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过渡时期经济学》年版译者前言

《过渡时期经济学》年版译者前言

时间:2023-07-1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布哈林曾被列宁叫做“学识卓越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1],著有大量的经济学著作,《过渡时期经济学》是其主要著作之一。可以说,布哈林是当时除列宁外系统地认真探讨过渡时期经济的少数经济学家之一。《过渡时期经济学》成书于1920年5月,即实行新经济政策前一年的军事共产主义时期。

布哈林曾被列宁叫做“学识卓越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1],著有大量的经济学著作,《过渡时期经济学》是其主要著作之一。作者在本书中尝试从理论上分析资本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规律,揭示过渡时期经济的基本特点。可以说,布哈林是当时除列宁外系统地认真探讨过渡时期经济的少数经济学家之一。本书出版后立即受到列宁的重视,他对本书作了详细的批注,肯定了这本“出色的书的出色质量”,誉之为“辉煌的作品”,充分肯定了书中的一系列正确论点,同时也详尽地指出其中的缺点和错误,希望重版时能予以改正。列宁认为,“再版这本书对于我国读者来说是很必要的”[2]

《过渡时期经济学》成书于1920年5月,即实行新经济政策前一年的军事共产主义时期。军事共产主义实行的是不通过市场的共产主义生产和分配。这就使本书不可避免地带有时代的色彩,带有明显的军事共产主义的烙印,例如它否认商品生产、市场经济在过渡时期的作用等等。

由于缺乏正常状态下的过渡时期的经验,作者在探讨过渡时期规律时,常常是抽象的论述和逻辑的推论多于实际经验的总结,像列宁所说的,“作者的假定没有以足够坚实的,即令是简短的实际材料为基础”。这是本书的严重不足之处。更成问题的是作者在书中大量使用波格丹诺夫的概念和术语。波格丹诺夫的术语及其涵义是以他的唯心主义的和折中主义的哲学为基础的,因此,布哈林也就经常地陷入违反辩证唯物主义的烦琐哲学和唯心主义。甚至一些本来正确的思想也往往被披上波格丹诺夫的术语的外衣,例如用“组织过程”代替“社会化过程”,用“保持平衡”代替社会产品必须保持一定的比例,等等。列宁形象地把这种情况称之为“一桶蜜中掺了一勺焦油”。

但是,当作者独立论述问题,用自己的语言表述时,往往能提出一些有价值的论点,这些地方列宁一再用“好”、“对”、“非常好”等评语予以肯定。作者在书中探讨了过渡时期经济的规律和特点,指出社会革命时期生产力暂时下降以及在新的基础上恢复和发展的必然性,展示过渡时期城乡关系的根本变化,考察国家政权的特殊作用和不断变化的职能,确定转化过程的阶段,探讨过渡时期的经济范畴,等等。有些论点是很值得注意的,例如作者指出了资本主义和无产阶级专政下生产的不同目的。他说:“在资本的统治下,生产是剩余价值的生产,是为利润进行的生产。在无产阶级的统治下,生产是为了满足社会的需要而进行的生产”,“生产过程成为有计划地满足社会需要的手段”。这里多少已具备苏联后来提出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某些基本论点。

本书还起了一个意想不到的抛砖引玉的作用:列宁在对此书的评论中提出了一些对理论和实践都具有重大意义的论点。例如在反驳作者所说的“资本主义商品社会的末日也就是政治经济学的告终”时,列宁指出:“不对。甚至在纯粹的共产主义社会里不也有I v+m和Ⅱc的关系吗?还有积累呢?”列宁在批驳布哈林时给阶级下了一个简短的定义:“阶级首先是这样一些‘人们的集团’(说得不确切),这些人在社会生产制度中的地位是不同的,甚至一个集团可以把另一个集团的劳动攫为己有。”列宁对社会主义下的矛盾和对抗的提法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在社会主义下,对抗将会消失,矛盾仍将存在。”对向共产主义过渡中“强制”消亡的先后次序,列宁提出了同布哈林相反的估计:起初消亡的是劳动的强制性质,然后是惩罚和镇压机关,最后是军队。列宁对本书的评论是值得我们结合布哈林的原著进行认真学习和研究的。列宁的评论已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单行本,书名为《对布哈林〈过渡时期的经济〉一书的评论》。

按照作者原定计划,本书是第一部分,其后应有第二部分,把一般理论用于俄国的具体条件,但未能成书。

《过渡时期经济学》是一本在苏联国内外颇有影响的著作,20世纪20年代不少苏联经济学家及经济著作曾沿用此书的观点和体系,我国在30年代初曾出过多种译本,起过一定的作用。现在我们根据原文将此书翻译出版,供有兴趣的同志研究探讨。

郑异凡

1980年底

[1]《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版,第531页。

[2]见本书此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