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 亚洲投资环境恶化,对企业竞争力产生较大影响
国际经济环境的恶化间接地对亚洲经济体产生影响,并进一步对企业投资环境产生影响,2012年表现得更是明显。
国际金融危机之后,世界大致经历了两轮大的货币宽松过程,已经间接地对亚洲经济环境产生了影响。第一轮货币宽松是为了治理国际金融危机,世界各主要经济体进行了大规模的注资救市,暂时挽救了欧美等发达经济体的银行业危局;第二轮货币宽松是为了治理债务危机和刺激经济、提升就业。集中的货币宽松政策虽然没有根本地扭转世界经济下滑的局面,但是却实质地改变了全球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对比关系,而且通过各经济体货币汇率的传递作用以及大宗商品的进出口,发达经济体的通货膨胀传递到没有发生金融危机的发展中经济体。这种传递的最大特点就是时滞,即发展中经济体的通货膨胀发生在发达经济体大规模货币宽松之后一段时间。2011年,这些注资措施的国际效应在广大发展中经济体得到集中显现,包括新兴经济体在内的广大发展中经济体普遍出现通货膨胀高企。2012年,这些发展中经济体普遍将治理通货膨胀纳入调控重点。由于治理通货膨胀的主要措施是紧缩银根,包括新兴经济体在内的广大发展中经济体因治理通货膨胀而普遍陷入货币紧缩的境地,进而也加入到了GDP减速的行列,甚至一度引发对新兴经济体发展可持续性的担忧。经济增速下行的队伍进一步扩大,世界经济再次面临增长乏力的考验。
国际经济环境的急剧变化,恶化了企业的投资环境。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包括金砖国家在内的发展中经济体的企业应收账款难以回收,贷款又受制于经济体紧缩银根政策的限制,三角债、连环债增多,普遍面临融资难的困境,企业投资规模降低,很难再拿出资金进行投资,甚至有些企业因资金链断裂而不得不面临倒闭窘境。
亚洲企业也没有逃脱同样的境地。因为亚洲经济体都面临治理通货膨胀的任务,亚洲企业都处在紧缩银根的经济环境中,投资受到抑制。这可以从中国企业面临的情况得到印证。2012年8月至10月,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组织实施了“2012·中国企业经营者问卷跟踪调查”,以企业法人代表为主的企业经营者群体为调查对象,参考中国经济结构,按行业进行分层随机抽样。调查主要涉及: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建筑业,房地产业,农林牧渔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以及采矿业等行业。调查结果(见表4.1)显示,认为目前企业资金“紧张”的企业经营者占42.8%,比2011年下降了5.5个百分点,“正常”的占50.6%,“宽裕”的占6.6%。调查表明,总体来看,2012年企业资金紧张状况比上年略有改观,但企业资金紧张状况仍较严重。
表4.1 2008—2012年中国企业流动资金状况调查 单位:%
资料来源: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
表4.2 2008—2012年中国企业应收账款状况调查 单位:%
资料来源: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
对企业应收账款的调查(见表4.2)结果显示,认为应收账款“高于正常”的企业经营者占28.6%,比2011年上升了2.8个百分点;“正常”的占54.7%,“低于正常”较严重。这为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的调查结果所证明。调查结果(见表4.3)显示,认的占16.7%。这也表明目前企业资金紧张,因为有高于往常比例的应收账款还没有收上来,自有资金被其他市场主体占压。
中国是亚洲经济体发展的主要引擎之一,为拉动亚洲乃至世界经济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当然也拉动了这些经济体企业的发展。在上游动力减弱的情况下,中国企业面临的情况在周边经济体企业中具有代表性,而这些周边经济体企业面临的投资环境可能较中国企业更加严峻。有鉴于此,2013年1月29日,印度央行宣布将回购利率下调25个基点至7.75%,将现金准备金率下调25个基点至4%,打响了新兴经济体货币宽松的第一枪。此举将向银行系统释放1,800亿卢比的资金,借以满足企业对资金的需求,提振经济增长。面向欧美市场出口而又对中国经济联系较少的西亚、南亚经济体企业,因没有搭上中国经济发展的便车,面临的投资环境就更加严峻。所以,亚洲企业面临的投资环境出现了集体恶化的局面,使企业发展的三大动力之一受到抑制,对企业竞争力的提高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