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落空间内的乡村社会在传统农业时代,因为基于自然经济的小农存在,所以皇权不下县,绅权、神权和族权交织互动,构成村民日常生活和生产秩序得以维护的实际的权力网络。经济与政治分属且互洽共存!
新中国成立后,党政权力下沉,并构建起人民公社体制,把村民的生产生活完全纳入到了权力设计和运行的轨道中,经济从属于政治。
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力量日益深入乡村,直接导致了村民经济生活的质变,由“行政经济”(从自给自足、缺失交换的角度来看,计划下行政经济与自然经济是类似的)转向商品经济,由村落空间转向城乡兼顾、以城为主,由实物占有为主转向货币收入为主,村民的“幸福感”也以“共同体”内部的横向比较转向了更大范围的城乡比较和个体的纵向比较,公共搁浅、上访维稳……农户经济维艰,基层治理低效。所以是“政经抵捂”(不协调,有冲突)。
这一系列由改革推动而导源于经济领域,进而延伸到社会网络和文化意识的变革,构成了政治治理的新基础、新要素、新对象,也必然的会向权力、向政治提出新的需求、成为实际的物质与精神的存在。
因此,新理念、新主体、新结构、新机制、新绩效主导的基层治理的变革,是对新背景、新基础、新要素、新需求、新特质的经济社会领域的回应和重构。
所以,我们看,扎根于乡村社会内生需求,与村民生产生活实际相结合,与基层政府工作相结合,依靠两委、依靠乡贤、依靠长者的内置金融的产权结构和治理机制(简称“一扎根、二结合、三依靠”)构成了“政经互促”嵌入性、长效性的接点、平台。其意义在于重构“政经互促”,推动“政经互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