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是开发和利用海洋的世纪,海洋经济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新趋向、新领域,也是沿海地区开发开放的重点和发展潜力所在。我市海洋资源丰富,港口优势突出,做大做强做优海洋经济这篇文章,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市经济发展的一大重要课题。
一、世界面向海洋发展的总体态势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经略海洋”总体呈现以下态势:
(一)人口向沿海迁移
据有关统计数据显示,世界人口的60%居住在距海岸线100千米的地区。美国50%的人口居住在距海岸线80千米,面积仅占大陆11%的沿海地区。我国东部沿海11个省市区,占14.2%的陆域承载着全国40%以上的人口和6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沿海的特大城市人口占全国特大城市人口的59.8%。有研究预测,到2020年,世界75%的人口将居住在沿海地区。
(二)资源向海洋索取
海洋是水资源宝库,全球拥有海水13亿立方千米,可直接利用或进行海水淡化、发展海水农业;海洋是食品资源宝库,拥有20万种生物,可捕量2—3万亿吨,全球海产品年产量1.5亿吨,全球浅海地区可建设无数个超级“海洋牧场”;海洋是能源宝库,海洋石油产量占全球1/3以上,海洋还蕴藏着大量的天然气水合物、潮汐能、海流能、波浪能、温差能等;海洋还是原材料资源库,世界海洋3500—6000米深的洋底储藏的多金属结核约有3万亿吨,其中锰的产量可供世界用18000年,镍可用25000年,滨海砂矿含金、金红石等许多贵重矿物。
(三)空间向海洋延伸
海洋占全球面积的71%,是人类生存的第二空间,由海上、海中、海底组成的海洋空间资源将带给人类生存发展的新希望。利用海洋建设仓储设施,具有安全性高、隐蔽性好、交通便利、节约土地等优点;在海上进行生产项目建设,可大大节约土地,交通运输便利,能免除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费用,且冷却水充足,取排方便,可减少污染危害;海洋交通运输连续性强、成本低廉,适宜对各种笨重的大宗货物做远距离运输,世界90%以上的国际贸易货运量靠海洋运输来完成。同时,近海还是扩大陆地面积的源头,不少沿岸国家通过填海造地扩大陆域国土面积、领海和拓展海洋专属经济区。
(四)生活向海洋融入
海洋是生命的摇篮,也是近代文明的开端,“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是许多人梦寐以求的生活,向往大海是人们共同的文化心理。从生理角度来讲,海洋空气中含有大量的氧、臭氧、碳酸钠、溴和一定数量的碘,灰尘极少,有利于人体健康,适宜于开展探险、观光、娱乐、运动、疗养等活动,岸线、水域、岛屿还可带给人们与陆地迥然不同的景物和生活趣味。人类对海洋生活的向往带来了滨海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世界海洋旅游业总收入占全球旅游业总收入的1/2,全世界40个知名度较大的旅游目的地有37个是沿海国家或地区,沿海37个国家的旅游总收入占全球旅游总收入的81%。
(五)科技向海洋拓展
近年来,主要海洋国家先后实施了海洋科技发展计划,加大海洋科技投入,在海洋环境监测技术、深海矿产资源勘探技术、海洋生物资源开发技术、深潜器技术、海洋可再生能源开发技术、高端船舶设计制造技术等方面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果。我国于2004年正式启动“908专项”,此外还实施了国家“863”计划、“大洋专项”、海洋公益科研专项等与海洋有关的大型科研项目,在多金属结核、热液硫化物、生物基因等领域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在海洋油气及矿产勘探开发技术、深潜器技术、“数字海洋”等海洋高技术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
(六)战略向海洋聚焦
主要发达国家将战略纷纷转向海洋,美国提出,海洋是地球上“最后的开辟疆域”,未来开发将从外层空间转向海洋,并成立了美国海洋政策委员会,建立了新型的、相互协调的国家海洋政策框架体系。英国1998年便发布了《更清洁的海洋》,对英国的海洋环境、管理体制和未来的环境方针与战略进行了论述,2009年通过《英国海洋与海岸带准入法案(UK Marine and Coastal Access Act 2009)》。日本2003年启动新的《综合大洋钻探计划》,2007年通过《海洋政策基本法》,成立了海洋政策本部,负责制定与实施日本的综合海洋政策。加拿大1997年就实施了《海洋法》,是世界上第一个海洋综合管理立法的国家,2002年制定了《加拿大海洋战略》,2005年制定了《海洋行动计划》。韩国制定了《21世纪海洋政策》,提出到2020年建成第五大世界海洋强国。中国2013年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研究建设海洋强国,提出了要“经略海洋”的新理念,提出了要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新战略。
二、我国海洋经济发展回顾及总体状况
我国濒临太平洋西岸,拥有18000千米的大陆海岸线,300万平方千米海域面积,6500多个岛屿,14000千米的海岛岸线,海洋资源绝对量排位较前,是名副其实的海洋大国。我国最早提出“海洋经济”概念是在1978年,由我国著名经济学家许涤新、于光远在全国哲学和社会科学规划会上提出。国家层面首次正式提到“海洋”两字是在党的十四大报告,提出要保卫国家海洋权益;党的十五大提出要保护海洋资源;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实施海洋开发战略;2003年《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颁布实施;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发展海洋产业;党的十八大首次提出了建设海洋强国,并对此进行了完整阐述,即: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2013年7月30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建设海洋强国研究进行第八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海洋工作要实现“四个转变”的要求,即着力推动海洋经济向质量效益型转变、海洋开发方式向循环利用型转变、海洋科技向创新引领型转变、海洋维权向统筹兼顾型转变。目前,国际、国内有关海洋经济的界定尚未达成共识,但海洋经济基本内涵已比较清晰,即海洋经济是指开发利用海洋的各类产业及相关经济活动的总和,既包括与海洋直接相关的产业,也包括与海洋间接关联的产业。我国的国家海洋局作为海洋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执行《海洋生产总值核算制度》和每年海洋经济统计公报的发布,根据该公报提供的口径,目前海洋经济划分为海洋产业、海洋相关产业两大部分,其中海洋产业划分为12大主要海洋产业和海洋科研教育管理服务业。
我国海洋经济开发热潮始于20世纪90年代,进入新世纪以后,我国海洋经济发展开始加速,2000—2013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增长率总体高于同期GDP增长率,其中,“十一五”期间我国海洋经济年均增长13.5%,全国海洋生产总值占GDP的比重基本保持在9.5%左右浮动。2013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达到54313亿元,比上年增长7.6%,海洋生产总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9.5%。其中,海洋产业增加值31969亿元,海洋相关产业增加值22344亿元,海洋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海洋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5.4%、45.8%和48.8%,全国涉海就业人员3513万人。12大主要海洋产业中,海洋渔业平稳较快增长,海水养殖业发展态势良好,远洋渔业较快增长;海洋矿业继续保持增长态势,海洋矿产资源开采秩序进一步规范有序;随着国家对海洋生物技术研发的日益重视,海洋生物医药产业持续较快发展;海水利用产业技术应用和推广不断加快,产业化水平进一步提高;海洋工程建筑业继续保持稳步增长;滨海旅游继续保持良好发展态势,产业规模持续增大;海洋电力业稳步发展,海上风电项目有序推进;海洋船舶工业生产经营形式依旧严峻,经济效益持续下滑;海洋交通运输业增长放缓,我国沿海港口生产形势总体良好,但航运市场依旧持续低迷;海洋盐业呈现负增长等。
但是,在海洋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海洋开发过程无序、无度、无偿的现象,“一窝蜂、拍脑袋、趋同化”式的海洋经济发展模式严重影响了海洋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防城港市发展海洋经济的自然条件及现状
我市是西部第一大港、广西重要的沿海城市,所辖海域南边与海南海口市海域连接,海域面积比陆地面积还大,是环北部湾地区重要的海洋大市,在维护国家海洋战略利益中担负着重要使命,拥有发展海洋经济良好的资源和基础条件。
(一)防城港市发展海洋经济的自然条件
我市海域面积1万多平方千米,约占北部湾中方海域面积的1/6强,海岸线全长约584千米,占全区海岸线的35.9%,海洋资源十分丰富,具有发展海洋经济良好的基础条件。
1.港口岸线资源丰富。海岸线东起钦州湾的茅尾海,与钦州市接壤,西至北仑河口,岸线总长达到584千米。防城港分为渔港区、企沙港区、企沙东港区3个主枢纽港区和竹山、京岛、潭吉、白龙、榕木江、大小冬瓜、茅岭7个小港点。全市港口规划岸线共134.908千米,其中深水岸线95.282千米;可建泊位共609个,其中万吨级以上深水泊位337个。整个港口全部建成后,港口年通过能力达货物14.01亿吨、客运580万人次,港区面积13811公顷。
2.滨海旅游资源丰富。我市地处北回归线以南,北枕十万大山,南临浩瀚北部湾,生态旅游资源、滨海旅游资源和民族风情、边关风情等旅游资源丰富,又是我国唯一的京族聚居地。旅游资源类型涵盖全国8个主类的全部类型、30种亚类资源、128种基本类型,分别占全部亚类的96.8%、全部基本类型的82.6%,资源丰度高,在全国、全区属于旅游资源相对丰沛城市。主要涉海旅游资源大致可以分为滨海旅游资源和海岛旅游资源两种类型,为我市建设滨海旅游胜地和海洋文化名市奠定了独具魅力的开发基础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3.海洋生物资源丰富。我市海洋渔业资源种类丰富,沿海海域有鱼类500多种、虾类200多种、头足类近50种,蟹类20多种,软体动物100多种,企沙中心渔港是目前广西第二大渔港。主要经济鱼类有二长棘鲷、沙丁鱼、黄鲫、马鲛、石斑等;主要经济甲壳类有赤虾、长毛对虾、日本对虾、青蟹和梭子蟹等;主要贝类有近江牡蛎、文蛤、泥蚶等。防城港海域生物多样性也极丰富,有浮游植物75种,潮间带生物130种,底栖生物100种,游泳生物113种。此外,我市还拥有红树林面积2390公顷,占广西红树林面积的26%。
4.浅海滩涂资源丰富。防城港市滩涂面积有24446.67公顷,其中岸滩744公顷;沙滩15007公顷;淤泥滩及沙泥滩5421公顷;红树林滩4277公顷。0—10米等深线内的浅海面积约54126.67公顷。浅海和滩涂总面积共78573.33公顷,开发潜力巨大。近年来,滩涂及浅海的开发利用在不断发展,但总体来看利用率不高,开发结构尚不够合理,已开发利用的滩涂还不到全市面积的1/10,对滩涂资源有待更优的开发和更高层次的综合利用。
5.海岛、矿产、风能资源丰富。全市有面积500平方米以上的岛屿271个,海岛岸线长15.67万米,分别占广西的42%、28.4%。我市南临的北部湾是我国沿海六大含油盆地之一,油气资源蕴藏量丰富,油气资源量为22.59亿吨,其中石油资源量16.7亿吨,天然气(伴生气)资源量1457亿立方米。矿产资源主要有石英砂矿,主要分布在企沙半岛天堂坡至天堂角之间,在西湾滩涂及浅海,砂矿资源量也较丰富。江山半岛白龙尾附近年平均有效风能密度达263.9 W/m2,有效风速时数4747小时,有效风能达1400 W/m2,居广西沿海地区风能之冠,具有较高的利用价值。
6.生态条件优越。防城港地处低纬度地区,属海洋性季风气候。受海洋和背靠十万大山山脉的共同影响,常年雨量充足,年最大降水量为3112毫米,最少为1746毫米。境内共有7条江河入海,不仅为城市发展提供了充足的淡水,同时,充沛的雨水冲淡了海水、稀释了近海污染,大大提升了沿海地区的环境承载能力。防城港气候温暖湿润,年平均气温为22.5 ℃,森林覆盖率达59%,林种资源1500多种,林产品300多种。全市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近岸海域海水水质和地表水水质达标率、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常年优良率实现“三个100%”。
(二)防城港市海洋产业发展状况
近年来,我市充分利用海洋资源,大力发展海洋经济。2013年全市海洋经济生产总值114.28亿元,约占地区生产总值的22%,三次产业比27∶29∶44。我市主要海洋产业为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渔业、滨海旅游业和海洋工程建筑业。
1.以港口为龙头的海洋运输业具很强竞争力。防城港经过40多年的开发建设,已发展成为全国沿海12个主枢纽港之一,是我国最大的硫黄中转、磷酸出口港以及铁矿石、煤炭、化肥、粮食等重要战略物资的中转基地,是中国南方能源和原材料转运中心。至2013年底,全港已建成泊位121个,其中生产性泊位116个,万吨级以上泊位33个,泊位最大靠泊能力为20万吨级;航道里程达到26.163千米,最大通航等级为20万吨级三牙进港航道。已开辟至“长三角”、环渤海湾等经济圈的国内航线,和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20多个港口通航,目前拥有集装箱航线17条,每周集装箱班轮30多班次。全市拥有航运企业40家,注册船舶289艘,总载重吨59.7万吨。2013年全港完成港口货物吞吐量1.056亿吨,集装箱完成30.98万标,全市海洋交通运输业总产值为51.71亿元,增加值14.73亿元,占全市海洋产业增加值的12.8%。
2.以养殖业为主要方式的海洋渔业继续保持优势。目前,全市沿海已基本形成了明显的优势水产品产业带布局,文蛤、牡蛎等滩涂贝类养殖保持稳定,对虾、青蟹、海水经济鱼类等养殖规模不断扩大。建立了港口区红沙近江牡蛎基地、白龙珍珠港网箱养殖基地、东兴市江平镇的文蛤、对虾养殖基地等一批规模较大的养殖基地,拥有海世通、东成、怡成等6家规模以上水产加工销售企业。2013年,全市海洋渔业产品总产量41万吨,其中:海洋捕捞产品产量12.12万吨,海水养殖产品产量28.88万吨,全市水产品加工总量达11.9万吨,水产品加工率约为30%;全市海洋渔业总产值68.22亿元,增加值约45.72亿元,占全市海洋经济增加值的40%以上,居主要海洋产业之首,渔业经济总产值在全区位居前列。
3.以“海湾、生态、门户”为特色的滨海旅游业蓬勃发展。截至2013年底,全市共有星级酒店共26家,其中四星级饭店3家,三星级饭店23家;全市已建成和在建的景区景点50个,其中国家A级景区10个;共有国家级、省级工农业旅游示范点9个,乡村旅游区(点)和农家乐34个;共有旅行社34家,社会旅游接待设施486家,总床位3.26万张。2013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979.78万人次,增长19.6%,实现旅游总收入64.51亿元,增长22.6%,其中,国内旅游总收入61.79亿元,增长22.7%,国际旅游外汇收入4383万美元,增长22.5%,旅游业增加值占全市海洋经济增加值的29%。
4.以码头航道投资为主体的海洋工程建筑业规模较大。2013年全市共实施海洋工程建筑项目32项,实现投资70.88亿元,增加值19.83亿元。投资领域主要包括港口码头、航道、填海造地、海域整治等,全年共实施港口码头和航道项目16项,累计完成投资25.5亿元,其中,实施续建项目5项,完成投资17.8亿元,新开工项目共11个,完成投资7.7亿元。目前,403#—407#泊位、云约江1号泊位和钢铁基地专用码头工程中的20万吨级煤炭进口泊位、5万吨级废钢泊位码头水工主体已建成并通过交工验收,20万吨级402#泊位码头水工主体也已建成,准备交工验收。
5.以产业配套为基础的海洋船舶工业前景广阔。随着海洋强国战略的实施,我市的船舶修造、海洋工程装备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2011年我市引进国内最大的造船服务外包企业南通海森特重工公司,在我市建设海森特海工装备制造企业,总投资50亿元,年产300万吨载重船舶及海工设备,年收入180亿元,其中一期投资10亿元、产值30亿元。此外,广西京基派奇投资有限公司投资的豪华商务游艇制造基地项目落户大西南临港工业园,该项目用地250亩,总投资53957万元人民币,年生产小型游艇200艘、中型游艇100艘、豪华游艇100艘,目前已完成项目备案和征地工作,意大利专家正在做规划设计方案,预计2018年竣工投产。
(三)防城港市海洋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近年来我市海洋经济发展较快,取得了一定成就,但面临的问题依然不少,海洋经济的总量规模、发展水平与我市海洋资源大市的地位极不适应,受制因素依然较多:
1.思想认识方面。一些部门对海洋经济还比较陌生,关心海洋、保护海洋、经略海洋意识不强,主动性不足,海洋工作合力还没有形成。关于海洋经济发展布局、方式和目标等问题,在市内还没有一个明确的共识,海洋产业选择、陆海统筹、海洋灾害防范、环境保护等问题研究不多、关注不够。
2.资源利用方面。海洋资源被低效占用现象依然十分突出。主要表现在:项目用海比较粗放,使用效率不高;自然岸线破坏严重,部分海岸线生态、景观价值丧失,急需推进海岸带更新;临海产业项目整体统筹不够,用海格局相容度不高;养殖用海面积大、随意性大、不够规范,部分区域乱围乱养现象依然存在,给后续清理工作带来了难度。
3.环境保护方面。大面积围填海、占用滩涂湿地,在一定程度减少了区域生物多样性,降低了海岸带生态服务功能,影响了水动力环境和对污染物的消纳;临海工业特别是重化工业的发展,增加了海洋纳污量,对我市近海的水温、氮磷量等产生影响;城市污水处理设施不完善,部分乡镇还未建成污水处理设施,陆源污染物入海未得到有效控制;港口煤炭、矿石等干散货码头装卸工艺水平不高,粉尘治理缺乏技术支撑,港口散货码头粉尘污染问题严重;运煤船清洗甲板、船舱等的带有油污和粉尘的污水排放入海,造成了较大污染。
4.海洋产业方面。我市海洋经济主要以传统的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业以及滨海旅游为主,发展方式比较落后,整体尚处价值链低端,缺乏名牌产品和龙头企业的强力带动,海洋新兴产业发育缓慢。综合来看,我市海洋渔业迫切需要转型升级,海洋第二产业发展滞后,滨海旅游业产业链过短,临港工业推进不够理想,产业园区建设层次较低,供水、供电等配套设施不完善。
5.综合管理方面。海洋规划管理比较滞后,与防城港市当前所面临的时代、发展背景和机遇还不太相适应;海洋行政管理力量薄弱,体制不顺,涉海工作协调难度大,市本级海洋管理部门在人员、内设机构等尚不能适应海洋管理方面的需要,在县域一级有海洋局这个机构却没有编制、人员;资源与生态补偿机制执行不到位,大部分涉海工程项目都没有有效落实补偿方案或补救措施;海洋经济统计基础薄弱,难以有效地评估和调控;海上监测、预报、警报和应急、救助等保障体系尚不健全,防灾、减灾能力较弱。
6.科技支撑方面。目前,我市没有一所涉海院校,相关的研究机构也比较少,海洋科技人才缺乏,创新能力严重不足,难以支撑海洋生物制药、海水淡化、风力发电、海洋能开发、海洋环保等海洋新兴产业的发展。现有的海洋管理、海洋经济等方面的人才储备与建设海洋强市的需要还有较大的差距。
四、加快防城港市海洋经济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海洋是支撑我市未来发展的战略空间,大力发展海洋经济,进一步提高海洋经济的质量和效益,对于提高我市经济综合竞争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大战略意义。我们的对策和建议将重点放在宏观层面和发展策略上,就需要把握的紧要问题和关键领域做出思考和探索。
(一)更高站位、更宽思维、更远眼光审视海洋经济对防城港的作用,全面提升防城港在国家海洋战略中的地位
应该讲,防城港从来没有停止过对海洋的探索和思考,但从经济层面来系统地研究海洋之于防城港、海洋之于未来,到目前为止还是鲜有成果或没有形成普遍共识。虽然《防城港市海洋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和政协防城港市委员会常务委员会2011年《关于加快海洋经济发展的建议案》都对防城港市海洋经济的定位进行了有益探索,但与新形势下中央、自治区海洋战略和对防城港的要求已不相适应,迫切需要根据当前情况进行重新研究。如何正确认识和看待海洋经济在防城港的地位和作用?其一,防城港最大优势就是“两沿三区”,海洋经济在防城港市的地位和作用是由防城港这座城市的海洋属性所决定的。海洋是防城港最大的竞争力、最突出的比较优势、最鲜明的城市形象、最可持续的战略资源,海洋战略应被提升为我市的核心战略,事实上,防城港的昨天、今天和明天都源于海洋、决定于海洋。其二,向海洋加速发展是必然趋势,因为海洋空间的流动性可以满足经济要素流动性的需求,海洋资源的综合性可以满足经济发展的系统性要求,海洋环境的自组织性可以满足生态的再生性要求。就广西来讲,未来的资源和重心向海洋转移是大势所趋,随之而来的是生产力布局的转移。广西沿海三分天下,防城港至少占其一,中南西南出海出边大通道防城港当仁不让,防城港应为迎接这一转变做好积极准备。其三,海洋的竞争已经全面渗透到政治、经济、安全等领域之中,于国则关乎国家命运,于区域则关乎地缘格局。防城港市边海相连,关乎国家疆土安全和核心利益,在和平发展主题的引导与世界多极化环境下,以开发开放促周边安全实为上策,以经济之优势形成地缘之向心力是防城港的战略作用所在。在中国—东盟合作钻石十年、“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纵观中国所有区域,防城港当为这一战略格局首选的空间支点,防城港之于越南、之于南海、之于东盟就像当年香港之于深圳、之于中国改革。基于以上认识,我们认为防城港的海洋经济发展战略应为:以海洋为空间和纽带,主动融入国家“一带一路”、自治区“双核驱动”以及广西建设“西南、中南地区开放发展新的战略支点”等大战略、大格局,充分发挥“两沿三区”优势,深化地缘经济和地缘政治的相互作用,以构建南海向心力和凝聚力为突破口,争取国家战略多点聚焦防城港,倾力打造中国—东盟互联互通平台和海陆节点,全面推进生态海湾城市、国际枢纽城市和创新创业城市建设,加快实现跨越发展、蓝色崛起,为实现在全区率先发展,在沿海后来居上,努力迈入沿海开放城市第一集团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科学谋划我市海洋经济空间格局,形成优势互补、功能互动的开发态势
虽然《防城港市城市总体规划》《东兴国家级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建设实施方案》都对防城港市产业空间布局有具体安排,但这只是一个总体框架,随着发展理念的更新和发展形势的改变,迫切需要进一步充实和完善我市海洋经济空间格局。根据我市海域和沿海地区的区位、历史条件和自然环境等属性,考虑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建议防城港海洋经济发展初步的空间格局为:环湾集聚、拥湾而建,陆海统筹、湾岛联动,多翼齐飞、错位发展。“环湾集聚、拥湾而建”,以突出我市各海湾特色为导向,以构筑最美环湾天际线为目标,先期加速项目、技术、人才、资金、信息、基础设施等要素在空间上环湾集聚,迅速形成环东湾产业发展带、环西湾城市发展带、环珍珠湾生态旅游发展带,打造港口物流、滨海旅游、海洋渔业、船舶制造等产业集群,然后再“由点到面”“由内而外”引领带动我市海洋经济空间的延伸。“陆海统筹、湾岛联动”,即今后在设计城市和产业项目时,要同时考虑海洋和陆域在空间上的关联性,陆上项目要考虑与海洋项目能够有机结合、有效互动、有力带动,在形象上相得益彰,实现“上山、下海、出国”的一体化格局;在设计开发“五岛”(企沙半岛、江山半岛、渔半岛、京岛和企沙东岛)的同时,同步推进“三湾”(东湾、西湾、珍珠湾)的设计开发,将水系与岸线结合、水景与陆景串联,防止出现岛湾不协调、不匹配、重复建设等。“多翼齐飞、错位发展”,各岛各湾要立足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错位发展、合理分工的发展要求,宜港则港、宜游则游、宜工则工。具体来讲,环东湾产业发展带以企沙工业区、大西南临港工业园为依托,其布局导向为临港工业基地和航运物流中心,大力发展海洋工程装备、修造船、游艇制造、大宗商品交易、现代物流等相关产业;环西湾城市发展带以城市为依托,大力发展城市经济、滨海旅游经济,其布局导向为行政中心、海洋文教与科研、海洋公园、旅游度假、沙滩休闲和部分港口航运等;环珍珠湾生态旅游发展带其主导功能是滨海旅游,兼顾生态保护和生态修复,其布局导向为旅游度假、海上运动、高品质游艇休闲、海洋渔业、生物医药等;企沙东发展带要进一步做好研究论证工作,定位要能真正发挥该地区的比较优势,同时服务于我市重大工程的谋划,从科学性、可行性和先进性方面综合比选各种方案,积极稳妥地推进大东沙旅游区和企沙东岛建设。此外,从园区布局来看,环东湾产业发展带和环西湾城市发展带均有产业园区(旅游度假区)作为支撑,规划管理相对完善,开发密度相对较高,而环珍珠湾生态旅游发展带开发相对滞后,园区部署较少,考虑到我市还没有专门的海洋经济产业园,可在江平工业园的基础上建设江平海洋经济产业园,为目前正在推进的广西海洋渔业(核心)特色示范区建设提供园区载体,园区初期发展渔业、养殖、精深加工等,将来可转型升级走发展海洋生物科技、海洋现代服务业等产业的路子。
(三)以建设国际滨海旅游胜地为引领,推动防城港市滨海旅游品牌化、专业化和高端化发展
滨海旅游业是现代海洋产业体系重要的支柱产业,是现代旅游经济体系重要的组成部分。2013年我国的滨海旅游业占海洋产业增加值的四分之一,占主要海洋产业增加值的35%,发展滨海旅游业前景十分广阔。国家“十二五”规划明确指出“推进海洋经济发展”的主攻方向之一是加快发展滨海旅游业。我市大力发展滨海旅游业应着重把握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目标一定要高。争取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瞄准国内顶尖、国际一流,建设世界级的多元复合型滨海度假旅游区,并在此标准上进行品牌设计、产品组合和项目选择,抢占国际滨海旅游的制高点,形成竞争性、压倒性优势,切忌与其他地区低水平同质化重复建设。二是融合一定要全。强力推动城市全域旅游化,今后落户我市的项目都应进行旅游评审和美学评价,加速旅游与会展、商业、金融、保险、文化、体育、教育、医疗卫生、房地产等服务业的融合,形成旅游与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互促和互动发展,做大做长产业链。比如,桃花湾片区是全市城市功能较成熟的社区,具备建设成为旅游小镇(社区)的优越条件,可整体推进风貌改造、功能升级和产业招商,延长旅游产业链,成片打造旅游街、娱乐街和购物街,与西湾旅游区、江山半岛度假区形成良好互补。三是品牌一定要强。唱响“中国—东盟·一海十国”品牌,全力打造成为世界级多元复合型滨海度假旅游经济区,抢占国际滨海旅游制高点,成为国内接纳东北、西北、西南旅游、休闲、度假乃至养老的主要地区和东盟国家到我国旅游、进行商务考察等活动的重要节点。四是“织网”一定要宽。加强防城港与广西其他地市旅游的产品互补、市场一体、营销互推和信息共享,强化与泛珠三角区域、海南的旅游联动,深化与北部湾及东南亚地区旅游目的地城市的旅游合作,形成多层级的区域旅游协作网络,力争开通我市往深圳、武汉、贵阳、昆明等地的动车,以实现东北、西南、华南客商便捷来港旅游度假,甚至把家安在防城港。要充分利用动车视频反复宣传防城港,从动车运行出站就开始宣传而不是临到防城港北站才宣传,宣传内容也要调整,应突出宣传我市“生态海湾城市、国际枢纽城市和创新创业城市”的特色、亮点。五是引领一定要高。从全球旅游市场、国内旅游市场来看,高端旅游市场方面如邮轮旅游、游艇旅游、养生旅游、温泉旅游、高尔夫旅游、蜜月旅游等拥有广阔的市场和良好的发展潜力,我市在这方面具有极佳的条件,特别是江山可推介为中国“爱江山更爱美人”目的地,从江山美景、江山美食、江山美人“三美”入手打造中国一流的景区景点。此外,要精细开发海洋文化、南珠文化、京族文化、生态文化旅游项目,大力发展影视文化产业,建设东方好莱坞城,通过文化建设深化旅游业内涵。六是要聚力突破旅游购物产业。旅游购物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容易形成比较优势,我市可借助试验区先行先试、开发开放的政策优势,建设大型免税商场,进入半岛旅游的客人可享受单日购物8000元以下免税的政策,打造中国—东盟免税购物的天堂。
(四)调整优化海洋渔业产业结构,加快传统渔业向现代渔业转型升级
海洋渔业是海洋主要产业的三大支柱产业之一,在海洋产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2013年我国的海洋渔业增加值占海洋主要产业增加值的17%,我市海洋渔业增加值占全市海洋产业增加值的40%,迫切需要加快结构调整,实现转型升级。一要加快从传统渔业向设施渔业、由近海渔业向深海渔业的结构调整。在我市探索建设海洋牧场,在利用海洋资源的同时保护海洋生态系统,实现可持续生态渔业;大力发展陆基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离岸深水海域抗风浪网箱养殖等设施渔业,推广名特优品种高效养殖、节能减排和生态养殖技术;推进渔船更新改造、大型化建设,提高海洋捕捞保鲜能力和生产效益;鼓励和扶持组建远洋渔业企业,积极稳妥发展外海和远洋渔业。此外,为充分利用越南渔业资源,可考虑与越南方面合资成立跨国远洋捕捞渔业公司。二要扩大水产品深加工比例,建设面向东盟的水产品加工基地。一方面要尽快推动试验区水产加工工业用电按农用电标准收费这一优惠政策落地,吸引浙江、福建渔业企业来我市投资水产品加工业;另一方面要加强对越南等东盟国家水产品供应量的研究调查,大力发展水产品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全面改造提升传统水产加工技术和工艺,推进水产品精深加工专业化、规模化、特色化发展。三要以建设现代化渔港和产业园区为重点,大力推进渔业基础设施建设。按照基地化的标准,在管理有序的基础上,本着“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统筹规划新建、改扩建各类渔港及避风锚地,逐步形成以中心、一级渔港为主体,二、三级渔港和避风锚地为支撑,集渔船安全避风、后勤补给、加工贸易和休闲渔业等于一体的现代化渔港体系,同时依托重点渔港规划建设渔港经济区,在渔业发达地区建设现代海洋渔业示范园区,全面提升我市渔业基础设施保障水平。现代渔港应尽快从企沙搬迁出来,可考虑在珍珠湾北端规划建设,或者在茅岭镇内选址,新的渔港不宜在东湾北部建设,因为渔港带来的鱼腥臭味会直接影响到城市中心区的环境,降低城市的品位。四要建立面向市场的渔业产业模式。市场是产业发展的方向和动力,要按照湛江南方国际水产交易中心的模式,加快建设具有区域影响力的防城港市现代水产品市场建设和流通体系,提高水产品集中采购、统一配送的能力;加快冷链配送体系和信息化建设,建立联结产销的信息系统,打造网上物流配送平台和电子商务平台。
(五)科学利用我市丰富的岸线和码头资源,加快构建新型临港产业集群
较长的海岸线和丰富的码头资源是发展海洋交通运输业和大型临港工业的必要条件,防城港在这方面具有绝对的比较优势,从现有的交通运输业和工业发展规划来看,迫切需要进一步转变观念,提高产业谋划水平:海洋交通运输业方面,世界运输业发展史已经证明,传统的交通运输业已经没有生命力,我们必须从现代物流业的角度来重新审视我市的海洋交通运输业,必须从提高生产便利化和贸易便利化程度来看待我市交通运输业的成败得失,不盲目追求本产业规模和利润最大化,想方设法降低其他产业的物流成本。更为关键的是,世界货物贸易增长时期已经过去,港口过剩的时代即将到来,我市应主动顺应这一转变,做好现有港口的改造升级,从多接纳价值高的货源、扩大集装箱吞吐量等方面来提高港口的核心竞争力,利用试验区的先行先试优势,敢于打破目前北部湾经济区中港口产业的既得利益者的束缚,考虑引进北方港口集团如天津港、大连港或者国外港航集团来防城港投资建设现代化程度更高的港口企业,实现岸线可以更高效率地被利用,通过良性竞争的形成,促使北部湾国际港务集团更加重视防城港的建设发展。物流管理方面,不能港口的管港口、公路的管公路、铁路的管铁路、航空的管航空、园区的管园区,建议成立防城港市现代物流业发展委员会,统一管理上述业务。临港工业方面,在当前国际大宗原材料价格下跌,我国又大力推进互联互通基础设施建设的形势下,预计未来钢铁行情将迎来转机,一旦钢铁这类关联度高、带动力强、示范效应明显的大型基础性产业项目得到突破,我市工业领域将迎来新一轮跨越式发展机遇,但我市在钢铁配套产业的谋划方面还是略显不足,必须引起高度重视;此外,随着我市重化工业的大量布局,由此而来的安全风险和环境风险也在日益增加,相关部门必须审慎对待、有效管控此类企业,防范可能出现的重大事故。海洋新兴产业方面,当前可重点盯住两大块:一要依托临港工业优势,通过延伸产业链,大力发展海工装备业。随着我国加快对南海油气资源的开发利用,我国南方地区的海洋装备制造业也将迎来一个发展高潮,我市岸线优越,又有钢铁产业作为支撑,发展港口机械制造、海洋工程装备、船舶制造、游艇制造具有较强的优势。要极力吸引中海油到防城港建设炼油厂或原油(气)储备基地,形成中国“三桶油”分别在广西三个沿海城市布局大型炼油厂的格局。二要发展海洋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我市有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和中草药资源,可以为发展海洋生物医药和海洋健康绿色产品提供良好的发展前景,应大力引进在中草药上与海洋生物结合度高的制药生产企业,研发相关的生物医药和保健食品。此外,我市在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大型风力发电等产业方面也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六)以全面深化改革为契机,努力推动海洋管理体制创新和能力提升
在促进海洋经济科学发展方面,政府的作用十分关键,如何选准切入点下手是个不断探索的过程。制度方面,建议出台防城港市海洋产业准入政策,开展海洋经济对全市经济社会的影响及其效应的研究与评估;出台用海项目退出政策,启动填海工程及入驻项目的后评价机制,对在用海过程中不符合产业政策、环境政策的项目实行产业退出;建立填海听证会制度,严格论证并做好环境影响评价,对工程实施提出动态监测管理措施;建立项目用地陆海统筹制度,项目区域范围内的岸线和海域要整体规划、设计和使用,并有偿收取有关管理费用。环境保护方面,建议采取逆向思维办法,全面划定我市海洋生态红线;按照发达地区的做法,建立陆海统筹的海洋污染防控机制,在深入研究近岸海域承载力、海洋环境容量和环境保护目标的基础上,科学制定污染物排放控制总量;建立海域使用生态补偿制度,出台海洋生态损害评估方法,完善生态补偿方式的可操作性,建立生态损失补偿监督机制和管理体系。规划体系方面,为保障决策的科学性,应建立以海洋经济五年规划为统领的海洋规划体系,及时制定、修订和完善《防城港市海洋功能区划》《防城港市海岛保护规划》《防城港市海洋环境保护规划》《防城港市海域利用规划》等规划,做好《防城港市海洋经济发展“十三五”规划》的前期研究工作,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信息化建设和统计能力方面,继续深化广西电子口岸海运物流服务平台(防城港)建设,提高平台的开放性、综合性和实用性,提升港航信息服务水平;建立面向海洋执法监察、环境保护、综合管理、防灾减灾专题的海洋应用信息系统;借鉴发达地区的有效做法,同时立足我市实际,充分发挥统计部门和市海洋局的各自优势,加快海洋经济运行监测和评估系统建设,完善海洋经济统计制度和海洋经济运行情况定期发布制度,及时提供海洋经济运行数据、重点项目建设情况和评价分析资料,为海洋开发、海洋经济管理等决策提供服务。政策争取方面,我市作为沿边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在充分发挥金融促进沿边开发的同时,有必要进一步加大金融聚集效应,积极争取列入国家开发性金融促进海洋经济发展试点市,使沿边金融与涉海金融相融合,使“两个金融”与“两沿”开发相促进,打造成为金融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的新高地。建议相关部门尽快加大对接和协调力度,向上级讲清“两个金融”在我市融合试验的意义,与此同时,统筹做好产业培育和项目包装,争取利用国家开发资金在海洋传统产业、新兴产业、海洋服务业、海洋绿色发展、海洋基础设施等领域各培育3—5个支撑性项目,引领带动我市海洋产业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