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意人做生意有自己的套路、自己的规律,有自己的生意经,生意经中可见经营之道。
晶龙集团掌门人靳保芳搞光伏是半路出家,作为20年前的宁晋县电力局局长,把当时自己创办的晶隆半导体厂发展成为当今全球新能源500强、世界最大的光伏企业之一,被誉为“中国硅王”“经营奇才”。他是一个成功的传奇,一本耐读的书。从他的生意经中,可以窥见他的经营之道,更能将他的追求与情怀、智慧与魅力、经验和体会,尽情地展现在人们的面前。
马来西亚基地
下水要知水深浅,经营要知行情变。“没有人能够左右变化,唯有走在变化之前。”靳保芳用自己的亲身经历为现代管理学之父德鲁克的这句话做出了生动注解。他常说,不看天,山雨欲来浑然不觉,要被洪水淹死;不看地,夜半悬崖大步流星,要被群山淹没。经营企业,把握进入和退出时机同样重要。在集团20年的发展过程中,不管是在光伏产业的暴利时代,还是在金融危机、行业危机肆虐的时候,晶龙集团都因摸准市场脉搏,及时调整产品结构,储备超前技术,早预测、早转型,从而保持了强劲的市场竞争力和良好的发展势头。从2005年开始,作为原材料的多晶硅和单晶硅的价格疯涨,但靳保芳觉得不踏实,认为难以长久。于是,当不少光伏企业斥巨资扩大产能时,靳保芳却开始全面清理库存,做出了“甩货”的决策,让所有人大吃一惊。他以当时较高的价格把库存产品全部销售出去,在随后的市场危机到来时,晶龙不但一点库存都没有,还净赚了一个多亿,为集团披上了一件度过市场严冬的“棉袄”。事后,大家非常后怕,假如错过这个月,市场突变就得赔上1个亿,里外里等于多赚了2亿元。同时,他着手在延伸产业链上做文章,快速成长为“世界太阳能产业的大家族”,抗风险能力随之增强。随后全球光伏市场萧条,在众多光伏企业陷入迷茫时,晶龙集团轻松踏上转型之路,主动放弃电池业务“世界第一”这个虚名,停止了该项目的扩展,大力开拓下游的组件业务,并进军光伏电站服务领域,大大提高了企业的整体实力。
“热”时要保持定力“冷”下来,“冷”时要激发活力“热”起来。俗话说,柜台忙时心不乱,顾客少时心不散。晶龙集团一直坚持“火爆时期不盲从,低迷时期不气馁,致力于光伏主业不松劲”的指导思想。在行情好、利润高的时候没有乱花钱,没有瞎折腾,没有跟风上,没有“一窝蜂”地搞无序扩张;在平稳甚至萧条时期,则把心思用在科技创新、技术改造和基础建设上,着力提升企业核心竞争水平。有一个时期,市场的火爆让沿海一些地方热到了卖袜子的商户都纷纷转行进入光伏业,晶龙的产品更是供不应求,就连库存的二级品也能卖个好价钱,晶龙却保持了冷静、清醒的头脑。靳保芳常说,不要把鸡蛋放在一个筐里,这样可以把经营风险降到最低。因此,集团注意培育多个效益增长点,投资了金融、酒店、地产、精细化工、电力器材、辅助耗材等领域,纵横延伸产业链条,打造多个经济支撑点,不仅增强了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更为企业的发展壮大集聚了力量。在光伏企业的“寒冬”时期,虽然晶龙的情况好于其他企业,但也曾经陷入半停产状态。这时,其他光伏企业都停止了厂区建设,而靳保芳却反其道行之,利用了当时的钢材价格大幅下滑,建材、用工等成本相对下降的优势,搞起了基建项目。事后一算账,晶龙的两个车间建设项目成本下降了25%,原计划1亿元的投资,一下子就节省出2500万元!与此同时,晶龙抓紧引进设备,与日本签定的7亿元人民币的设备合同,对方将货款降低了12%,这样,晶龙又省下了9000万元。随后,光伏行业的“寒冬”来到,国内不少光伏巨头因种种原因陷入亏损泥沼的时候,晶龙集团资产负债率只有36%,晶澳公司资产负债率55%,保持了行业最佳,可谓“稳坐钓鱼船”。
经营企业如同下棋,不但得子,更要得势。善弈者谋势,不善弈者谋子。许多企业之所以做不大,就在于只谋子不谋势。谋势就是定战略,顾大局。死抠一城一池的,是活三年的企业,因为它不抬头看天;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是活三个月的企业,因为它不低头看地。市场火爆的那些年,多晶硅原料的价格一路狂涨,晶龙凭借与海外供应商的长期订单合同,原材料供应比较充足,价格也比较低,即使只卖原材料,一年就能赚十多亿。但是,为了行业的健康有序,也为了企业的长远发展,晶龙没有这样做,而是坚持把多晶硅原料全部做成单晶硅产品供应到市场,从而培养了一批稳定的战略合作客户,完成了“攻城略地”,也为晶龙在市场困难时期的产品销售创造了优势。在光伏市场快速上升时期,晶龙看准形势,果断实施了“风险经营创大业”的发展战略,围绕主业横向延伸产业链条,迅速把企业做大做强,形成了一个辅助产业集群,实现了自给自足,这在世界光伏行业中独一无二。2015年初,国内光伏市场刚刚复苏,晶龙则果断实施全球化战略,加快“走出去”的步伐。如今,晶龙集团是全球规模最大、产业链最完整的光伏产品制造商和光伏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光伏产品累计出口到100多个国家。
企业要节省,但创新的资金不能省。靳保芳经常说,“企业为降低成本,什么都可以节省,唯独用于技术创新的资金不能省,用多少给多少,决不含糊。”坚持创新战略,让晶龙始终站在了产业发展的最前沿。在遭遇光伏困境、企业资金最紧张的时候,公司研发中心提出申请用6000万元购置设备用于研发新技术,他毫不犹豫地当场签批。截至目前,晶龙建成了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和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配备了世界一流的研发设备。完成国家和省部级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863”计划项目及各种重大科学技术攻关项目20余项,获得国家授权专利630多项,内部重要科技成果3000多项。先后与美国、荷兰、澳大利亚等国的科研机构建立长期的技术合作关系。晶龙之所以能快速扩张却没“捉襟见肘”,正是得益于舍得投巨资进行技术研发,从而拥有了雄厚的科技实力。如今,晶龙已形成了研发一代、生产一代、储备一代的技术创新机制,掌握多项全球领先的光伏制造技术,主要产品技术指标一直领先其他企业6-12个月。
组件生产线
经营企业就是经营人才。当前,光伏行业的竞争是强者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就是人才的竞争。在事业的感召下,一支业界精英团队,聚集在晶龙大旗下。对于晶龙来自五湖四海的人才来说,靳保芳是位既具有领袖才能、又有着独特个人魅力的企业家,他们时常被靳保芳的胸怀、魄力所折服,也乐享着靳保芳给予他们的诚信与尊重。而靳保芳也从不掩饰自己对人才的渴望以及内心深处的光伏豪情——“聚天下英才,创晶龙伟业”。他以全球化的思维、开放的胸怀,建立健全了“双管齐下”的引才、留才、用才、养才的体制机制。一方面,打造一流的高端人才队伍。集团有一支由300多名国内外专家组成的科研团队,既有世界顶尖技术权威,也有国际化经营管理人才;有一个高级智囊团,聘请行业专家、大学教授以及金融、战略、文化等方面的专家学者组成;加快筹建晶龙光伏学院,着手培养更多高端专业人才;建立了两个博士后工作站等。另一方面,注重培养过硬的一线技术队伍。通过传帮带和打造学习型企业,一大批青年员工成长为技术骨干,成为晶龙开疆扩土的先锋力量。集团所有的基地建设从开工到投产都不超过8个月,创造了晶龙速度。正是在经营人才中的“双管齐下”,才使晶龙迅速在行业内实现了国内第一、亚洲第一、世界第一的“三级跳”。
企业家的第一素质是诚信。靳保芳常说,不能以企业大小来划分是不是企业家,企业家的标准中,第一素质就是诚信。俗话说,干小买卖靠的是把握斤两,干大事业靠的是德信天下。在他自己来说,诚信首先体现在对工作的兢兢业业、尽职尽责上,上要对得起党和国家,下要对得起职工和群众。虽然被人们冠以“中国硅王”甚至“世界硅王”这样“霸气”的称号,但人们更多地感觉到是他的温文尔雅又恪守诚信。“做事业,搞经营,就要先义后利,义中取利”,这是他对下属说得最多的一句话。靳保芳3岁没了父亲,是党的培养,让他成长为一名国家干部,并成就了今天的自己。因此他始终有个强烈信念:回报党的培育,为国家和人民做点事。“我这一生就是共产党的人。我所做的一切,包括我现在所做的光伏事业,都是党的事业的一部分。”在晶龙集团的生产、经营再到销售、服务中,自始至终都灌注着诚信的灵魂。集团不惜投巨资购置世界最先进的检测设备,建立严密的质量管控体系,执行最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度和质量追溯机制;下大力气对员工进行业务素质、诚信理念的培训;花重金对优质服务工作的先进集体和个人进行奖励。特别是在“萝卜快了不洗泥”的卖方市场时期,对客户的质量承诺始终坚持说到做到,从产品到安装的每一个环节,都严把质量关,绝不以次充好。“谁砸企业的饭碗,企业就砸他的饭碗”,是高悬在晶龙3万名员工心中的一面警钟。靳保芳的诚信,铸就了光伏行业内的金字招牌。
太阳能电池生产线
企业竞争要做好“得人心”的“方寸之争”。在公司最困难的时候,晶龙集团坚持不裁员、不减薪,承诺不让一名职工下岗。即便是在2012年光伏行业陷入危机之时,晶龙没让一名员工离开企业,而在企业经营收入刚刚出现好转时,就率先为员工涨了工资。他大力弘扬“和谐文化”“亲情文化”,增强凝聚力与亲和力,增强企业的心劲和底气。晶龙20年的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他们从加强党建中汲取力量,从优秀的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绿色产业、红色企业”的发展特色更加突出。集团建立了河北省首个企业博物馆,集中展现晶龙的历史、文化和成就;投资600万元建设企业文化楼;经常邀请毛泽东、朱德、贺龙等老一辈革命家后代,到晶龙举办“红色大讲堂”;编辑出版了企业文化丛书,传唱《晶龙人之歌》等等。晶龙文化得到了晶龙员工的认同,被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心齐劲足,成为了企业发展无形的推手。
中国在发展,河北在发展,晶龙也在发展。有人统计过,中国企业的周期平均寿命是3.8年,而晶龙走过了20年的路程,总结经验或者教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晶龙没有犯大的战略错误,这得益于有一个优秀的掌门人。靳保芳面对瞬息万变、风起云涌的国内国际市场,总是能够做出正确决策,为企业发展指明正确的道路。他依仗的是什么?答案,也许就写在靳保芳对时间的分配中,年过六旬的他,至今仍保持着这样的节奏:三分之一在工作,三分之一在考察市场,三分之一在学习。正是日积月累的学习和多年来对经营的深刻理解和细致体会,才保持了对市场的超乎寻常的敏感和经济大势的准确把握。靳保芳说,“晶龙现在有3万余名员工,3万余个家庭的幸福都维系在晶龙集团,这就是我的责任所在”。他已经把自己和这个企业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了一起,集团多一份成功和荣誉,自己就多了一份责任和压力。他崇尚节俭,身上丝毫没有大老板的“范儿”,是出了名的“抠门”,出差住的是最普通的宾馆,吃的是路边的小店。靳保芳从没有配过秘书,日常事务、大小讲话,都是亲力亲为。在他看来,人一懒了,就会生事,只有勤学习、接地气、多干事,才能干成事。可以说,一个企业领导人的定位,往往就是一个企业的定位;一个企业领导人的高度,往往就是企业的高度。靳保芳决定了这个企业的命运,他必须时刻不忘初心,砥砺奋进,继续前行。
(省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调研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