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水经济开发区自2007年设立以来,紧紧依托区位优势,抢抓机遇,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完成了破茧成蝶的华丽蜕变。从规划报批到投资建设,尤其是从引进“长城”(长城汽车公司简称,下同)开始,短短几年时间,引进了33家企业,园区建设如火如荼,汽车工业聚集区效应明显显现。开发区2016年1-6月生产总值33.3亿元,同比增长164.2%;工业总产值120.2亿元,同比增长199.4%;主营业务收入463.4亿元,同比增长357.3%;财政收入8.01亿元,同比增长88%;固定资产投资45.2亿元,同比增长6.7%。开发区用仅占徐水区2%的土地面积,创造了徐水区55%的财政收入。开发区的经济发展呈现出了难以想象的跳跃式、井喷式的发展。
时间短、速度快、效率高,是徐水经济开发区的显著特点。因“长城”而兴起,因“长城”而发展,依托“长城”资金和先进管理经验,和“长城”共建共管,是开发区崛起的基本经验。可以说,开发区引进和留住了“长城”,引来了一个汽车产业链,形成了一个为“长城”量身定制的汽车产业集聚区。
2016年6月15日,迪安汽车部件(天津)有限公司保定分公司成功举行开业庆典
一、主要做法
(一)深谋远虑选项目,创造“徐水速度”。智者谋长远而不谋一时。自2007年开始,徐水区委、区政府积极与风帆集团接洽,多次邀请风帆集团全体领导到徐水考察调研,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用了3年时间最终将风帆工业园项目留在了徐水经济开发区。与此同时,徐水区委、区政府敏锐预见到徐水当地的“长城”是汽车制造行业的“黑马”,发展潜力巨大,短期虽无扩建意向,远期必将扩大规模。2008年12月,徐水区政府主动邀请长城公司主要领导参加徐水全民健身活动,与前世界冠军郗恩庭一起乒台献艺,并向长城公司董事长颁发了徐水区人民政府经济工作顾问聘书。以此为契机,徐水区政府主动与长城公司加强沟通,热情推介徐水发展环境,增进彼此的了解和信任,拉近双方距离,为顺利引进长城汽车项目埋下了伏笔。2010年,长城汽车50万辆整车和风帆工业园两大项目终于落户徐水,在此过程中,仅用5天完成了两大项目备案审批,18天完成了7800余亩征地工作,刷新了保定市项目征迁史上最快纪录,创造了令人惊叹的“徐水速度”。
(二)借力生威搞拆迁,开创“徐水奇迹”。环境的博弈,引得长城汽车项目“凤回巢”。2012年,长城公司计划在天津投资建设新50万辆整车项目,天津也做好了各种准备工作。这一市场信息使徐水震动,在激烈的环境博弈和强大的竞争对手面前,徐水能否最后一博留住本土的“长城”?挑战再一次考问徐水。这不仅是对徐水开发区在服务、环境、配套方面的考验,而且是对徐水开发区承接大项目的胸怀、气魄、能力的考验。开发区在重大机遇和时间倒逼面前,积极主动地向市、省汇报,使这一问题迅即上升为保定市、河北省领导的重大决策。在省、市领导的强力支持下,徐水区委、区政府和开发区有了“尚方宝剑”,工作有了“底气”“硬气”,更有了“豪气”。2013年,开发区拉开了长城汽车扩能项目攻坚行动,经过艰苦工作,短短3个多月,征收了14015亩土地,对涉及2个乡镇、5个行政村实施整体搬迁,2284户、7396人异地搬迁。征迁范围广、规模大、涉及村民多,却未发生一起进京赴省到市上访和一起群体性事件,更没发生一起安全事故,实现了和谐征迁,创造了令人惊叹的“徐水奇迹”。在既定的时间内,抢时间,重质量,得民心,完成既定土地的征迁工作,赢得了“长城”公司的赞许,最终使长城汽车第二个50万辆整车项目再次落户徐水经济开发区。从此,长城汽车在徐水经济开发区的产能扩大到100万辆。正是环境博弈的成功,使长城汽车放弃扩建项目从徐水到外地的设想,再次留在了徐水开发区。
(三)营造环境搞服务,强化制度保障。徐水经济开发区深知,投资环境至关重要,是企业家极为重视和关注的。作为不临港的年轻的开发区,必须做到“硬环境不一定最好,软环境一定最优”。为此,开发区牢固树立“敬业、尊敬企业、敬畏制度”的发展理念,积极为企业提供“保姆式”服务,实行“共建共管,利益共享”运行模式,出台了一系列好政策,为园区企业提供优良的发展环境。一是区政府领导兼任开发区管委会主要领导,使区政府和开发区管委会的政策紧密融合在一起,保持着开发区管理和服务的高度融合。管委会租住“长城”公司大楼,和“长城”公司合署办公,从时间、地点上保证了沟通协调的真正实施。二是建立企业服务长效机制。(1)审批预警机制,推行窗口标准化建设,限时办结审批事项,建设廉洁、规范、高效的政务服务平台;(2)沟通协调机制,实施对接例会制度,每个月定期召开高层领导对接会、每周定期召开项目专题对接会、急需办理的即时召开对接会;(3)跟踪问询机制,跟踪项目报批、开工、投资、投产情况,发现进度落后及时上门了解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三是完善社会管理服务体系。(1)规划建设体系。规范规划编制、审批、落实制度,严格按照规划进行建设,强化建设过程的监管和完成后的验收控制;(2)生态环保体系。大力推广节能降耗,综合利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3)文明诚信体系。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丰富文化产品供给,引导政府、企业、公民讲文明、讲道德、讲诚信。通过制度建设,开发区营造了亲商、安商、养商的浓厚氛围和优良的经济发展软环境。
2015年9月,在徐水经济开发区成功举行国际汽车零部件产业园签约仪式
(四)抓“龙头”带“龙身”,全力打造产业链。抓住了龙头,就抓住了整个龙身。长城汽车整车入驻开发区后,徐水经济开发区给予长城公司高度的自主权和优惠政策,同时,注重做大做强汽车产业链,尤其是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创新招商方式,大力开展以商招商、产业链招商,通过长城公司龙头企业长期合作伙伴关系,加强与合作伙伴的沟通交流,延伸汽车产业链条,保障了入驻项目的高质量。由于招商方式灵活多样,针对性强,全国各地、世界各国的长城汽车零部件供应企业纷至沓来。
为进一步提升保定汽车及零部件产业的高端化、国际化、本地化水平,2015年4月,保定市委书记聂瑞平率领保定市经贸代表团赴瑞典、德国、法国,对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发展进行考察洽谈,并与7个国家24家国际汽车零部件知名企业达成合作意向。其中,福耀玻璃、瑞典奥托立夫、英国邦迪、德国博世、上海实业、德国伟巴斯特已入驻开发区的国际汽车零部件产业园。这些国际知名零部件项目具有投资大、占地少、见效快,国际化水平高、土地投资强度高、投入产出率高、科技含量高等特点,已成为入园企业的典范。据统计,2010年开发区引进“长城”以来,共引来33家企业,93%属于和“长城”有密切关联的汽车产业。
二、经验启示
经济开发区的建设和管理有各种类型和模式,各具自身的特色和亮点。徐水开发区留住一个重量级的“长城”龙头企业,引来一个围绕龙头企业配套的产业链,并在短时间内形成一个汽车产业聚集区。其中的经验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和总结。
(一)主动作为,抢抓机遇,是开发区崛起的必要前提。作为徐水县域经济发展的主战场、对外开放的排头兵、深化改革的试验田,徐水经济开发区深感责任重大,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危机感和紧迫感,积极主动作为,抢抓机遇。一是善抓政策机遇。抢抓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徐水“撤县建区”、全国土地利用规划的二次修编和调整等难得历史机遇,树立大保定思维,积极与保定中心城区全面对接,形成规划统筹、交通一体、产业链接、资源共享的同城一体化发展格局,努力打造首都功能疏解的支撑点,京津产业转移的承接地,外资进入京津市场的桥头堡。二是抢抓项目机遇。开发区始终保持强烈的竞争意识、危机意识,在竞争中谋发展,抓住了“长城”大项目。聚精会神搞建设、凝心聚力抓发展,坚持“上大项目、上好项目、快上项目”,千方百计,百计千方,主动参与,为长城汽车量身定做,终于促成长城汽车100万辆整车及零部件、国际汽车零部件产业园、风帆工业园项目成功落地。
(二)省市重视,形成合力,是开发区崛起的外在支持。在重大机遇来临之际,开发区敢于和善于争取上级支持,并努力使自身地方的招商活动上升为省市重大决策。省、市、区各级政府调动了一切优势资源,特事特办,大事大办,合力攻坚,全力保障长城汽车100万辆整车项目在开发区顺利落地投产。省长张庆伟多次亲临项目建设现场指导工作,亲自联系长城汽车项目,亲自协调解决问题,使长城汽车项目用地实施省级单列;保定市委、市政府为支持徐水经济开发区和长城公司做大做强,郑重承诺:“谁能为保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就把优质资源优先配置给谁。”“要政策给政策,要土地给土地,要什么给什么”。市委、市政府将长城汽车项目列为保定市“一号工程”,专门成立“长城”项目建设领导小组,多次召开议事会、调度会、协调会,对项目建设进行专题研究部署;引进长城汽车项目时,正赶上全国土地利用规划的二次修编和调整,徐水区将全区的可调整的土地规模向开发区集中,全区8000余亩用地规模,向徐水经济开发区集中新增5000余亩;徐水区委、区政府与长城公司多年来坚持每周的对接例会制,区委书记、区长亲自协调,督导解决问题,提供项目从报批、建设到投产、运营的绿色通道,保障项目顺利建设、企业健康生产经营。
(三)引进龙头,打造集群,是开发区崛起的强劲动能。留住金凤凰(长城),引得百鸟(企业)聚。发挥长城汽车龙头企业集聚带动优势,不断引进好项目,同时引进上下游配套企业到开发区投资发展,着力培育千亿元产值的产业集群。开发区坚持以长城汽车为核心,以汽车产业为发展方向,以循环经济为发展重点,以风帆蓄电池、双帆蓄电池、福耀玻璃、瑞典奥托立夫、英国邦迪、德国博世、上海实业、德国伟巴斯特、诺博橡胶、曼德线束等汽车零部件项目为汽车产业载体,延伸汽车产业链条,促进汽车产业集群发展,大力发展汽车及零部件制造、新能源汽车研发与生产、新型储能设备制造三大主导产业,推动汽车产业实现新跨越。“长城”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当地汽车产业的迅猛发展,使开发区崛起有了强劲的内生动力。
风帆蓄电池车间生产线
(四)勇于担当,心无旁骛,是开发区崛起的干部保障。开发区的发展,离不开徐水区委、区政府能干事、干成事、干大事的担当,离不开徐水区上下“遇事就办、办就办好”的魄力和锐意进取的精神。为了抓好园区建设,各级干部激情工作,夙兴夜寐,既勇于担当、盯紧目标、狠抓落实,又敢破常规、突出重点、破解难题;既立足本职,凭借自身能力推进工作,又善于借力借势推动工作;既凝聚合力,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又夜以继日,敢打硬仗善打胜仗。唯其如此,才有力地推动了征地拆迁、返迁安置、招商引资、项目建设、环境治理等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五)群众支持,和谐征迁,是开发区崛起的群众基础。千难万难,征迁占地第一难。征地拆迁工作涉及村民切身利益,是一项群众工作,必须充分相信群众、紧紧依靠群众,千方百计赢得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开发区坚持“园区兴县、发展惠民”的工作思路,广泛征求村民意见、充分考虑村民意愿,让利于民,研究制定“一失五不失”的惠民政策:失地不失粮、失地不失居、失地不失利、失地不失业、失地不失保。正是由于最大限度地为民着想、与民谋利、政策惠民,赢得了村民的理解和支持,数千名群众识大体、顾大局,舍小家、为大家,主动搬离世代居住的故土,纷纷投亲靠友自行过渡安置,充分体现了广大群众顾全大局支持园区建设的情怀,保障了征迁工作及时、平稳、顺利、和谐。
“好机遇、好政策、好项目、好团队、好乡亲”造就了徐水经济开发区的辉煌成就。开发区的骄人成绩是“天时地利人和”的结果,更是徐水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善于把握自己命运的结果。
(省政协财政经济委员会调研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