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粮食供需共出现过几次大的波动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粮食供需共出现过几次大的波动

时间:2023-07-1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粮食供求关系多次出现失衡,甚至表现为周期性波动。这次波动再次导致人均粮食占有量的下降。农村改革以来,农民生产积极性高涨,粮食连年增产。国家粮食储备库库容紧张,粮价持续下跌,“卖粮难”再次出现。随着国内粮食总产量的快速下降,粮食供需缺口不断加大。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粮食供求关系多次出现失衡,甚至表现为周期性波动。但比较大的波动主要有6次。这种波动往往持续时间较长,对农民的生产或城镇居民的消费产生过比较大的影响。

第一次供需波动发生在1951—1953年。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为支持抗美援朝,我国加大了粮食征购量。1951年7月8日,政务院发出《关于追加农业税征收概算的指示》,决定农业税照原概算增收1/10。与1949年国家实征税额(以细粮计)248.8亿斤相比,战争爆发后的1951年和1952年,征税额高达361.5亿斤和357.8亿斤,实际增幅高达44%之多。但与此同时,粮食供给却明显不足,甚至在市场上买不到足够的粮食。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土地改革,让农民实现了耕者有其田,刺激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带来了粮食的连续、大幅增产。但是,历经战乱的农户在粮食丰收后,只希望把粮食储存起来防灾(1949年人均粮食占有量仅为210公斤),市面上的粮食供应紧张。私人粮贩也纷纷囤积粮食,等待高价抛售。最终,政府为解决这次“粮食危机”,开始实施统购统销政策。在政策高压下,粮食价格很快就稳定下来。

第二次供需波动发生在1960—1963年。这次波动幅度很大,还出现了严重饥荒,极大地损害了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的生活。这次波动的原因是“天灾人祸”。1960—1962年,我国发生严重自然灾害。三年里农田受灾面积分别为6.6亿公顷、6.2亿公顷和3.7亿公顷,成灾面积分别为2.5亿公顷、2.9亿公顷和1.7亿公顷。其次是高度集体化的政策严重束缚了当时生产力的发展,从1955年开始开展合作化,到后来实行的高级社以及人民公社,这种体制并不符合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刚刚拥有属于自己的耕地的农民,又把土地交给集体所有,农民没了生产积极性,消极怠工现象严重。粮食亩产水平逐年下降,由1956年的307公斤/亩降为1961年的207公斤/亩,减产近33%。此外,过度征购也是一个重要因素。1959年的粮食征购率创出了39.7%这一历史最高点,1960年依然维持在35.6%的水平。过高的征购率与粮食减产一起导致大饥荒的出现。

第三次供需波动发生在1967—1969年。这次波动再次导致人均粮食占有量的下降。1966年的人均粮食产量为287公斤/人,1969年的人均粮食产量已降为262公斤/人,减少近8.7%。在这次波动中,市场上粮食供给相对紧张,粮食零售价格连续3年都在上涨。这次波动的原因,一是粮食生产受到干扰。这次波动正值“文化大革命”初期,当时地方党政机构基本瘫痪,各种批判会、斗争会的调子不断升级,大字报铺天盖地,到处人心惶惶。“红卫兵运动”把“文化大革命”迅速推向社会,从而对工农业生产造成了冲击,生产秩序被严重打乱,农业生产也受到影响和干扰。二是粮食调运困难。“文化大革命”初期的红卫兵串联和派性斗争,对交通运输的影响很大,造成粮食调运困难,导致一些地区的粮食供应紧张。三是粮食浪费严重。1968年2月,国务院批转了粮食部关于部分地区的生产队浪费粮食问题的报告。报告反映了一些地方浪费粮食的严重情况。比如,有的生产队和社员借庆丰收、办喜事、修房子、修戏台等种种名义,请客送礼、煮酒熬糖、集体会餐,大量地浪费粮食。

第四次供需波动发生在1984—1988年。农村改革以来,农民生产积极性高涨,粮食连年增产。1978—1984年,我国粮食总产量由30477万吨增加至40731万吨,累计增长33.6%。连年大幅增产,导致粮食供大于求。1984年,我国还出现了农民“卖粮难”现象。为缓解供求矛盾,我国于1985年改粮食统购为合同定购。即除定购粮外,粮食价格由市场供求决定。1985年,农业受灾,粮食减产6.9%。此后,粮食产量又连续数年徘徊,1989年粮食总产量才恢复到1984年的水平,但人均粮食占有量却由1984年的390公斤/人下降到1988年的355公斤/人。1985—1989年,粮食供给一直处于紧张状态,粮食价格连年上升。

第五次供需波动发生在1993—1994年。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之后,大量投资项目上马,国民经济出现发展过热,物资供应紧张,物价飞涨。1993年起,粮价也跟随整体物价出现大幅上涨。1994年,我国推行汇率制度改革,人民币一次性贬值57%;再加上当年粮食减产1000多万吨,导致广东等缺粮省份纷纷到国内粮食产区抢购粮食,引发粮价全面上涨。1994年的粮食零售价上涨21.7%,粮食收购价同比上涨46.6%。

第六次供需波动发生在2003—2004年。1996年,我国粮食产量首次突破5亿吨大关,人均占有量达到412公斤,均创出历史最高水平。1997—1999年,粮食连续数年高产。粮食库存在1999年时已高达2.9亿吨,远远高于合理库存水平。国家粮食储备库库容紧张,粮价持续下跌,“卖粮难”再次出现。一时间,“中国已彻底告别缺粮时代”的观点盛行,政府官员盲目乐观,很多地方放松了粮食生产。1998年下半年,中央政府做出了调整农业结构的决定,大幅度调减粮食种植面积。2000年、2001年,粮食总产量分别下降9.1%和2.1%;2002年略有回升后,2003年再次减产5.8%。随着国内粮食总产量的快速下降,粮食供需缺口不断加大。2003年四五月开始,供需失衡加上SARS疫情影响,国内粮价全面上涨。2003年粮食均价上涨15%,2004年粮食均价上涨28%。2004年开始,政府先后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和支持粮食生产的政策措施,粮食生产持续增产,粮食安全形势明显改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