]

西方国家在战后非常重视艺术文化产业的重建与发展,此时,大量的博物馆、美术馆、画廊、艺术机构等纷纷成立,因此,对艺术管理者、策展人的需求与日俱增。但由于专业经验的缺失、专业素养的不足,以及资金、精力等各方面的不足,其策划的展览和艺术活动质量都不太高。因此,某些在艺术领域有着深入研究和实践经验的专业人员转而进入了这一领域,填补了这一空缺,独立策展人应运而生。

此外,诸如双年展、三年展、文献展等大型当代艺术活动的大量举办,也为独立策展人的出现创造了有利条件。很多城市都希望通过举办展览以提高城市自身的文化品位、提升自身形象、刺激旅游等相关产业的发展,这就需要展览不断地更换主题,进行创新发掘,这些因素也成为独立策展人出现并参与展览策划的原因之一。

现在西方有相当成熟的基金会制度和社会赞助制度,这也使得那些有意向成为独立策展人的专业人士可以得到稳定的资金和生活的保障,从而极大地鼓励了西方独立策展人对自己专业的坚持。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日益推进,世界各地的交流变得日益频繁,独立策展人身份的自由性与独立性,吸引了越来越多来自世界各地的专业人才来从事这一职业,他们对当代社会文化艺术的发展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国内艺术管理发展总览

(一)国内艺术管理发展总览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艺术市场也呈现出生机盎然的景象,无论是市场规模、交易总额还是艺术品价格的增幅,都有了较大的飞跃。近年来,中国已经逐步发展成为领先于全球的艺术品交易大国,因此,艺术市场对艺术管理高端人才的需求也大幅增加。这些人才不仅要具备专业的商业管理才能,还要具备对国内以及全球艺术品的收藏、鉴赏和投资能力,以及拥有深厚的艺术美学修养。

国内的艺术管理形式从古至今一直存在着,最早可追溯至周代“大司乐”的成立。春秋战国时期是艺术管理形式的发展期。秦汉时期,宫廷的经济赞助对艺术管理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魏晋南北朝时期,时局动荡不安,豪强成为仅次于宫廷的艺术管理资助者。到了隋唐时期,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繁荣推动了艺术市场的大发展,在艺术管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绘画在宋代进入了一个黄金时代,这也推动了艺术市场和艺术管理的发展,同时这一时期也出现了艺术品经纪人以及现代戏院、剧院的雏形。明朝的建筑艺术逐步发展,建筑项目的管理日渐完善。到了清朝,宫廷歌舞、戏剧又进入一个发展高峰期,民间大量出现的戏班子令艺术管理的形式普及开来。

在新中国成立之初,由于当时社会处于变革时期,艺术家的劳动被贬损,对艺术的打压让艺术创作进入了低谷期。改革开放后,我国的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开始复苏,计划经济体制也逐渐转变为市场经济体制,艺术产业开始恢复生机,文化产业大力发展,艺术管理形式也有了新的变化。

1992年6月20日,在上海静安区希尔顿饭店,上海老牌古玩商店朵云轩举行了国内首个专场拍卖会,这标志着中国艺术市场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2]2002年党的十六大之后,各政府部门以及整个文艺界共同推动文化艺术事业的大发展,使得文化艺术市场出现了前所未有的井喷之势。

不可否认的是,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的艺术管理发展还是较为落后的。在独立策展人出现之前,我国艺术展览大致分为三种模式:艺术机构的藏品陈列与展示、组委会或评审委员会办展、艺术家或单位自发筹资办展。随着我国当代艺术的发展,以及人们对精神文化层面的需求日益增加,传统的办展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实的需求。1989年,“85美术新潮”的一些艺术家和艺术批评家,按照自己的艺术理念组织策划了一场展览,即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中国现代艺术展”。这次展览虽然备受争议,但在当时有非常大的影响力。此次展览采用了“筹备委员会”的形式,委员会主要由艺术批评家构成。这些批评家在当时还没有独立策展人的身份,但在此次展览之后却有了身份的转型。此次展览造就了许多独立策展人,其中包括高名潞、范迪安、栗宪庭、费大为、王明贤、刘骁纯等,这些人目前在当代艺术领域都十分活跃。

20世纪90年代,人们对市场有了新的认知,越来越多的人投身到这个风险与利润并存的市场中来。艺术市场也借此机会走入人们的生活,大众对艺术从远在天涯的仰视,变成了近在咫尺的对视。艺术赞助、艺术投资、艺术代理、艺术收藏等各种与艺术相关的行业相继诞生,艺术展览成了艺术市场最重要的传播途径,继而出现了众多独立或半独立的策展人。策展人在我国的兴起,成为一种革新力量,为我国现有的展览机制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方式。在当今多元化、全球化的发展大趋势之下,策展人的作用也将越来越明显。

目前,西方的独立策展人与美术馆、基金会之间的协作运营方式等相关机制在我国还没有建立起来。起初,独立策展人往往意味着没有稳定的经济来源。之所以会这样,首先是因为国内的相关艺术机构还没有将独立策展人作为展览策划的主要负责人;其次是国内没有像西方一样健全的艺术基金会模式,展览很难寻找到资金支持。因此,面对这样的情况,我国的艺术家们大多是寻找志同道合的人士一起出资来举办展览,或者是寻找一个投资方或画廊,但是因为市场和相关制度的不健全,艺术家们往往处于弱势地位。因此在国内,展览的成功与否取决于投资人,而不是策展人,这种状况极大地阻碍了独立策展人才能的发挥。

由于我国并没有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我国的独立策展人只能参照和依赖于西方的管理机制,但西方的模式并不完全适合我国当前正在发展的艺术市场。在西方已经运行了半个多世纪的理事会、基金会的美术馆、博物馆运营模式在我国依然鲜见。没有健全的运营模式,我国策展人难以在艺术市场中施展拳脚,严重阻碍了我国艺术市场的发展。因此,一项市场化的、规范化的、以策展人为核心的展览和收藏的制度亟待建立,只有这样才可以改变目前很多美术馆、博物馆以及独立策展人面对的尴尬局面。

(二)我国策展人及其相关经典案例

自策展人概念出现以来,我国出现了众多著名的展览活动和策展人,他们在各个艺术时期留下了历史的印记,也使我国的艺术管理理念逐渐形成并得到应用。

在89现代艺术大展之后,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开始走出国门。1991年,我国前卫艺术展在日本福冈博物馆举办,由费大为担任策展人。在此次展览中,我国的许多艺术家,包括谷文达、黄永砅、蔡国强、王鲁炎等,都有作品参展。1992年,我国的倪海峰、孙良、仇德树、王友身、李山、蔡国强、吕胜中等艺术家参与了卡塞尔文献展的外围展“欧洲外围现代艺术国际大展”,我国的前卫艺术也由此进入国际领域。

1996年是我国的策展高峰年,此时,关于新媒介艺术的推介展比较流行。如:1995年,由黄笃策划的“张开嘴闭上眼”展;1996年,由朱其策划的“以艺术的名义”展;1996年,由吴美纯、邱志杰策划的“现象·影像”展等。这些展览都是围绕装置、录像等新媒介的艺术展览。

1998年6月,由费大为策划的“美制之间”展,在韩国Sonje美术馆展出,数十位国内艺术家参加了展览。同年9月,由高名潞策划的“蜕变突破:华人新艺术展”在纽约亚洲协会美术馆及P.S.I美术馆举办。此次展览展出了海内外艺术作品约90件,参展艺术家多达80余位,是迄今为止美国及西方最大型的中国当代艺术展。1999年1月,由我国的栗宪庭及其他策展人联合在德国波恩艺术博物馆策划了名为“时代转折”的展览。同年5月,“第一届墨尔本国际双年展”的“国家合作计划项目——中国馆”也是由我国的策展人黄笃任策划的。

随着我国策展人在国际上开始崭露头角,我国的艺术家们也开始逐渐被世界认识,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我国与世界的交流,也使我国的艺术家、策展人更加积极地参与到国外的大型展览中,如威尼斯双年展、卡塞尔文献展等,通过这些展览、展会,我国的艺术家们走向市场,在收获社会声誉的同时也获得了经济效益。

自2000年以来,我国的艺术家、策展人连续参与了世界著名的威尼斯双年展。如2011年第54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蔡志松、梁元苇、潘公凯、杨茂源等众多国内艺术家参与了此次展览;2013年第55届威尼斯双年展中,舒勇、何云昌、胡曜麟、缪晓春、童红生、王庆松和张小涛等7位艺术家的作品参与展出。这些艺术家后来大多成为具有市场潜力的优秀艺术家,他们在提升自身知名度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我国当代艺术的海外传播。

 

图2-1 2009年第53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

 

图2-2 2013年第55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舒勇作品“古歌砖”

在我国艺术市场逐渐活跃的进程中,我国艺术家除了参与国外的大型展览之外,也开始参与国内举办的大型展览,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艺术市场机制的建立。国内除了传统类的国家大型展览,如新中国成立以来由政府组织的每五年一届的全国美展,由各民间机构组织的大型展览也成为中国艺术市场的主力军,如1989年的“中国现代艺术大展”、1993年的“中国油画双年展”、1996年开始的“上海双年展”、1998年深圳的“国际水墨双年展”、2002年的“广州文献展”等都成为中国艺术发展的重要见证者。同时,这些大展从“昙花一现”发展为可持续举办,经过了一个长期摸索的过程。缺乏健全的艺术管理机制,是造成一些大展“短命”的重要因素。如何能保证这些大展的持续举办,需要健全的、以市场经济为主导的运营模式,也需要理事会、基金会等共行的机制,这样才能保证展览有充分的资金支持,使展览走上良性循环的道路,从而造就一个成熟的艺术市场,这也是我们要重点研究的内容。值得一提的是,已经连续举办了9届的“艺术北京”于2014年5月1日在北京全国农业展览馆再一次隆重开启,博览会包括当代馆和经典馆两大部分,总展出面积约2万平方米,有将近150家海内外画廊和艺术机构参与其中。“艺术北京”采用公司化的独立运行模式,共分为三个主要部分:学术委员会由艺术评论家、史论家及专业策展人组成;艺术委员会由艺术家、艺术经营者、政府人员组成;执行委员会由展览策划、展览营销、企业赞助、媒体宣传等组成。三个部分将艺术、策展、市场与管理等多方面的人员进行联动,确保了博览会的顺利进行,也在执行层面上体现了其专业性。整个博览会还将艺术教育、艺术推广、交易和交流的多重功能融为一体,在竞争激烈的艺术市场占据了独有的一片天地,并指引着中国艺术的风向标,成为中国年度最重要的艺术活动之一。

 

图2-3 2014年“艺术北京”现场

 

图2-4 2014年“艺术北京”海报

[1] 胡晓明、肖春晔:《艺术管理》,中山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98页。

[2] 胡晓明、肖春晔:《艺术管理》,中山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24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