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国粮食生产能力稳定在6000亿公斤水平,基本实现了粮食供求平衡,满足了日益增加的消费需求,为经济社会发展和深化改革奠定了物质基础。一是得益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二是得益于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以市场为导向,取消粮食统购统销制度,全面放开粮食购销市场,实行重点粮食品种最低收购价政策,构建市场与调控相结合的国家粮食宏观调控体系;三是得益于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和粮食新品种、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农业抗灾能力不断增强,杂交水稻和杂交玉米品种大面积应用,单产大幅度提高;四是得益于中央财政对粮食生产的扶持政策,先后实施了商品粮基地县、大型商品粮基地、农业综合开发、优粮工程、种子工程、植保工程等项目建设,取消了农业税,建立了对种粮农民的补贴制度,粮食生产能力得到提高,种粮农民得到实惠。
依照《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2009—2020年)》,我国在粮食生产方面主要有以下经验:一是稳定粮食面积是基础。实践证明,粮食播种面积是决定粮食产量的关键因素。促进粮食生产稳定发展,必须首先保持播种面积稳定。二是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是根本。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粮食统购统销体制、几次大幅度提高粮食收购价,到对种粮农民实行补贴、出台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等,各项政策均以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为出发点,不断加大扶持力度,农民真正得到了实惠,稳定了粮食播种面积,提高了粮食产量。三是依靠科技进步是关键。农村改革以来,杂交水稻、紧凑型玉米等品种的大面积推广,小麦精量半精量播种、地膜覆盖栽培、病虫害综合防治等实用技术的广泛应用,都提升了粮食生产的整体水平。四是强化基础设施是保障。农村改革以来,我国加强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农用工业技术改造,保证农资供应,不断提高农业装备水平,有力地支持了粮食生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