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家在研究收入分配和经济增长的关系中,对收入分配差距的规律性进行总结,形成以库兹涅茨(Kuznets)为代表的收入分配差距倒U曲线假说。[2]该假说揭示了在经济增长过程中收入分配差距会出现倒U型的演化轨迹,即收入分配的长期变动轨迹是“先恶化,后改进”。表现在图形上是一条先向上弯曲后向下弯曲的曲线,形似颠倒的U,故人们也将其称为“倒U曲线”。
1.在该理论提出后,许多国外学者围绕倒U曲线假说展开了大量的实证计量检验。其中一些学者的经验分析与库兹涅茨的结论基本一致。如鲁宾逊(Robinson,1976)和加洛(Galor,1997)分别从两部门经济和技术进步的视角证明了在收入分配中存在库兹涅茨倒U曲线假说;黄(Huang,2004,2007)利用75个国家的数据证明了基尼系数与人均GDP之间存在显著的“倒U”关系。相反,另外一些学者的研究则对库兹涅茨倒U曲线假说提出了质疑,认为一些早期支持倒U曲线假说的实证研究或者对人均收入的测算有误,或者在衡量收入差距时选择的指标不可靠,因此影响到实证结果的可信度。如戴宁格(Deininger,1998)和巴罗(Barro,2000)认为对于不同国家而言,经济发展对收入分配的影响并不具有绝对的因果关系,或许对包括各国政府所施行的政策在内的其他因素具有相当的影响力;沙里夫(Sharif,2013)利用73个国家的数据证明收入不平等是欠发达国家的共同特征,库兹涅茨假说对于许多国家来说是无效的。
2.国内诸多学者也对库兹涅茨倒U曲线假说进行了研究。我国学者陈宗胜(2002)提出的以体制模式改革与发展格局变动“双重过渡”推进的陈氏倒U理论最具代表性。陈氏倒U理论解释了改革开放后自1980年以来我国收入分配发展的规律,可以概括为:“在公有经济发展过程中,收入差距的长期趋势呈现倒U型格局,即收入差距在初级阶段(低收入和中下收入阶段)逐步上升,在较高阶段(中上收入阶段以后)转而下降。目前为止,我国的经济增长与收入差距的关系与倒U曲线基本一致。因此,基本判断是我国的收入差距还处于其左侧的上升期,没有达到拐点。”但毕竟陈氏倒U理论反映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分配发展趋势,因而与库兹涅茨倒U曲线假说还是存在一定的差异。更多地,我国许多学者通过理论和实证研究证明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收入差距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如赵人伟和李实(1999)、陆铭(2004)、王海港(2007)、刘田(2013)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