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习近平在2014年提出了“新常态”一词,“经济新常态”中出现的一个“新”字,是与上个时期的经济运行的状态相比较而言的。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并不是简单重复的,因而新常态是与上个阶段我国经济发展迅速相对应的。新常态下,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相对稳定,且经济新常态将给中国未来的发展带来机遇和挑战:经济增速虽然放缓,实际增量却依然可观;经济增长更趋平稳,增长动力更为多元;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发展前景更加稳定;政府大力简政放权,市场活力进一步释放。[1]因而,在新常态下,对高职营销人才质量评价的发展需要跟上时代的步伐,争取得到更大的发展。在新常态下我国对于高职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主要包括三个部分:教育部门主导下的高职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学校内部实行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其中主要有学校、教师和学生自身三个部分;还有针对企业等社会大众的社会性评价。
一、教育行政部门主导的高职营销人才培养质量评价
“质量”一词具有其既定的含义,是指事物、产品或工作的优劣程度。人才培养质量则是指高等职业教育机构按照教育自身的发展规律给受教育者施加一定的影响力,使受教育者能够达到的优劣程度。那么,高职教育人才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是评估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过程中,在技能训练、知识获得以及综合素质提高等方面所能达到的标准。
现阶段,对于高职人才的质量评价,教育行政部门所主导的评估工作依然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这里笔者所讲的教育行政部门主导的高职营销质量评价主要包括两个部分,即教育行政部门对高职人才培养工作的评估和高职院校内部开展的评价。高职院校内部需要根据教育部门下发的文件展开相关评估工作,并在教育部门的指导、评估下,再次细化学生质量评估的标准,因此,笔者将这两者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和分析。
(一)教育行政部门对高职人才培养工作的评估
我国各省级教育主管部门会定期对辖区内的高等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工作进行评估,这一评估体系的内容比较全面,主要包括:办学指导思想和办学定位、专业设置与课程体系建设和改革、办学条件、师资队伍、社会服务等。教育行政部门的评估主要是采取院校自评和专家评估的方式。一般来说,院校自评是指学校内部实行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而专家评价是指专家通过访谈的办法,了解高职人才培养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教育行政部门的质量评估体系是对整个高职人才培养工作的评估,而人才培养质量是其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二)高职院校内部自行开展的评价
院校内部的评价比较关注学生在校内的学习情况和思想情况。评价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学生的道德修养,即学生的道德素质、文化心理素质和学生的遵纪守法情况。二是学生的知识水平,即学生的专业学习方面的能力,主要包括学生基本理论的实际水平。三是学生的能力水平,主要包括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毕业论文或设计的质量,以及专业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四是学生的综合素质,主要是以学生职业证书、等级考试与竞赛的分数、参加校园活动的积极性和体育成绩三个方面作为衡量标准。
二、高职营销专业人才的社会性评价
在新常态下,中国社会经济稳步进入中高速发展状态,面临着经济结构的全方位升级,同时,在产业结构转型的前提下,需要着重关注创新这条主线。创新是一个企业不断发展、转型的动力和源泉。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产业不断发展创新的核心力量就是拥有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人才。在新常态下,中国社会经济进入平稳发展的阶段,面临着产业优化升级的不断挑战,对高职专业人才培养的社会性评价也不断增多。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5]6号)中明确要求要不断完善对于企业、学生、学生家长、第三方社会性评估机构的发展。这就说明,我国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将逐步从以往的“系统内评估,系统内认可”情况转变为社会性评价不断增多的局面。这有利于推动高职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的改革与完善,加快高职营销专业人才社会性评价的不断发展。高职院校与全日制本科院校存在一定的差别,高职院校培养的高职营销人才主要是适应社会实际发展的人才,而这一需求也意味着社会性评价对高职营销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具有重要意义。高职营销专业人才的社会性评价是指除教育系统主导的评价以外的企业、家庭以及学生自身的评价。相关行业企业会根据毕业生的实习表现以及专业知识应用于工作中的熟练程度和学生的综合素质的表现来衡量和评估该学生是否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在整体上是否是一名能满足企业需求的优秀人才。对此,企业主要会评价学生实习期间的表现,比如对实践操作能力、工作完成能力、创新能力等岗位必须的基本工作能力的评价,其次对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的评价也非常重要,与教育系统指导下的评价不同点在于,企业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一些内容指标更加细化,更加强调对学生实践技能的评价。有的用人单位将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细化为自主学习的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融入社会的能力、贡献社会的能力等,将学生的职业能力又继续细化为合作能力、接受知识的能力等。但是,目前在企业评价体系的角度来看待其对于人才质量培养评价,其指标的设置还是有一点缺陷,虽然不断地强调细化却免不了受企业时间和精力的限制,以及企业文化和规章制度的限制,从而使得其评价指标呈现出粗线条的特点,而且评价体系的内容不严密,也不规范,难以达成统一。从评价结论上看,只有好与劣的企业评价主要看中的是人才对企业发展效益的营销,这样的企业评价单纯地注重好坏之分,没有对相关数据进行量化,也没有形成系统的完整的评价体系。在现阶段,企业评价直接与校企结合联系在一起,高职学校营销专业学生不再自主地选择实习企业,因为学生自主选择实习单位常常具有一定的虚假性,并不能真正考验一个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而校企结合,即学校和企业的一种定向合作,学校为企业的发展培养相对应的人才,而学生的实习工作也都交给相关企业来评价。这样一来,不仅避免了学生实习的虚假作业,同时也能提高学校的就业率,为企业提供更多的优质人才。对企业来说,学生毕业后可能去企业工作,成为企业重要的人力资源,如果职业教育所培养的人才与企业发展的需求不匹配,则意味着企业在人力资本上的消耗会增多。因而,企业参与办学也是自身不断突破获得发展的需要,这对学校和相关企业来说是一种双赢的方法。当前,在教育部的推动下,为了加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和评价工作,成立了由部门、行业和企业组成的全国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指导委员会和43个行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为行业组织指导的第三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建立提供了重要的基础。[2]
此外,社会性评价中学生自身的评价也是很重要的。在学校以外的地方进行学习和工作,是考验学生学习能力、知识储备能力、创新能力以及整个综合素质的的一个重要方法,在学生的自评中,更能体现出其自身对于工作的体验,是否学习的知识真的能很好的地与工作需求相适应,营销专业需要锻炼的各种营销方法和技巧是否能在企业发展中获得盈利,这是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突出体现。
最后是家长的评估。家长对于孩子的了解最深,更能直接地感受到孩子在学习了四年之后,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是否有显著提升,以及能对孩子参加就业以后的表现和之前的表现做一个很好的对比,对高职营销专业人才质量评价来说,家长的评价会比较真实和客观。
总的来说,在社会性评价的实施方法上,三方的评价不能没有系统而成为一盘散沙,建立一个具有客观性、公正性特征的全面的独立的社会评估机构进行评估就显得尤为重要。评估机构内部有专业的评估人才,能制定适合高职营销人才的全面的科学的完整的质量评价标准。因为这样的社会性评估机构本身就是独立存在的,因而其具有客观性和真实性,能更真实地展现毕业生就业期间的表现,也能提升高职营销专业人才质量评价的社会认可度。
对于高职营销人才的质量评价主要是要回答一个中心问题,即“培养出了什么样的高职营销人才”,而围绕这一问题展开,就必然涉及在教育部门的规章指导下高职院校高职营销人才培养的目标以及主要方法,即“怎样培养高职营销人才”,因而对于高职营销专业人才的社会性评价也需要一个完整的科学的社会评价指标体系,这一社会评价指标体系需要衡量企业、学校、学生自主评价三个方面,是社会性评价中比较关键的一个方面。现存的社会评价指标体系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一)职业道德和技能水平指标
企业行业是高职营销人才培养质量的主要检测者,作为人才的使用方,企业的人力资源部清楚地明白自己的公司需要的是什么样的营销人才。因而,相关企业行业对于营销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最有发言权。在分析现存的社会经济发展情况,了解企业转型后的人才需求之后,可以参照各个行业的用人标准,准确地设计出高职营销毕业生所需要具备的职业道德和技能水平的评价指标。而这一指标的设计与目前的教育系统指导下的评价是完全不同的,它弥补了教育评估所具有的行政性的缺点,更加符合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自我发展,对高质量人才的渴求。这种对学生职业道德和技能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是在学生自身实践过程中得到验证的,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但是,企业同样是具有差异性的,虽然追求高质量人才的需求大致相同,但每个企业都有不同的企业文化和规章守则,因而,也不能完全照搬行业标准和规范,需要认清楚学校内部教育和企业组织的培训之间的差异性。将两者的优势结合起来分析,并在行业主管部门和行业组织指导下不断完善,制定出更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
(二)毕业生就业质量和就业满意度指标
高职营销专业的学生及其家长,是高职营销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主体和间接受益对象,学生对于本专业的认同感以及毕业后的职业选择可以看出职业院校的教学质量、办学条件以及培养方式和校园文化等。同时,也可对于实习就业以后与企业之间的融合程度,以及专业知识的应用的一个适应情况和满意度提出相应的评价指标。这一指标的形成,与学生的就业满意度以及家长对与院校培养方式以及校企结合的形式的满意度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这些指标以及相关数据的获得可以委托社会调查机构通过问卷调查、个案访谈等方式获取,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三)成绩指标
一般而言,对于学生质量评价的最直接的方式就是成绩指标。学生的学习成绩直接反映了其专业知识的扎实程度。而高职院校对于学生学校教育的提供者,也将成绩指标放在首位。同样的这些指标在社会性评价体系中依然非常重要。行业企业、家长以及学生自身依然可以将成绩作为一个参考,如学生的专业考试成绩、英语等级证书、计算机等级证书、专业技能证书、在校期间获得奖项和荣誉等都可以作为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一个重要参考方面。社会性评估机构在对学生成绩指标进行衡量的时候,要注意与学校进行相关的联系,获取学生在校期间的所有专业成绩以及证书和荣誉的获得情况。同时要注重任课教师对于学生的评价。
(四)宏观办学指标
政府是教育的主办方,在国家方针政策的领导下,政府承担着监控学校的人才培养方式和办学方式的重要责任。而对于高职营销专业人才的专业教育与行业企业的用人需求之间的匹配度,以及评价职业院校的构建和布局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联系度等方面,政府都应该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合理地配置资源,提出相关的总体的宏观办学的评价指标。
总的来说,对于高职营销人才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要凸显出高职教育发展的特色。政府在其中要发挥主导的作用,广泛征求各个利益方的意见,将毕业生职业技能水平、职业道德以及就业的质量作为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核心。[3]政府要对各个行业的发展进行指导,从而制定出一整套平衡了各方利益的指标体系。不同的区域和不同的行业,评价指标体系不应该趋同,应该针对地区经济发展的特点和相关专业的发展要求来制定评价指标。
三、新常态下高职营销人才培养与企业发展的融合情况
新常态下,我国高职营销人才需要与以往的教育模式相脱离,因为传统的对营销人才的教育模式总是立足于书本和理论知识,而忽视了实践以及与企业需求对口的重要性,从而使得学校培养的营销专业学生大多选择从事其他行业,或者难以适应企业的生存发展的情况。这就直接导致了营销人才培养的供求结构性矛盾。学校教育培养高职营销人才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给各行各业输送高技能人才,因而高职营销人才培养需要与企业对营销人才的发展需求相一致,甚至能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对于高职院校而言,面对教育的大众化、产业化的发展趋势,其在教育发展的道路上也面临着重大挑战,能否为社会培养“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人才,成为其生存的关键。从国内外的实践经验中可以发现,校企合作是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途径,是培养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的根本之路。高职院校通过校企合作实施营销人才培养是化解校企矛盾、实现共赢的必然选择。
在新常态下,随着以往经济高速发展的速度逐渐减慢,价格垄断开始破产,政府开始减少开支,群众不再像以前一样盲目消费,从而导致企业的发展利润大大减少,不得不寻求新的发展模式,不断完善和调整产业结构,开启与其他行业的竞争;企业进一步优化商业模式,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不断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以精细管理为目标;在领导阶层建立科学的决策体制,保证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虽然企业的改革急需专业人才,但是就目前的情况来看,企业对于与学校强强结合共同发展的愿望却并不强烈。就院校的发展状况来说,职业院校与普通全日制大学还存在着一定的区别,主要体现在生源、教学质量、师资力量、培养方式等各个方面,因而,职业院校本身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在企业发展的角度看,部分企业在选择人才的时候,比较重视学生的毕业学校。职业院校培养的营销专业人才与全日制本科院校培养的营销专业人才相比,企业更青睐于后者。而这一现象的解决关键在于政府的干预,政府作为宏观调控的一把手,应该制定相关政策监督和促进校企合作的形成。
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5]6号)中指出:要不断地推进产教融合,深化校企合作,协同育人,要不断推动校企共建校内外生产性实训基地、技术服务和产品开发中心、技能大师工作室、创业教育实践平台等,切实增强职业院校技术技能积累能力和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充分发挥企业的重要主体作用,发挥集团化办学优势,以产业或专业(群)为纽带,推动专业人才培养与岗位需求衔接,人才培养链和产业链相融合,积极推动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一体化育人的现代学徒制试点,注重培养与中国企业和产品“走出去”相配套的技术技能人才。另外还要不断推进专业教学紧贴技术进步和生产实际,与最新的职业标准、行业标准和岗位规范紧密对接。在实际工作过程中紧贴岗位,调整完善课程内容,创造性地进行各种模式的课程改革。职业院校要加强与职业技能鉴定机构、行业企业的合作,积极推行“双证书”制度,把职业岗位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融入相关专业教学中,将相关课程考试考核与职业技能鉴定合并进行。要普及推广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情景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广泛运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再者,报告还指出,要不断强化行业对教育教学的指导,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完善职业教育行业指导体系,创新机制,提升行业指导能力,通过授权委托、购买服务等方式,把适宜行业组织承担的职责交给行业组织,完善购买服务的标准和制度。教育部联合行业部门、行业协会定期发布行业人才需求预测、制订行业人才评价标准。各职业院校要积极吸收行业专家进入学术委员会和专业建设指导机构,在专业设置评议、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专业建设、教师队伍建设、质量评价等方面主动接受行业指导。总的来说,在政府的相关政策支持下,新常态下的高职营销人才培养必须要不断加强与行业企业的发展和融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