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小企业也能有大作为

小企业也能有大作为

时间:2023-07-1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雪龙公司全景河北雪龙机械制造有限公司位于辛集市,始创于1994年。企业效益增长迅速,不但摆脱了泡塑机械低价竞争的窘况,而且成功跨入建筑产业现代化装备制造行业,实现了企业的转型升级。目前,雪龙公司拥有中高级技术人员36人。

雪龙公司全景

河北雪龙机械制造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雪龙公司”)位于辛集市,始创于1994年。20多年来,雪龙公司始终把创业创新作为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不仅拥有了“雪龙塑机,同步世界”的美誉,而且创造出建筑产业现代化装备制造3项“中国第一”、2条国内领先的PC部品生产线,参与编制建筑产业现代化装备制造、泡塑机械制造两个行业的9项河北省地方标准,成为河北省第一批省级住宅产业现代化基地、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唯一授权建筑产业化装备制造基地,实现由小型塑料制品厂到今天正在崛起的住宅产业化生产基地的蜕变。雪龙公司的做法表明:小企业在转型升级中也可以大有作为。

一、主要做法

(一)端稳旧饭碗,老树也能开新花。转型升级并不一定要另起炉灶。用企业负责人的话就是,“决不能像狗熊掰棒子一样随意丢弃原有主业”。抓好主业往往能使企业不迷失方向,并为企业跨行业发展打牢基础。雪龙公司前身是雪龙泡塑制品厂,主要生产缓冲、包装、建筑墙体保温等泡塑材料。当时辛集作为全国最大的泡塑产业基地,一方面拥有集泡塑产品、泡塑原料、泡塑机械、技术研发于一体的产业集群,另一方面价格战、人才战、技术战、服务战等竞争激烈。雪龙公司面对同质化的竞争环境,并没有像其他企业那样只依靠简单的技术模仿而维持生存,而是选择一条向新产品、新科技要效益的自主创新之路。20多年来,雪龙公司自始至终注重技术研发和产品创新,从单一生产经营泡塑制品、泡塑原材料等基础性产品,再扩展到泡塑机械,进而专注于建筑保温材料机械,规模实力不断增强,最终在全国泡塑机械制造领域赢得“雪龙塑机、同步世界”的美誉。2012年,雪龙公司负责编制泡塑机械系列产品4项河北省地方标准,结束了河北省乃至国家无泡塑机械质量技术标准的历史,成为全国泡塑机械龙头企业。

雪龙机械生产车间

(二)进军新领域,嫩芽悄悄长成树。建筑工业化,不仅是建筑产业化的必然趋势,而且反映一个国家工业化的发展水平。在发达国家,工业化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达到60%以上,而我国仅为1%。虽然我国建筑工业化起步相对较晚,但是发展空间和前景十分广阔。国家高度重视建筑产业化,十八大提出新型城镇化战略,国务院、省委、省政府连续出台一系列鼓励措施,为建筑产业现代化提供了重大政策机遇。而建筑产业化装备制造是建筑产业化的基础环节,主要为建筑产业化提供设备保障。可以说,没有建筑产业化装备制造,就不会实现建筑产业化。雪龙公司敏锐地捕捉到这一巨大商机,紧密跟踪国家和我省建筑产业化政策导向,关注国内外建筑产业化发展进程,开始尝试走出一条转型之路。通过组织开展市场调查、参观学习,在深入研究政策、市场、技术等因素的基础上,雪龙公司上下形成“早转型早主动,慢一步就会步步慢”的共识。2012年,雪龙公司果断决策,向建筑产业现代化装备制造实施整体转型,通俗地讲就是要给“像造汽车一样造房子”提供设备支持。他们在技术创新上精准发力,对欧美先进技术再改造、再消化、再提升,一举研制成功国内领先的PC(预制装配式混凝土结构)部品生产线。企业效益增长迅速,不但摆脱了泡塑机械低价竞争的窘况,而且成功跨入建筑产业现代化装备制造行业,实现了企业的转型升级。

(三)研发投入大,品牌竞争有实力。自主研发能力是企业竞争力的核心。对雪龙公司这样一个先天基础薄弱的民营企业而言,经历了由引进、学习、低端模仿到自主创新、高端创造的过程。这一过程中,雪龙公司舍得下血本,前后陆续投入上千万元,进行技术研发,并建立起研发体系,形成自主知识产权,拥有自己的产品和品牌,最终在激烈的竞争中杀出了一条生路。

1.加大创新投入。目前,雪龙公司拥有中高级技术人员36人。为鼓励人尽其才,公司每年拿出销售额的5%作为技术研发费用,并将创新成果与研发人员奖金待遇挂钩,对申请获得国家发明专利的科研人员奖励10万元,对申请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的科研人员奖励1万元,极大调动了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形成了“创新——产品——奖励——再创新”的良性循环。

2.提升创新能力。雪龙公司为技术研发人员创造学习和提高的机会,规定技术研发负责人和主要设计人员每年至少都要参加一次行业高水平的产品展示会或技术交流会,以增加对行业发展水平和发展方向的认识。近年来,雪龙公司的专利数量每年都以两位数高位增长,已授权和正在申请国家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达百余项之多。2010年公司通过ISO9001∶2008质量管理体系认证,2012年获得河北省名牌产品称号和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

3.狠抓技术攻关。面对我国建筑产业起步晚,国内PC部品生产线屈指可数的局面,雪龙公司汇集国内机械设计专家,引进欧美先进技术,历经多年,投资上千万,经过上百次实验运行,攻克百余项技术难点,创造出建筑产业现代化装备制造3项“中国第一”,即国内第一条3D插丝机(斜插组焊机)生产线、国内第一条自动化凹槽板生产线、国内第一条SP设备生产线,实现了混凝土预制构件生产工厂化、模数化、标准化。

4.创新经营模式。企业不仅生产装备机械,还投资建设实验工厂,在实验工厂用新装备生产PC部品,验证装备的实际使用性能。新装备在运行期间,及时检测发现问题,并进行相应的技术改进,通过不断地实验、改进、提升,确保设备达到最优化、产品稳定可靠。这种“产业链+实验厂”的模式使雪龙公司能够第一时间发现技术问题,用最新标准改进提升产品性能,保证生产出一流机械装备,推动了装备水平向高精尖迈进。

(四)占据新高度,借力实现大发展。人才、技术、资金匮乏是众多民营企业的短板。雪龙公司站位高,思路开阔,以开放共赢的心态拓展合作伙伴,破解自身瓶颈,借力发展壮大自己。

1.注重人才联合。面对研发力量不足及区位优势不利等现状,企业加强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技术合作,先后成立中国矿业大学研究生部实习基地和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住宅产业化基地;加强与行业知名企业的技术合作,通过业务往来,先后与长春亚泰集团、沈阳卫德集团等知名建筑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和技术协作关系,邀请建筑领域专业人才到雪龙公司指导交流;在北京、石家庄设立研发机构,筑巢引凤,吸引高端人才就近就业以及兼职企业技术顾问,有效解决了高端人才短缺的局面。

2.吸引战略投资。就雪龙公司这样一个中小企业来讲,实现“雄心壮志”就必须引进战略投资,促进资金与技术优势互补,推动企业跨越式发展。雪龙公司与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后,双方决定依托雪龙公司在建筑产业化装备制造领域的生产基础和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的研发实力,以装配式混凝土生产设备生产线为龙头,吸收清华大学100多项专利技术,计划合作总投资95.58亿元,打造集建筑产业化设备制造园区、建筑产业化预制构件生产园区、建筑部品和人居用品展示博览园区、产业化服务支撑园区和房屋建筑示范园区等5个功能园区为一体,占地2000亩的国家级建筑产业化基地。依托该项目,雪龙公司也将实现自身的转型与升级,成为与世界同步的中国建筑机械制造服务商。

3.积极对接政府。利用住建部建筑产业化促进中心的政策平台,参加“建筑工业化生产方式——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建筑(PC)生产与施工技术”现场交流会,多次参加全国行业研讨会、博览会。利用省住建厅组建全省住宅产业现代化技术创新联盟契机,参与编制《装配式混凝土构件制作与验收标准》《装配式混凝土剪力墙结构建筑与设备设计规程》等省地方标准,并受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邀请参与中国建筑产业化有关标准制定。同时,广泛联系山东、安徽、湖南等省住建部门负责人来企业考察,达成建筑产业化装备推广协议,提升了企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二、几点启示

雪龙公司的转型不是在市场上碰壁之后的“知耻后勇”,亦不是走投无路之后的“绝地反击”“背水一战”,而是从创业一开始就有一股子“不服输”“爱折腾”的拼劲,企业的每一步发展都是自发的、主动的、超前的,是“我要创新”,而不是“要我创新”。雪龙公司正是在这样不断的追赶和超越中实现了产品体系的拓展和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从雪龙公司转型发展可以得出以下几点启示:

(一)既发挥传统产业优势又借势切入新兴产业是雪龙公司成功转型的路径借鉴。大部分经历转型阵痛的企业,不是受到市场、资金、技术等限制而陷于原有行业中“打转转”,就是彻底甩开原有主业,贸然进军新的行业或产业,往往又因为经验、风险、人才等因素难以把控而“夭折”。雪龙公司既没有断然放弃传统泡塑产业,也没有贸然进军住宅产业,而是不断把原有产业的资源优势逐渐转化为新进产业的竞争优势,使得转型过程十分扎实。可以说,雪龙公司这些年并没有把传统产业带来的效益“吃干分尽”,而是把积累的资金“持续输送”给新产业,走出了一条以原有产业支持、孵化和培育新兴产业,以新兴产业带动、升级原有产业的转型升级之路。这样一方面保证了企业进入新兴产业的风险可控,另一方面也切实解决了大多数民营企业融资难、研发经费不足等问题。这表明,既不放弃原有产业的基础优势,也不停滞进军新兴产业的步伐,可以实现新旧产业的优势互补,互为支撑,在延伸产业链的过程中实现产业从低级向高级的优化升级。

雪龙PC生产线

(二)既坚持市场导向又积极利用政策资源是雪龙公司成功转型的关键策略。市场和政策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两大环境,雪龙公司不仅能从市场中感知行业或产业的发展趋势,同时又能敏锐洞察国家的政策走向,既抢占市场先机,又占领政策高地。从雪龙公司的转型之路来看,转型并不是没有科学预见的盲目推崇,更不是去做“没有市场去创造市场”的“美梦”,而是在遵循市场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借力国家政策,在市场行为中体现政策导向,在政策扶持下积蓄市场竞争力。当前,建筑产业化装备制造是必然趋势,而我国的建筑产业化还处于起步阶段,谁能抓住时机,谁就能乘势而上。就雪龙公司而言,企业成功转型,正是超前谋划、紧跟国家产业政策的结果。

(三)既紧盯竞争对手又实行差异化策略是雪龙公司转型升级的市场定位。企业转型意味着从一个熟悉行业进入一个陌生行业,如果简单采取模仿策略,这样就很难超越竞争对手,甚至可能被竞争对手拖垮。雪龙公司虽然是建筑材料装备制造业的后生,但是从一开始就瞄准竞争对手制定差异化营销策略。雪龙公司面对三一重工、深圳华森、鞍山重工等巨型竞争对手的挤压,并没有因为压力大而丧失信心,而是立足自身条件,准确分析出自身的竞争优势。与实力雄厚的跨国竞争对手相比,雪龙公司立足自身的本土优势和价格优势,借力“美丽乡村”建设的政策导向,瞄准农村住宅升级改造的广阔市场,为公司进一步发展找准了方向。

(四)既注重培育内生动力又注重联合开放是雪龙公司发展壮大的活力源泉。内生动力和外部环境是企业转型升级的两大资源,运用得当内外互补,运用不当内外掣肘。雪龙公司借原有技术优势培育新的内生动力,又以自身实力的增长借力联合广阔的外部资源,真正实现了在转型中发展、在升级中壮大。从与美国SPANCRETE公司合作引进SP生产线到与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长期战略合作,从参与省住建厅组织制定行业标准到参加全国行业技术联盟和各类技术研讨,从国内卖产品到“中国装备”走向世界,雪龙公司的联合不仅有广度而且有深度。通过各个层面、各种形式的开放联合,增强了自身综合实力,提高了企业经营效益。实践证明,企业的发展既需要自身艰苦奋斗打基础,更需要借助外力强身体。开放联合才能为企业插上腾飞的翅膀。

(省政协财政经济委员会调研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