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两级分权的财政教育体制的形成(~年

两级分权的财政教育体制的形成(~年

时间:2023-07-1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济体制和财政体制发生了较大变革,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教育制度的改革。在国家财政教育体制转变的同时,宁夏财政部门转变职能,优化支出结构,不断加大投入力度支持教育发展,从单纯的财政拨款管理转变为以收支统管为基础的零基预算管理。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济体制和财政体制发生了较大变革,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教育制度的改革。一方面,高度集中的财政预算管理体制出现变革,财权和财力逐步下放,使得地方政府有能力和动力根据本地教育发展的实际,特别是基础教育现状,为教育管理和财政责任的下放提供了最基本的条件。另一方面,国家财政收入占GDP的比例逐年下降,以及财政支出的困境,决定了国家财政不可能承担起教育发展所需要的全部经费。1985年,中共中央颁布《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确定了“低重心”的教育发展战略,改革教育管理体制。基础教育开始实行“分级办学、分级管理”,地方各级政府成为筹措基础教育经费的直接责任者。职业教育“充分调动企事业单位和业务部门的积极性,并鼓励集体、个人和其他社会力量办学”;高等教育“扩大高等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实行中央、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心城市三级办学的体制”。在这样的背景下,地方各级政府充分调动广大群众办教育的积极性,广泛开展了各种形式的捐资、集资办学活动,陆续出台了一系列增加教育经费投入的具体政策与措施,逐步形成了教育附加,对非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收取学费和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收取杂费,发展校办产业、支持集资办学捐资助学、建立教育基金(简称“财”“税”“费”“产”“社”“基”)等多渠道筹措教育的新路子。

在国家财政教育体制转变的同时,宁夏财政部门转变职能,优化支出结构,不断加大投入力度支持教育发展,从单纯的财政拨款管理转变为以收支统管为基础的零基预算管理。在预算安排上,本着对非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正常维持性运转所需经费应主要从收取的学费中解决,财政拨款主要投向使学校上规模、上档次等发展性支出原则,逐步提高收费标准,重新核定学校支出规模的基础上,减少对学校正常运营经费的补助,集中财力重点用于对学校发展所需资金的投入,扭转了“吃饭财政”的局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