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如何看待“北粮南运”

如何看待“北粮南运”

时间:2023-07-1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推进,我国的粮食生产出现了由南向北、由东向西迁移的现象。二是“北粮南运”可能导致北方天然草地资源新一轮的大规模开垦,而已开垦农田的弃耕、撂荒将会进一步加剧草地生态系统的退化,从而对生态环境造成恶劣影响。松辽河区成为全国粮食增产中心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大规模的开垦天然草地资源来扩大粮食播种面积实现的。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推进,我国的粮食生产出现了由南向北、由东向西迁移的现象。一方面,一些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粮食播种面积不断减少,粮食产量不断下降,一些省份由原来的粮食生产大省转变为粮食调入大省;另一方面,北方地区特别是东北和黄淮海地区的粮食播种面积和粮食产量增加明显。结果是,粮食流通由“南粮北调”逐渐演变为“北粮南运”。粮食生产格局的演变,对于保障粮食供需的区域平衡和实现粮食安全的国家战略提出了新的挑战。

一是我国粮食生产重心不断北移并强化,进一步加剧了北方粮食生产水资源短缺的矛盾。历史图景中的“南粮北运”逆转成今天的“北粮南运”的产销格局,在很大程度上是以牺牲北方本已稀缺的水资源,尤其是以北方的地下水资源和工程性调水补给为代价的,其实质是缺水的北方以粮食为载体调水给水资源相对丰富的南方,使水土资源分布不匹配的矛盾更加尖锐。占全国2/3左右耕地面积的北方地区,水资源量却仅占全国的1/5弱。为支撑经济发展和满足农田灌溉用水,部分地区大量超采地下水,华北平原已形成9万多平方公里的世界最大地下水开采漏斗区。此外,全球气候变暖带来的不利气象因素增多,我国降水南多北少的趋势加大,北方干旱化趋势严重。北方黄河、海河等流域缺水危机不断加剧,春旱夏洪、秋缺冬枯的总体格局,给北方农业生产带来诸多不利影响,北方粮食主产区作为我国粮食安全保障的压力与风险逐步加大。

二是“北粮南运”可能导致北方天然草地资源新一轮的大规模开垦,而已开垦农田的弃耕、撂荒将会进一步加剧草地生态系统的退化,从而对生态环境造成恶劣影响。松辽河区成为全国粮食增产中心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大规模的开垦天然草地资源来扩大粮食播种面积实现的。

可见,无论是以人均水资源量还是亩均水资源量来衡量,南方水资源的丰富程度均远高于北方。由于北方水资源的供需矛盾主要是通过跨流域调水来解决的,所以在粮食生产和消费过程中,存在着巨额水资源量的往返运输,从资源优化配置的角度来看是不经济的。同时,对于松辽河区、西南诸河区等通过大规模开垦天然草地资源、盲目扩大耕地面积来提高粮食总产量的发展模式,我国也应予以摒弃。我国要在稳定耕地资源总量、粮食播种面积的前提下,重点加强农田水肥管理,通过提高粮食单产来增加粮食总产量。就全国而言,今后粮食增产的重点应放在水热资源较丰富的南方地区。通过充分挖掘南方粮食增产的潜力,提高其自身粮食自给能力,减轻北方粮食增产的压力,从而保护北方脆弱的生态环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