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秦皇岛经济开发区的发展历程

秦皇岛经济开发区的发展历程

时间:2023-07-1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秦皇岛经济开发区1984年设立,是全省首家国家级开发区。良好的生态环境已成为秦皇岛开发区招商引资的一块金字招牌。高效诚信是秦皇岛开发区对外开放的承诺,吸引了一大批国际高端企业。截至2015年底,秦皇岛开发区通过政府风险补偿金增信,为中小微企业提供贷款总额达1.5亿元。

秦皇岛经济开发区1984年设立,是全省首家国家级开发区。32年来,开发区着力念实“创”“绿”“优”“民”“人”五字真经,实现了从小到大、由弱变强,在当年的河滩荒野上建起了一座多功能、综合性现代产业新城,实现了经济总量从当年“可忽略不计”到今天“全市半壁江山”的巨大跨越。开发区先后获得“中国创造力开发区”“全国最佳投资环境开发区”等称号,连续多年综合排名稳居全省开发区之首。

秦皇岛开发区注重生态环境建设和园区承载力建设—森林体育公园一角

一、主要做法

(一)念实“创”字经。开发区坚持把创新作为第一动力,实现了稳定增长,抢占了未来发展的制高点

坚持产业创新。开发区强化产业顶层设计,坚持立足于市场需求注重产业发展方向,尤其注重发展新兴产业。开发区在全国率先提出“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导向”的发展战略,2008年在国内率先提出发展数据产业的战略目标,成功举办首届“中国秦皇岛国际数据论坛”,并以此为突破口大力发展节能环保、生物工程、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掀起了产业转型升级的热潮。这三个产业与国务院2010年提出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完全相符。2015年全区高新技术产业完成销售收入、工业总产值、税金和利润,分别占全区总量的60%、 61%、71%和87%,标志着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已经成为支撑开发区发展的主导产业。

坚持科技创新。开发区长期坚持走科技创新之路,激活了发展内生动力。在制定第一个发展纲要时就明确提出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导向,相继出台12项政策来支持科技产业发展。积极搭建创新创业载体,以集成构建众创空间为突破,努力集聚创新要素,先后涌现出北岛博智、E谷创想空间、科泰创新工场等众创空间,吸引近200家入孵企业和创业团队入驻。强化招才引智,率先建立了全国开发区第一家院士专家服务中心,引进了上百名院士、科技专家来秦创新创业。

坚持开放创新。开发区坚持以空间开放借力发展,实施了“走出去”战略。通过与加拿大泰瑞斯市合作,开发建设总面积为4.8平方公里的加拿大泰瑞斯工业园,为国内企业在北美洲建立生产基地提供平台。利用毗邻北戴河避暑胜地的优势,近水楼台,登门求贤,聘用我国驻各国大使馆已退休的商务参赞,牵线搭桥,吸引客户入住。抓住京津冀协同发展机遇,积极承接京津产业转移,引进了北大科技产业园、中关村海淀园秦皇岛分园、京津人才创新创业园和中科院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基地。中科遥感、恒业世纪等一批优质项目入园投资兴业,成为京秦合作的排头兵。

(二)念实“绿”字经。开发区坚持把绿色发展作为第一路径,牢牢守住生态底线,闯出了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

“硬制度”绿色招商。开发区在建区之初就定下了一条铁律:不管能够产生多么大的经济效益,也绝不引进可能对环境造成污染的企业。在这条铁律下,秦皇岛开发区先后拒绝了近百家可能对环境造成污染的企业,累计淘汰不达标项目投资超百亿元,守住了绿色发展的源头,奠定了绿色发展的基础。

河北省首台盾构机在秦冶重工下线

“老产业”腾笼换鸟。“十一五”前夕,开发区通过摸底调查全区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对700多家存在占用大量资源、年纳税不足10万元的企业实施有效治理,使高耗能企业先后在开发区消失了踪影,取而代之的是合理布局的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所有生产单位建立了环境监测网络和环境评估台账,积极引导创建节能型、清洁型企业。企业不敢排、不能排、不想排、不用排在开发区成为了常态。

“重绿化”优化生态。坚持高起点设计、精品化塑造、区片式推进,累计完成投资21亿元,实施环境工程365项,绿化面积308万平方米。相继建成森林体育公园、戴河生态园等一批精品工程,构建了贯通东西的生态绿带和景观长廊,营造了“白天是景点、晚上是亮点、节日是看点”的景观效果,形成了生态与人文和谐统一的环境体系。2000年秦皇岛开发区通过了国家环保总局验收,成为首批“ISO14000国家示范区”,获得通往国际市场的“绿色通行证”。到2015年,全区绿地面积达532.6公顷,绿化覆盖率42.2%,绿地率37.9%,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2.5平方米。良好的生态环境已成为秦皇岛开发区招商引资的一块金字招牌。

(三)念实“优”字经。开发区坚持把优化服务作为第一资源,构建高效便捷的营商环境,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竞争优势

全方位服务。开发区把优化软环境作为核心任务,逐步摸索建立起了项目引进审批“一条龙”、项目建设“全方位”和项目投产后的“经常化”三个服务体系。按照“统一受理、全程服务、免费代办、限时办结”的工作方针,建立起了高效、流转顺畅的体系框架。开发区成立行政审批局,将137项审批服务事项,全部纳入政务服务大厅,将划转单位34枚审批印章消减为1枚,实现了一枚印章管审批的新型政务平台。还对工业投资项目实行并联审批,从核准备案、工程规划许可到施工许可,审批时间缩短为10个工作日,大大提高了办事效率。

全天候招商。高效诚信是秦皇岛开发区对外开放的承诺,吸引了一大批国际高端企业。2002年初,台湾知名企业万机集团应邀到开发区实地考察,并就土地、建设、劳动就业、项目审批、水电气的价格等十个方面提出了126个具体问题。126个问题在当天下午提出后,开发区将问题中的数据精确再精确,文字简练再简练,在第二天早上就将有关问题书面报告递交到考察人员手中,得到了考察人员的高度认可,该企业最终落地开发区。目前已有美国通用电气、韩国LG、日本旭硝子、新加坡丰益等世界500强企业和中粮、中船、中油等众多国内外知名集团相继在开发区落地兴业。

全身心帮扶。真金白银帮扶企业,有针对性地出台促进企业上市、鼓励企业创新、企业出口担保等一系列扶持政策。对109家“两型”企业、重点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基地予以帮扶,用1.7亿的财政扶持,带动了企业6.2亿的技术创新投入,有效地促进了企业扩量提质、做大做强。同时,强化科技金融支持力度,先后引入众多金融服务机构。截至2015年底,秦皇岛开发区通过政府风险补偿金增信,为中小微企业提供贷款总额达1.5亿元。同时,还筹建了一大批企业公寓,积极引进中央音乐学院附中、北医三院等优质资源,解决了投资人的后顾之忧。投资有保障、生活更美好,成为投资人评价开发区服务的共识。

(四)念实“民”字经。开发区坚持把改善民生作为第一目标,赢得了群众广泛支持,为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社会基础

呕心沥血抓教育。开发区抓经济不忘抓教育,实现幼有所教。加大教育投入,财政累计投入学校建设资金约11.2亿元,新建改建学校27所,达到了全市校舍一流、设备一流、教师一流。采取奖励政策激励学生求学热情,对于升入高校的学生,根据学历层次分别采取不同的奖励标准;对因家庭困难上不起学的孩子实施精准帮扶。2004年至2015年,开发区共有2436名学生受到奖励,有87名学生受到资助。

冥思苦想谋就业。开发区多管齐下,实现壮有所业。一是与学校合作,进行正规化技术培训,学成后成建制输送到企业上班。二是实施定向培训和就业服务,即按企业需求组织培训,政府派专人对培训、上岗等各个环节做好服务。三是对有一定规模的农村私营、股份合作制企业,吸纳区内农民就业并签订3年以上劳动合同的,由区财政给予领办者一次性奖励1万元。四是对养殖专业户和承租大棚菜田达到一定规模的农户,每年进行一次性资金奖励。通过培训失地农民就业率达93%。10年累计带动农民创收23.6亿元。

殚精竭虑保养老。加大社会保障力度,实现老有所养。按照广覆盖、保基本、可持续的要求,开发区将45周岁以上60周岁以下的失地农民,全部纳入城镇职工养老保险覆盖范围。开发区千方百计争取上级支持,克服政策限制、财政压力等诸多困难,为3241位超过规定年龄未能缴纳养老保险金的失地农民一次性补缴了15年基本养老保费,财政一次性支付1.12亿元,使已进入老年群体的失地农民享受到了高标准的养老保障,彻底解决了他们的后顾之忧。

1993年以来,开发区累计投入20多亿元改善民生,占可用财力的五分之一,处于全国领先水平。

(五)念实“人”字经。开发区坚持把队伍建设作为第一保障,打造忠诚干净担当的干部队伍,为发展提供了坚强的支持

培养有信仰的团队。以机制、平台等“七个一”工程为抓手,在全区各系统持续、系列地开展了感恩教育等各类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构建了特色鲜明、覆盖广泛的理想信念教育体系。开发区20年如一日,雷打不动地把时政学习作为第一要务,固定每周一召开班子例会,第一时间传达学习党的方针政策和省市精神,每周集中观看一部专题教育片,先后观看了《大国崛起》《苦难辉煌》等专题片近百部。通过持续开展党史国情形势教育,真正把理想信念融入到了干部的血脉之中。2015年,中宣部在秦皇岛市召开现场会,向全国推广了开发区理想信念教育工作经验。

打造有合力的队伍。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通过“老三篇”统一思想。用《为人民服务》强化宗旨意识、群众观念,增强了党员干部干事为民的自觉;用《愚公移山》弘扬艰苦创业精神,持之以恒抓项目,凝心聚力促发展;用《反对自由主义》强化大局意识,增进班子团结,使党员干部思想合拍、工作合力。同时,精心打造团结型、实干型、廉洁型领导班子。开发区工管委班子带头做表率,一级带着一级干、一级做给一级看,形成了抓工作一盘棋、干事业一条心、谋发展一股劲的良好氛围。

建设有活力的团队。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按照好干部“五条标准”选用干部。以实绩论英雄,着力选拔和重用那些在招商引资、园区建设、征地拆迁等一线实绩突出的干部,让干部工作有劲头、前途有奔头,持续激发了全区上下干事创业的热情。积极推进全员聘用制改革,谋划、实施了“七考合一”的年度综合考核办法,形成了“工资能上能下、人员能进能出”的考核机制,激发了工作活力。

2008年率先提出发展数据产业

二、重要启示

(一)“人”字经是关键,决定了“创”“绿”“优”“民”字经的实施

由于有了一个敢于担当的带头人,念好了“人”字经,使得开发区管理团队成为了一支优秀的管理团队。

胡英杰同志是在开发区享有很高声望的领导干部,是秦皇岛开发区的旗帜:胡英杰同志倾注半生的心血和希望,伴随开发区走过了22个春秋。他是“磨天硬汉”,不仅把自己的人生梦想和奋斗激情全部奉献给开发区这片创业的热土,而且还将他独特的人格魅力和工作作风镌刻在开发区干部队伍的一言一行之中。在开发区,可以说没有一个人不被他的人格魅力所折服。

秦皇岛市委、市政府慧眼识英才,对胡英杰同志的工作给予充分肯定,多年来全力支持胡英杰在开发区管委会主要领导岗位上施展才华,建功立业。

开发区干部在胡英杰同志的带领下,把“风正、气顺、心齐、劲足”八字精神作为座右铭,以勇于负责的复命作风,敢于担当、勇往直前的亮剑精神,战胜了一个个困难、创造了一个个奇迹。

(二)开发区领导的相对稳定,使开发区政策保持了稳定性、连续性和长期性

任何事情都是人干出来的。由于秦皇岛开发区在“人”字经上作足作好了文章,才形成了独有的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和凝心聚力的强大“气场”,成功地趟出了一条创新、绿色、协调发展之路。

始终抢抓机遇,坚持创新发展。开发区把创新作为永恒的追求,他们研究市场、抢抓机遇,超前行动,率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以科技创新带动转型升级。坚持用创新破解难题,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领先一筹,快人一拍。

始终以人为本,坚持绿色发展。开发区不为眼前的GDP增长而动摇,对产业发展的定位、对绿色发展的选择、对民生改善的追求始终不渝,从未改变。

始终产城融合,坚持协调发展。开发区坚持突破单纯工业区的模式,走“经济、环境、民生、文化、社会”五位一体的全面发展之路,没有背上沉重的环境包袱和社会压力,发展的内生活力越来越强。

(省政协财政经济委员会调研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