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推进,农村大量劳动力转移到外地或者非农产业。2013年全国农民工数量达到2.69亿人,其中近2亿农村劳动力常年外出务工。在农村大量青壮劳动力外出务工后,老年人将成为农村的劳动力主体,这会直接引发三方面问题:一是农业生产效率低下;二是传统精耕细作的生产方式逐渐被粗放化;三是农民总体年龄偏高、知识水平有限,农业生产新技术、新设备推广难,难以承担未来农业现代化重任。
我国约有2亿农户,每个农户经营的耕地规模过小而地块过多,加上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和劳动力机会成本上升过快,耕地流转租金居高不下,这些因素困扰着我国粮食比较效益偏低状况的改变,影响着农民种粮积极性。要使粮食生产后继有人,关键是要通过规模经营解决效益问题,使种粮有钱赚,这样才能催生一大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我国已经建立起来的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和农机购置补贴等政策措施效果明显,需要坚持。以农机购置补贴为例。据有关调查,在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带动下,我国农业生产方式实现了从以人畜力作业为主向以机械作业为主的历史性跨越,有效推进农业生产由零散、低效的小户经营向规模化、集约化、组织化经营快速转变,种粮大户和粮食生产合作社已成为粮食生产经营的骨干力量,种了全国1/10的地,产出了全国总产量1/5的粮食。
可见,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是创新我国种粮微观主体的根本方向;而培育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必须有序稳妥地推进农村土地流转。为此,农业部将重点抓好、推进“两新一前提”。一是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强新型经营主体的示范引导,推动出台市场准入、税费减免、资金支持、人才引进的扶持政策。二是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发展社会化服务。主要是推进合作式、订单式、托管式、承包式等服务模式,鼓励和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从事集中育秧、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统防统治等农业公益性服务,探索创新农村公益性服务有效供给机制和实现形式。三是推进“一个前提”,就是推进土地规范流转。包括鼓励有条件的农户流转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加快健全土地经营权流转市场,有条件的地方,可对流转土地给予奖励补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